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哲理诗

哲理诗

哲理诗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58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83篇、专利文献24篇;相关期刊374种,包括文史知识、语文学刊、新读写等; 哲理诗的相关文献由537位作者贡献,包括唐西、张玉庭、章剑和等。

哲理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83 占比:96.05%

专利文献>

论文:24 占比:3.95%

总计:607篇

哲理诗—发文趋势图

哲理诗

-研究学者

  • 唐西
  • 张玉庭
  • 章剑和
  • 丁芒
  • 叶舒宪
  • 王充闾
  • 石卫东
  • 陈良运
  • 刘则鸣
  • 刘文英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齐悦
    • 摘要: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以质朴的叙述,生动的描写,精彩的议论,鲜明的形象,通过比喻或者象征等手法,揭示某种人生感悟、社会哲理,促人联想,启人心扉。本期“国学·知礼”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几首优秀的哲理诗,体会古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吧!
    • 许必华
    • 摘要: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诗,平静的文字表面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教学时,教师除了要引领学生收获在人生岔路口慎重抉择的生活哲理,还应该思考哲理的获得是否是阅读的终点,依据文学层次理论,引领学生由表入里探寻“路”的象征和“树林”的隐喻,在阅读的审美体验中一步步获得人生的启示。
    • 王充闾
    • 摘要: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以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本诗为《步出夏门行》的第四首,大约是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胜利回师途中所作,为作者诗歌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诗人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哲理与诗情,具有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染力和强大的震撼力。全诗跌宕起伏,又肌理缜密,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并抒发出奋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作为哲理诗,即物而论理,立象以寄意,尽管通篇都在说理,但仍觉意兴盎然。
    • 朱新亮
    • 摘要: 在以古、近体创作的哲理诗中,近体尤其是五、七绝哲理诗是最为世人所熟知的,这契合了短小篇幅与哲理言语更容易融合无间的艺术规律。但第一个哲理诗时代却盛行着以五古为主要体裁的玄言诗。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的五古哲理诗汲取了玄言诗由事推理的思维方式、“三玄”的表现主旨;承袭了中唐白居易等人将日常化与哲理性绾合的言说趋势,表现出接近人情、贴合世事的艺术倾向;小诗则袭取了晚唐杜荀鹤等人哲理诗对社会阴暗面的讥刺传统。苏轼、黄庭坚的哲理诗延续了日常化与哲理诗融合的倾向而表现得更为浅露直白,共同构成了宋诗“尚理”“主理”的艺术风貌。
    • 李燕凌
    • 摘要: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贾樟柯,2021)是贾樟柯继《上海传奇》(贾樟柯,2010)之后,再次选择纪录片的方式,向观众表达自己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他将“乡愁”这一中国人集体性情感,具化成贾平凹、余华、梁鸿几位作家的成长经历和创作历程,用文学的技法讲述关于文人、文学和时代的故事。尽管如此,影片上映后的票房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过于松散的叙事结构,过于文学化的画面表达等,都考验着观众的接受程度。作为一部文艺色彩浓厚的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于中国电影市场而言,更像是通俗小说围城里的哲理诗,深刻却略显晦涩,松散却中心明确。
    • 王充闾
    • 摘要: 这首景中寓理的哲理诗,是诗人早春时节写给张籍的。因为张籍任水部员外郎,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水部张十八员外”。前两句,讲诗人深刻的感受与独到的发现,进而孕育出审美意识与诗性情怀。皇城街道(“天街”)上,飘洒着润泽如酥的纤纤细雨,透过雨丝,远远望着早春草色,满眼一片青痕翠意。朦朦胧胧,淡雅无比,心头顿时产生欣欣然的快感。
    • 赖小英
    • 摘要: 哲理诗一般是指在描写风景或记录生活琐事中自然地融入诗人对人生的感悟的诗作。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编排了若干哲理诗,如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与《雪梅》,以及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中的两首《观书有感》。教学哲理诗时,教师很容易陷入“讲道理”的窠臼,破坏了诗的韵味、趣味。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哲理诗时,既领悟其中的道理,又能感受诗的趣与美呢?本文以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的教学为例试做分析。
    • 章堃(文/图); 无(图)
    • 摘要: 建筑本身就是美丽的。有人说过,建筑就是一首哲理诗。在高山之巅,在大海之滨,在东方,在西方,在乡野,在城市,在远古,在现代,这首诗歌点缀着人类文明的沧海桑田。建筑作为时代的一面镜子,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因其触目的巨大形象,四维空间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
    • 王艳莉
    • 摘要: 古诗词是国之精粹,文之灵魂,是中华五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读“写”古诗词,可以拓宽视野,积累素材,陶冶情操,丰富学生文化修养,促进学生语言表达,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诵读古诗词,感受诗词风韵古诗词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学艺术,其内容包罗世间万象,涵盖人生百态,有边塞诗、咏物诗、宫怨诗、爱情诗、讽喻诗、哲理诗、悼亡诗等,可以说古诗词就是一部中国社会的发展史。
    • 蒋红霞
    • 摘要: 黄庭坚在提及苏轼的哲理诗时,曾说过:"吾闻斯人,深入理窟。"意思是说苏轼的哲理诗造诣很深,如果深入挖掘,定能让人于困顿和沉浮之中豁然开朗。泰戈尔的哲理诗也是如此。他能围绕人生问题展开,抒写多舛人生的偶然性、有限性、缺憾性、悲剧性;他在涂抹苍凉底色、流露感伤意识的同时,通过诗意的文字为你提供心灵解脱的良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