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话语实践

话语实践

话语实践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288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316篇;相关期刊227种,包括青年时代、中国青年研究、甘肃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安徽省第六届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2018年广东省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等;话语实践的相关文献由31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玉能、刘立华、吴茜等。

话语实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6 占比:17.8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1316 占比:82.04%

总计:1604篇

话语实践—发文趋势图

话语实践

-研究学者

  • 张玉能
  • 刘立华
  • 吴茜
  • 王雪玉
  • 胡丹
  • 严明
  • 刘涛
  • 刘立华1
  • 叶波
  • 吕佩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元满
    • 摘要: 本文选择《人民日报》为样本来源探究中国媒体大众偶像报道的历史,从文本、话语实践、社会文化实践三个层面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有关大众偶像的媒体话语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相互建构。如何看待大众偶像,如何塑造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正确的偶像观,是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不断深入面对的课题。
    • 侯贺英; 张亚敏; 祁艳晶
    • 摘要: 文化话语研究模型的构建有利于发现当前对外传播话语实践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不断改进话语实施策略,提升话语传播效果。该模型包含六大元素:传播主体(话语施行者)、传播内容(话语内容)、传播媒介(话语平台)、传播受众(话语对象)、传播效果(话语效果)、文化和历史关系。其中,文化和历史关系是核心,其余元素互相影响,形成闭环。
    • 徐青峰
    • 摘要: 艺术,是美育的核心内容。美育,通过各类艺术活动而践行立德树人美育目标是主要途径。本专题“艺术创作与美育”,意在汇集不同角度的学术研究成果、问题分析观点,从艺术创作的人文思想、价值理想和创作与批评、新媒介与新传播效应的多种角度,思考当代中国艺术的时代特点、精神维度和话语实践,在21世纪人类世界共同体面对的共同问题中,定位中国文化艺术的独特品质与不可替代的创造性贡献。如此,而在当代中国艺术话语生产中,落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中国文化精神价值传播。
    • 李栋
    • 摘要: 作为话语实践的教育戏剧具有独特的话语实践逻辑,蕴含着教育戏剧话语转化与创生的基本范畴。教育戏剧话语的转化与创生需要话语主体在“离我远去”的同时不断地“反观自我”,在理解、诠释与行动中达到话语主体间“视域的融合”,实现从“单调式话语”向“复调式话语”的转化、从“单模态话语”向“多模态话语”的转化、从“离身式话语”向“具身化话语”的转化。具身认知思维、对话交往思维以及融通转化思维作为教育戏剧话语转化与创生的内在思维动力催生了教育戏剧话语转化与创生过程中丰富的教育意蕴:身体的解放,学习主体认知疆界的深度延展;语言的涵化,课堂思维跨越学科的纵横贯摄;生命的濡化,育人价值多维向度的敞开生成。
    • 陈莎
    • 摘要: 虽然目前已有许多关于身份建构的研究,但用身份理论去探讨电视剧中人物身份建构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因此,本文选取电视剧《甄嬛传》为研究对象,主要从身份理论下的修辞视角入手,采用质化分析的研究方法,旨在对其中宜修皇后通过话语实践建构的身份类型以及建构方式进行探索。
    • 吴文婷; 邹德新
    • 摘要: 官方体育话语是展现国家软实力和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以建党百年来的体育政策性文件、体育法律法规、领导人讲话等文本为语料,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下,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对百年官方体育话语进行描述、阐释,揭示其历时建构的国家形象。研究发现,百年官方体育话语中关键词、隐喻、特色词语、议题设置和互文性的运用成功构建出我国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改革创新,推进建设体育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文化强国等国家形象,而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奋斗需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需要是这些形象成功“自塑”的主要社会语境动因。基于此,提出丰富官方体育话语语言工具、重构官方体育话语表达体系、创新官方体育话语传播方式等优化策略,以提升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
    • 刘巍; 傅瑶
    • 摘要: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既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一个时间概念。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处于新的历史方位,其中也包含着文学批评标准进入新时代。进入新时代以来,对文学批评标准问题的探讨在总体上保持着在学习中总结、在前行中建构的基本态势。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乃至文学活动全过程(创作、阅读、接受等)进行分析、判断、阐释和评价的行为,一般要经历感性、知识性、审美性(也就是情感—阐释—批评)等几个阶段。
    • 谢晓尧
    • 摘要: 法律是借助语词来表达的观念系统,法律术语和法律概念的地位至为重要。《反不正当竞争法》术语意识淡漠是其先天不足,大量语词来自其他法律的术语延伸。术语突出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准确理解术语背后的概念内涵,就必须深入不同的语境,在目光往返的比较中把握其意义。深入语境意味着高昂的学习成本,反不正当竞争法规范具有认知难度大的特点,作为降低成本的认知策略,反不正当竞争法常被知识产权法和传统民法架空。这导致了大量超离反不正当竞争法语境的话语实践,法律概念无法在自身脉络中归认其意义。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完善有赖于改善法律的语词系统及其言说中的话语实践
    • 孙秋月; 张露
    • 摘要: [目的/意义]旨在为治理网络谣言提供实践思路。[方法/过程]以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谣言为例,在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下从描写、理解和阐释三个层面研究网络谣言的语言学形式特征、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特征。[结果/结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的形式特征表现在词汇、句法、语篇多个层面。在话语实践方面,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的产生与互文性相关,受众的理解和传播与谣言所实施的断言行为、指令行为、承诺行为和表达行为相关。在社会实践方面,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的产生动机主要是利益驱动和情绪驱动,多元媒体下的话语权为谣言的产生提供条件,社会认知图式促成谣言的理解和传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的批评话语分析为网络谣言文本的识别、网络谣言行为的治理和人们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提供启示。
    • 陈联俊; 宁晓茵
    •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人民生活的关联日益密切,网络民主成为人民民主的关键一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空间民主话语实践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适应人民民主的时代发展和国家治理的内在要求,网络生态中的广泛场域、多元角色、丰富符号能够加快公共政治生活的全覆盖,推进协商民主的全程化、全民性、全时性和全局化。网络空间民主话语实践的推进要求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时代阐释,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在规范,掌握网络空间民主话语实践的规则制定,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话语传播,从而助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