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诗歌批评

诗歌批评

诗歌批评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42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5篇;相关期刊216种,包括名作欣赏、诗刊、作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诗歌批评的相关文献由327位作者贡献,包括霍俊明、刘波、张德明等。

诗歌批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9 占比:90.1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22%

专利文献>

论文:45 占比:9.68%

总计:465篇

诗歌批评—发文趋势图

诗歌批评

-研究学者

  • 霍俊明
  • 刘波
  • 张德明
  • 何泽棠
  • 邹建军
  • 任永刚
  • 何言宏
  • 宋宝伟
  • 焦亚东
  • 王士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麒
    • 摘要: 新世纪诗歌批评与诗歌创作同步走过了20余年的历史,在众多诗歌批评者的共同努力下,适用于新世纪以网络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的诗歌评价标准逐步确立。打工诗歌、网络诗歌等具体的诗歌创作问题得到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阐释,新及物写作、“新红颜写作”等诗歌概念成为新世纪诗歌批评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新世纪诗歌批评依然存在着批评立场、批评频率、批评尺度等方面的缺陷,中国诗歌“当代史”的完成依然需要进一步的批评实践与理论拓展。
    • 周瓒
    • 摘要: 回顾近四十年当代诗歌批评的历史发展,可从中勾勒出一条较清晰的批评线索。始于对“朦胧诗”晦涩的困惑,广义的解诗学批评出现,从诗歌形式分析的兴盛和困境,进入理解诗歌文本与现实关系的重新定位,再到对诗歌写作伦理的关注,当代诗歌批评实现了它内部的成熟和蜕变。在此过程中,批评的主体性增强,近十多年来,批评界集中出现了反思当代诗歌批评的热点现象。从讨论批评与诗歌史写作“分界”,到构想一种新的批评范式,再到对批评学术化的检讨等,这些反思无疑反映了批评者可贵的严肃态度和进取意识。但从更开阔的时间跨度来讲,当代诗歌批评需要重新调整反思的位置,明确批评的总体功能,体认批评的哲学基础并打开批评的政治潜能等,进而,诗歌批评更坚实的成果可望涌现。
    • 任永刚
    • 摘要: 在方回的诗歌批评中,将老杜派视为诗之正派,体现了其选诗、评诗的态度与主张。方回在老杜派诗歌批评实践中展示出丰富的内蕴,既能看到各个诗人的优点,也能指出其不足,可以说做到了一分为二地辩证分析。方回对老杜派的诗歌批评,采众长、备众体,以期为后学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诗作诗之法。这既体现了其兼收并蓄以救弊补偏的批评针对性,也可以看出其兼顾形式、风格、内容的批评完整性。研究和探讨方回对老杜派的诗歌批评,对于更好地理解整个方回诗歌批评具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
    • 任永刚
    • 摘要: 方回诗歌批评有其自己的标准及特征,其诗歌批评标准既有对古诗和律诗方面的诗歌批评标准,也有“律为骨,意为脉,字为眼”的诗歌批评总要求,还有格高、律熟、韵味、意到、语工等具体的主要诗歌批评标准,同时又包括其它的非主要的诗歌批评标准。方回诗歌批评的特征可概括为:第一,扬江西,贬晚唐;第二,重作法,轻原理;第三,重背景、源流,不尚空谈。方回诗歌批评的标准及特征有助于理解方回的诗歌批评,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 吕周聚
    • 摘要: 小海既是诗人,又是诗歌评论家;他既有诗歌创作经验,又有诗学理论素养。作为评论家的小海,其诗歌批评别具一格,能将感性与理性融为一体,从语言、节奏、情趣等角度切入探讨诗歌的内部规律,将批评对象纳入文学史的坐标予以考察,并通过与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进行多维比较,把握所评对象的特点及价值意义。在评论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套用相关理论分析作品,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化用相关理论,运用形象化的语言阐明抽象的学理问题,加之与所批评的诗人多有交往,知人论世,因此他的诗歌批评显得既有趣味又有诗意。
    • 耿占春
    • 摘要: 一以个人的观察而言,当代诗歌批评既非一个学科,也没有明显地确立起一种客观知识图景,它是一种活跃的、多样的,或许还是非常混乱的批评实践。它既是对应于异常丰富鱼龙混杂的诗歌文本的一种阐释性文体,亦是一种关于感受、感性、经验世界与语言表达的论述。前一种景观让人望而却步,后一种可能性又深深地吸引着具有理论心智的人加入到诗歌批评的话语实践当中。一个事实是,诗歌批评不仅来自学院,更多的还来自诗人们的写作,来自诗人之间的相互阅读、评论、访谈与自我阐释等话语活动。
    • 庄伟杰
    • 摘要: 岁月在流转,时代在流变,一切的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特别是进入网络化和自媒体时代,置身其中,一切事物都在加速变化或转型,处于动态的社会文化伴随着各种因素的作用而发生变化,诗歌文学同样在社会文化思潮中产生变化。在这种特定的语境中,一个人的写作到底能走多远,能在人们的期待视野中获得多大的价值?
    • 陈丕武; 刘海珊
    • 摘要: 封建文士追求人生不朽,大多首选入仕立功,若功业未成,乃思立言.谢良琦作诗以传世相期,论诗以传世为标准.而诗歌的流传,又以工为的则,其表现是诗需写诗人的真性情,且又要合于古诗的源流,即关注现实,发乎诗人之情,合乎儒家之义.为了实现诗之工,他继承了传统的"诗穷而后工"的理论,认为诗是穷愁离索之人之所为,即生活困顿、仕途失意者,寄意于诗,故能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因之能工能传.
    • 冯万红
    • 摘要: 新世纪以来,对于诗歌中“身体”表达的批评依然是后现代景观、零度叙事、个人写作这些关键词。但其实新世纪以来诗歌中的“身体”表达,并不完全是后现代式的削平深度,没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零度叙事,也并不完全是网络时代和消费社会大众无底线的狂欢和宣泄。由对新世纪以来诗歌中“身体”表达内涵的梳理,折射出对这一时期诗歌中“身体”表达批评的几个误区,由此提出对新世纪诗歌中“身体”表达进行批评的几个尝试性建议,以便对新世纪以来诗歌中“身体”表达的理解更为全面与充分。
    • 吴井泉; 宋宝伟
    • 摘要: 新世纪先锋诗歌经历着由世纪初的新锐写作向常态化写作的转型,这给先锋诗歌批评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新世纪先锋诗歌批评不仅指认了诗歌的艺术实验性和地位边缘化特征,更强调了诗歌逐渐复归的批判性.经过众多批评家的探索与努力,先锋诗歌批评已经具有了很强烈的文体意识,改变了人们对诗歌批评枯燥晦涩的印象.先锋诗歌批评家坚持"个人化"批评风格的同时,也强调诗歌批评的"公共性",尤其在关于诗歌技艺的批评中努力探寻诗歌技艺的共通性.先锋诗歌批评在新世纪初曾一度因为诗坛的分化而呈现出非客观的偏执与狭隘,在常态化写作中的"失语""失策"的现象也明显增多,影响了当下诗歌批评的公信度和艺术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