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理趣

理趣

理趣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2年内共计91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教育、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0篇、专利文献10553篇;相关期刊592种,包括文史知识、新闻知识、文学教育等; 理趣的相关文献由861位作者贡献,包括沈庆九、刘培、周秀荣等。

理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0 占比:7.94%

专利文献>

论文:10553 占比:92.06%

总计:11463篇

理趣—发文趋势图

理趣

-研究学者

  • 沈庆九
  • 刘培
  • 周秀荣
  • 眭达明
  • 谭小琴
  • 滕伟明
  • 胡宗华
  • 许自强
  • 马立鞭
  • 何庆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王蕾
    • 摘要: 宋人写诗注重理趣在学界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宋代理趣诗和前代相比有自身的特点,它的形成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受前代诗歌、宋代政治文化环境和诗人自身的诗歌创作追求的影响。在写法上注重在写景咏物和生活现象中融入理趣,通过形象说理,运用象征等表现手法说理,在说理时融入趣味和感情,根据所写内容,又可分为表现艺术创作、读书治学、运动变化、人生智慧、禅理、讽时刺世之理多种类型。宋代理趣诗的思政价值体现在其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正确价值观形成的作用以及寓教于乐的功能。
    • 黄晓凤
    • 摘要: 笔墨提炼出的物象的特有质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称之为理趣。这种理趣、质势在倪瓒这里,已成为对山水精神、文人情怀的表达。“元季四大家”中清逸绝俗、思远逸高的当数倪瓒为最。倪瓒把“逸”由前人作为品评的艺术功能转化为一种“聊以自娱耳”的格调,这种忽视绘画社会功能性的态度,可看成一种纯粹的艺术观念。该文以《幽涧寒松图》为例,通过探究倪瓒对用笔、用墨、用水以及用纸的选择,分析“逸”的实质内涵中松、毛、润的笔墨特质。该文作者查阅相关文献史料,并未找出“逸”范畴内对松、毛、润更多的阐释,因而在此仅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 陈爱娟
    • 摘要: 【专题解释】本专题通过精读苏轼的《石钟山记》,泛读李渤的《辨石钟山记》、俞極的《春在堂随笔•卷七》、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赤壁赋》等,重点探讨作品中的情趣与理趣——尤其是《石钟山记》的记游与说理。精读文章后,领会作者在登山临水的兴致之中,始终萦绕着的求真辨伪的旨趣。
    • 魏华莹
    • 摘要: 冯杰是诗书画并进的写作者。他积数十年之力,用诗歌、散文为北中原建立起博物志,绘制文学地图,是“北中原乡村的‘解人’”。其作品被称为“写给北中原的情书”,接续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趣味观,富含理趣与意趣,成为中原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冯杰笔下,万物皆有灵。他满怀真诚之心,平视风物与自然,将乡间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花鸟虫鱼、风物吃食,无不写得充满生机、诗意盎然。他《对豫北鸟声的注释》,记述《稻米生长的过程》,甚至《为农舍里的一只蜂巢而唱》。乡间的稻垛也让他充满感情,“稻垛倚着我/就像月光倚着树/或像河流倚着帆影”[1]。他忆及纺车,“在乡间这只鸟站在那里/枯瘦的骨骼一如珊瑚/丰盈的羽毛已让岁月哔哔剥落了/像古典的青铜”[2]。
    • 吴英婷
    • 摘要: 目前,中学生大多存在惧怕写作文的心理,能够主动写作的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学生喜欢上作文,只有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才能激发起学生倾诉的天性。本文基于此,分析了写作意趣的“三味”:欣喜于生活中的点滴,记录生活的“情趣”;感慨于平凡中的坚守,抒发自己对生活的“志趣”;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引发读者共鸣的“理趣”。
    • 王春霞
    • 摘要: 文本解读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前提,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直接影响着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以“炼字炼句处”为抓手分析文本蕴含的情趣、理趣和谐趣,为教师解读文言文本提供了一种视角和思路。本文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探讨教师如何选择合适的解读视角以更好地体现文本“所言志所载道”。
    • 摘要: 本书为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南帆散文集“理趣之光系列”丛书之一。是一部“审智”文化散文集。作者以其丰富的文化涵养和独特犀利的眼光,解剖了许多具有丰富深刻文化意涵却又常常为人们所忽略的文化现象,很好地将智趣与深刻熔于一炉。即使一些即兴演讲和序跋,也都抚今追昔,具有厚重不刻板的文化意味。
    • 范学娟
    • 摘要: 情趣和理趣的相互交融贯通,一直以来都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理想目标。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尤其注重追求"感悟",这里的"感"是指"情趣",致力于让学生进入阅读文本之中,走进读者营造的情景,与之进行情感的交流沟通,进而获得共鸣;"悟"则是指"理趣",指让学生走出阅读文本,走入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获得一种醍醐灌顶的全新认知。怎样才能让高中阅读教学实现"情趣"与"理趣"的齐头并进、比翼双飞是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思考和探究的重要课题。从而让学生能够油然而生一种有感而悟,由悟而醒的深层感受,能够极大程度上丰富阅读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
    • (宋)苏轼
    • 摘要: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赏析:这是一首赠别词。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 薛小玲
    • 摘要: 思维导图将发散性思维作为思考基础,是一种能够进行深入思考的思维工具,同时也是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工具.一篇优秀议论文的理趣涉及的角度和内容比较多,学生在行文思维训练时难以全面掌握,借助思维导图的发散思维可全面完善议论文的理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