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体意识

文体意识

文体意识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87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教育、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9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590篇;相关期刊501种,包括文学教育、新课程(教研版)、考试周刊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暨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文体意识的相关文献由815位作者贡献,包括庄伟杰、杨丽萍、祁芝红等。

文体意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69 占比:59.16%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68%

专利文献>

论文:590 占比:40.16%

总计:1469篇

文体意识—发文趋势图

文体意识

-研究学者

  • 庄伟杰
  • 杨丽萍
  • 祁芝红
  • 万陆
  • 叶继奋
  • 周一贯
  • 崔正升
  • 师悦炉
  • 张志盛
  • 杨修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邦俊
    • 摘要: 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从散文的文体特点出发设计教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5篇散文,就非常适合运用比较阅读教学法来教学。一、利用文本的相似性创设教学情境散文不同于其他文本,有其文体的特殊性。在采用比较阅读教学时,一定要有文体意识,充分利用散文内部的相似点来创设教学情境,引出比较内容,展开教学环节。
    • 叶军彪
    • 摘要: 学习任务是为完成单元学习目标而设计的,其设计应该以单元学习资源为基础。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各单元中的文本,涉及多种文体,构成了单元的主要学习资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中,提出了相关文体知识和阅读能力的学习要求,需要通过对不同文体的文本的学习来落实。因此,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的时候,必须树立明确的“文体意识”,只有依据文体的特征,设计指向文类的具体的学习任务,才能发挥学习任务的价值和作用,有效达成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目标,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 杨修宝
    • 摘要: 统编版教科书小学语文编排了童话、神话、小说、民间传说、现代诗等“文体单元”,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老师反复强调、多次倡导用好统编版教科书要树立“文体意识”。为规避“千课一面”的问题,诸多小学语文教学名家也倡导呼吁“把诗歌教成诗歌,把散文教成散文,把小说教成小说”。一、小说的文体特点小说形态多样,仅以统编版教科书选编的小说及节选的范畴来说,小说的文体特点非常鲜明,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 周素颖
    • 摘要: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写作训练“学习改写”,意在通过多种形式的言语实践,引导学生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改变原文的内容或形式,进行适当的再创作。“改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阅读,了解原作的精神实质,从而激发其阅读其他相关作品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文体意识,提高写作能力;最重要的是,在改写的过程中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联想和想象能力。
    • 杨修宝
    • 摘要: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排的散文大多为名家名篇,文质兼美,灵性飞扬,智慧哲思,情感激荡,是最优质的教学资源。文体意识的自觉,是一个语文教师趋向成熟的标志。因此,深谙散文文体特征,把握散文编排特点,研究散文教学策略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必做的功课。一、散文的文体特征季羡林为《世界散文精华》所作的序中写道:“一般讲到散文的应用,不外抒情与叙事两端。抒情接近诗歌,而叙事则邻近小说。散文于是就成了动物中的蝙蝠,亦鸟亦兽,非鸟非兽。”因此,对于散文的认识,容易含混模糊。基于文体意识的散文教学.
    • 姚海燕
    • 摘要: 如何根据课文文体特点确定“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著名教育专家周一贯著的《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一书,从“文体意识培养”的角度为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革新提供了新颖而实用的理念和方法。本书不仅梳理了新时代小学语文文体教学的研究成果,也深入解剖了现行教材,对每个单元重点训练什么、每篇课文主要学习什么,都作出了分析和指导。
    • 李知敬
    • 摘要: 优秀的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一定是有主观能动性的。面对部编版教材,教师要主动理解、体会教材编写的意图,从中找到语文教学的规律。只有遵循规律,才能让教学事半功倍。"单元"归类,凸显文体意识部编版教材中的"单元"与旧版教材中的"组"有什么区别?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体现出课堂教学目标与侧重点的改变方向,也要求教师在制定课堂目标时的侧重点须有所变化。
    • 吴承学
    • 摘要: 1936年,陈寅恪先生读了沈兼士《“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之后,评价说:“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此语提出一种由字、词观察历史文化的路径,在方法学上对于人文学术研究具有普适的指导意义。从文体学研究角度而言,我们也不妨说,“凡解释一体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中国古代文体的生成、发展与演化,不仅具有语言、文学的意义,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史意义。在中国文体史上,各种文体之间都是互相影响、互为渗透的。上古时期,虽然文体种类比后世要少,作家还没有清晰的文体意识,同样存在文体趋同现象。与后世相比,上古文体趋同往往直接与当时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比如,促使诰和命两种文体走向融合而形成“诰命体”,其关键语境就是周王在册命或赏赐大臣之前,有时要进行一番训诫和勉励,史官如实地记载周王的训诰和册命,由此形成诰与命合为一体的新文体。
    • 吴洪
    • 摘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文体意识设计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素材,整合社会热点新闻提出观点,联系身边案例表达想法,寻找不同的写作切入角度,引用名人名言优化语言,这些方法都基于议论文的特点展开,同时能让学生全面提升创作水平。
    • 胡艳
    • 摘要: 在统编教材中,散文或散见于不同单元中,或集中在一个单元中,但没有提出散文单元的概念。究其原因,主要是与寓言、童话、神话、现代诗、民间故事、小说等文体相比,散文虽然也是一种文体,但其本身还可以分成更多的小类,如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文化散文等。这样组成一个文体单元,如果只选其中的一类,不足以代表全部散文的特点;如果每小类都选,单元内容显得繁杂,不适宜小学生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散文教学中,要以广义的文体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