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新世纪诗歌

新世纪诗歌

新世纪诗歌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9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4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北方论丛、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青年文学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等;新世纪诗歌的相关文献由6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波、张德明、王士强等。

新世纪诗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 占比:55.8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59%

专利文献>

论文:74 占比:43.53%

总计:170篇

新世纪诗歌—发文趋势图

新世纪诗歌

-研究学者

  • 刘波
  • 张德明
  • 王士强
  • 宋宝伟
  • 罗振亚
  • 吴投文
  • 张福贵
  • 彭修芸
  • 李阳
  • 王文静

新世纪诗歌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振亚
    • 摘要: 传统文化的精神影响在新诗之中仍然内在有力,深入骨髓。诗骚以降的介入情结和史传传统,使新世纪诗歌的“及物”意识逐渐觉醒与强化;“悲悯”情怀与新世纪大悲大喜的事件洗礼遇合,造成新世纪诗歌写作伦理的大面积复苏;受古典文化中存在型诗人的艺术态度和人格建构启迪,新世纪诗歌确立了一种清洁的诗歌精神。
    • 张德明
    • 摘要: 新世纪以来,中国新诗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最好机遇。一方面,历经近百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新诗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创作经验,甚至可以说已然有了属于自己的审美传统,这些创作经验为当代诗人的创作带来了极为有效的帮助和支持,这种美学传统也为新诗文体的历史合法性提供了有力的确证。另一方面,通过在继承古典文学传统与学习西方诗歌技艺的双向艺术路径上不断行进,中国新诗已经能妥善处理自身与既有文学传统的关系,在“化古”与“化欧”的层面上做得相对得心应手,不再会出现新诗草创之期那种左右为难、手足无措的窘境。
    • 张德明
    • 摘要: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新世纪就已迈入到第十五个年头了,而新世纪十多年来的中国新诗,也一直在平淡甚至平庸的状态中徘徊不前,其中值得反思和检讨的现象与问题实在太多太多,也许单靠和颜悦色的提醒和不痛不痒的批评己经不再能起任何作用了。新世纪诗歌的大小痼疾而今还在持续地生长和蔓延着,似乎大有积重难返之势,我认为现在是到了摇狠话、施拳脚的时候。在此鄙人不惜冒犯众怒,斗胆提出有关新世纪诗歌的八大诘问,以引诗界同仁的高度重视与彻底反省。
    • 冯万红
    • 摘要: 新世纪以来,对于诗歌中“身体”表达的批评依然是后现代景观、零度叙事、个人写作这些关键词。但其实新世纪以来诗歌中的“身体”表达,并不完全是后现代式的削平深度,没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零度叙事,也并不完全是网络时代和消费社会大众无底线的狂欢和宣泄。由对新世纪以来诗歌中“身体”表达内涵的梳理,折射出对这一时期诗歌中“身体”表达批评的几个误区,由此提出对新世纪诗歌中“身体”表达进行批评的几个尝试性建议,以便对新世纪以来诗歌中“身体”表达的理解更为全面与充分。
    • 余文翰
    • 摘要: 赵目珍的诗归属“80后”安静、沉潜的一支,在新世纪诗歌当中,却也是自觉偏离主流日常生活书写的典型之一。他从古典文化汲取广阔的写作资源、进行创造性转换,相比后现代的“拼贴”“游戏”,更倾向于向内解剖个体的精神生活,笔触虽多高于世俗日常,但又擅长自我批判兼及为现实发声,形成理趣、“诗想”以揭示其别具一格的发现。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降新世纪诗歌的日常化、同质化,赵目珍的诗坚持自身艺术立场,为反思日常启示的夸大、文有余而质不足等写作现象提供了可借鉴的视角。
    • 程一身
    • 摘要: 诗歌的肌体内似乎并无感应世纪变迁的神经末梢,新世纪诗歌仍是上世纪诗歌的延续。当代诗人仍普遍面临着来自现实的压力——不是不现实,而是现实得不够。所谓"现实得不够"未必是作者的自觉,更是外界的判断,这与诗歌的持续被冷落存在着因果关系。就此而言,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仍是紧张的,但我并不倾向于让作者一味迎合读者,毕竟写作首要的是独立性。对作者来说,为自己写总比为他人写更有说服力。
    • 邱食存
    • 摘要: 进入新世纪,由于西方主流媒体仍然掌握着全球话语霸权,现当代中国形象多以负面形式呈现,这不利于世界对于中国和平崛起的价值认同。在国家形象建构方面,新诗所具有的形象魅力、情感认同与潜移默化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新世纪中国的优秀新诗既有人文与道德关怀,同时这种关怀又与具体诗学原则或者美学理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新世纪诗歌国家形象建构呈现出多元化格局,从情系祖国、广场书写与去国怀乡这三个维度可以管窥诗人们基于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与生活感受所书写出的各具特色的诗意中国。
    • 邱食存
    • 摘要: 进入新世纪,由于西方主流媒体仍然掌握着全球话语霸权,现当代中国形象多以负面形式呈现,这不利于世界对于中国和平崛起的价值认同.在国家形象建构方面,新诗所具有的形象魅力、情感认同与潜移默化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新世纪中国的优秀新诗既有人文与道德关怀,同时这种关怀又与具体诗学原则或者美学理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新世纪诗歌国家形象建构呈现出多元化格局,从情系祖国、广场书写与去国怀乡这三个维度可以管窥诗人们基于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与生活感受所书写出的各具特色的诗意中国.
    • 覃才; 赵卫峰
    • 摘要: 新世纪以来,中国"90后诗人"的诗歌写作逐渐成熟,但仍然未达到中国诗坛对他们一代人的写作期待.梳理新世纪以来中国诗坛、中国学界对"90后出生的诗人""90后诗歌"的代际命名过程,能够呈现"90后"一代年轻诗人及其诗歌写作的发展理路.作为一代人,"90后诗人"及其诗歌写作在新世纪20余年的运演中,也形成一些趋向性、总体性的诗学审美特征.这些诗学审美特征既表征着中国"90后诗歌"的发展现状,也隐示着它的某种可能.
    • 杨建军; 赵智行
    • 摘要: 新世纪诗歌的乡愁书写,具有"复数"的多面与多变.乡愁书写宏观呈现为"城乡共愁",中观体现为"地域狂欢",微观体现为"雅俗交杂",多种样态的乡愁表达形成了复调争鸣式的"众声喧愁".乡愁诗歌的"复数",开启了诗歌个性化的"再度寻根",可纾解当前人类社会的现代焦虑,可疗愈当代人的身份断裂与认同创伤,为新世纪乡愁诗歌探索新生之路.乡愁诗歌"复数"的记忆铭刻,呼应了"记住乡愁"的时代思潮,从个人记忆、社会记忆、生态记忆等方面体现了新的精神探索.新世纪乡愁诗歌的"复数",也为海内外华语诗歌跨域对话提供了可能,乡愁是华语文学场域内的一种共识性情感.相较于台湾地区文学和海外华语文学,中国大陆的乡愁诗歌书写能够重启风尚推动对话,通过诗人诗作间的跨域交流,形成海内外诗人间乡愁书写的相互照亮,进而助力华语诗歌乡愁书写走向彼此成就.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