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学地图

文学地图

文学地图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8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7897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北方论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东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中国文学博士后论坛等;文学地图的相关文献由58位作者贡献,包括杨义、张袁月、张岳林等。

文学地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 占比:0.4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7897 占比:99.57%

总计:17974篇

文学地图—发文趋势图

文学地图

-研究学者

  • 杨义
  • 张袁月
  • 张岳林
  • 李仲凡
  • 龙其林
  • 李新美
  • 舒进艳
  • 丁萌
  • 刘露12
  • 古远清

文学地图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袁月
    • 摘要: 根据小说中人物的行旅路线绘制文学地图后,唐宋传奇呈现出借助路线设置来组织情节与结构的独特行旅叙事方式。唐传奇中的行旅叙事多以两京驿道为路线,并集中在华阴—华山信仰区间,宋传奇则因进京路线的转移而脱离信仰幻设,更倾向于在平淡路途中反映现实。唐宋以后,行旅故事仍大量存在,行旅叙事却因文学中心向江南的移位而产生了新的特征。由此,可从空间维度对古代小说的时代特征、文体流变等作出更深刻的观照。
    • 魏华莹
    • 摘要: 冯杰是诗书画并进的写作者。他积数十年之力,用诗歌、散文为北中原建立起博物志,绘制文学地图,是“北中原乡村的‘解人’”。其作品被称为“写给北中原的情书”,接续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趣味观,富含理趣与意趣,成为中原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冯杰笔下,万物皆有灵。他满怀真诚之心,平视风物与自然,将乡间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花鸟虫鱼、风物吃食,无不写得充满生机、诗意盎然。他《对豫北鸟声的注释》,记述《稻米生长的过程》,甚至《为农舍里的一只蜂巢而唱》。乡间的稻垛也让他充满感情,“稻垛倚着我/就像月光倚着树/或像河流倚着帆影”[1]。他忆及纺车,“在乡间这只鸟站在那里/枯瘦的骨骼一如珊瑚/丰盈的羽毛已让岁月哔哔剥落了/像古典的青铜”[2]。
    • 张袁月
    • 摘要: 文学地图作为文学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近年来渐受关注。目前文学地图研究多着眼于空间区域,对地图元素如地名、距离、路线等较少论及。古代小说的地名与距离往往真实准确,故可利用古代小说的空间距离,揭示文本中隐含的文学与文化信息。古代小说文学地图的空间距离根据标示方式,可分为显性距离与隐性距离,后者尤能发挥文学地图的视觉化优势;根据相对位置,可分为遥远距离与邻近距离,分别有间阻叙事或助推叙事的文学功能;根据形成原因,可分为自然距离与人为距离,两者的交替对情节走向产生影响。小说作者对距离的不同选择,则反映出作者的地理经验及时代地域特征。
    • 李佳霏
    • 摘要: 饮食的背后隐藏着人物的回忆和经历,是人物过往故事的再现,也是其隐藏情感的流露,人物往往能在某种饮食中找到身份的认同。饮食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重要的符号意义。在具有视听优势的电影里,饮食是场面调度中传达隐含信息的重要方式。
    • 梁笑
    • 摘要: 古代小说与城市相互联系,任何作家及其作品都离不开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而存在,城市作为现实的活动空间,是叠合作者主观感受与客观景象的城市映像,以各种形态呈现在小说中。在小说《金英哲传》中,通过金英哲一生的活动地理,洪世泰建构了三种意蕴不同的城市空间,即因为战争被俘而不得不逗留的建州、逃亡后滞留的登州以及久久思念并最终回归的朝鲜,通过不断的空间转换构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文学地图。本文以文学地理学为理论基础,跟随金英哲的行动路线,分析该小说中的城市空间的隐喻意义与文学地图建构。
    • 丁萌
    • 摘要: 《黑暗传》中的神话世界为万物起源与宇宙秩序提供了答案.这一神话世界基于何种叙事逻辑落成?神话塑造时空,也以此构建神话想象中的内外世界,以界为分,地理界域感逐步明晰,即从地理叙事的角度出发,更有利于把握《黑暗传》的神话世界是如何被构造、呈现出何种形态以及所包孕的地理美学.具体而言,文本内部的神话世界以创世、出世与治世为分,地理叙事逻辑主要呈现为空间构形、方位衔接与文学地图这三种形式,描绘出了糅合混沌与色彩、光明与黑暗的神话世界,自此《黑暗传》也不再"黑暗".
    • 舒进艳
    • 摘要: 文学地图既呈现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信息,又对真实与虚构世界的联系进行了阐发.英美文学混合式教学实践中的文学地图运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帮助学生构建发散性的文学空间思维,而且还有利于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与教学技能的提升.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启示下,文章梳理了文学地图理论对英美文学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考察了文学地图在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及意义,揭示了"新文科"背景下文学地图对英美文学混合式教学的评价与考核机制、学科间交叉与合作的积极影响.文学地图的运用,为师生互动交流搭建了平等对话的新平台,使英美文学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得以凸显.
    • 王雷雷
    • 摘要: 本文从文学地图叙事、时空体叙事和生态女性主义空间三个交叉研究热点切入简·斯迈利的《一千英亩》,帮助读者更好地在文本与理论层面的实践中解读这部小说.
    • 喻晓薇
    • 摘要: 张志忠,1953年生于山西太原,先后毕业于山西大学、北京大学,分获文学学士、硕士学位。曾任教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第一届鲁迅文学奖评委,第八、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先后获“庄重文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等奖项,是莫言在中国最早的发现者和研究者之一,是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研究”首席专家。出版有《莫言论》《中国当代文学艺术主潮》《迷茫的跋涉者》《1993:世纪末的喧哗》《天涯觅美》《卑微的神灵》《90年代的文学地图》《求真之道》等著作。
    • 舒进艳
    • 摘要: 文学地图既呈现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信息,又对真实与虚构世界的联系进行了阐发。英美文学混合式教学实践中的文学地图运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帮助学生构建发散性的文学空间思维,而且还有利于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与教学技能的提升。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启示下,文章梳理了文学地图理论对英美文学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考察了文学地图在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及意义,揭示了“新文科”背景下文学地图对英美文学混合式教学的评价与考核机制、学科间交叉与合作的积极影响。文学地图的运用,为师生互动交流搭建了平等对话的新平台,使英美文学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得以凸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