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502篇,主要集中在美学、文学理论、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7510篇;相关期刊334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学术研究、文教资料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当代中国美学文艺学理论建设暨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暨“新中国美学六十周年”全国学术会议、2016年度安徽省美学学会年会等;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相关文献由481位作者贡献,包括陆扬、肖建华、韩德信等。

日常生活审美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8 占比:1.3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7510 占比:98.68%

总计:38012篇

日常生活审美化—发文趋势图

日常生活审美化

-研究学者

  • 陆扬
  • 肖建华
  • 韩德信
  • 吴剑锋
  • 张冰
  • 张富宝
  • 彭锋
  • 李天道
  • 王宗峰
  • 王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房伟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世俗化结合“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市场经济话语加持下,形成了重要的文学潮流。然而,1990年代小说的世俗化问题,联结着个人的觉醒,与“底层话语”有纠葛,又被主流意识形态深深制约。站在今天的视角,重读刘恒的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我们能有效地观察到,转型期社会面对危机的处理方式及心理结构,以及当代文学应对世俗化的叙事策略。这些意识至今仍在影响小说创作,乃至形成特定的社会心理基础。
    • 卢美宇
    • 摘要: 随着社会生活的加速,人们对短视频媒介也愈加依赖。在媒介文化场域中,不同文化通过争夺话语权来谋求权力,短视频摒弃了宏大统一的叙事话语,以其后现代文化特质,解构了传统媒介叙事体系,释放了大众话语权,改变了传统媒介以精英文化为主导的文化权力格局。短视频通过对主体进行全新的“惯习”建构,使大众深度参与社会文化景观的建构中,加速了媒介文化场权力格局的改变。
    • 唐启奎; 杨军
    • 摘要: 根植于传统乡土社会的民间艺术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被再次塑造和建构,需要重新审视作为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间民间艺术的不同生存状态。作为传统壮族人民的文化结晶,广西壮锦艺术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功用,同时反映出他们的人生体验和审美意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媒介的传播,壮锦艺术在面临同质化的危机下,努力调适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成功凸显其地方性叙事特征,并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逐渐完成日常生活审美化过程。壮锦艺术的符号化打造出公共文化生态景观,对构建民族、个人文化身份认同具有重要价值。
    • 李想; 刘竺岩
    • 摘要: 电影《艺伎回忆录》改编自阿瑟·高顿的同名小说,它揭开了艺伎的神秘面纱,深入艺伎生活,不仅道出了她们背后的故事,还揭示了其神秘美感的来源。艺伎与普通妓女的区别在于,比起肉欲满足,她们更多是为提供给服务对象精神欲望满足而存在的。在精神恋爱中,氛围的营造极其重要,这造就了艺伎的神秘美感。影片中真美羽便是如此。她认为“我们营造一个神秘的世界,一切都美不胜收”。对艺伎来说,为给客人提供舒适的氛围,对其身体的“媚态”以及两性交往规则的训练必不可少。这种承载于身体及生活中两性交往的美感,随着现代西方“身体美学”的建立及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提出,逐渐受到重视。《艺伎回忆录》塑造的四位艺伎形象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她们的美。这种美如何产生?被称作恶所的“游廓”的审美价值如何体现?四位艺伎的不同结局究竟代表怎样的审美价值判断?对于以上问题,应在孕育艺伎文化的日本文化中寻找答案。
    • 李亘可
    • 摘要: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美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探讨的理论。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下,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成为社会中的主导潮流。如今,网络直播成了传播文化内容最广泛的形式之一。我们可以发现网络直播中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倾向,也需要对这种传播形式进行批判性的审视。
    • 刘曦
    • 摘要: 作为一种新的审美范式,“生活美学”既是对美好生活的美学诠释,也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美学实践。美好生活不仅是物质的富足,也是精神的充裕。重庆三个乡村文旅项目的成功建设表明,乡村振兴既是物质财富积累的提升,也是日常审美体验和乡村生产生活语境的全面融合。清风场乡建田园对乡愁的呼唤、三河村土陶厂对“非遗”文化的承传与革新以及仙女山懒坝对在地艺术的激活无不彰显了“生活美学”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再现方式,在引领美丽乡村建设、驱动产业转化升级、助推乡村文化复兴等方面为推进重庆乡村振兴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美学路径。
    • 张沈琦
    • 摘要: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最早由英国学者费瑟斯通提出,在我国语境之下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诸种特点。本文从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理论出发,通过审美发展、突出特点、明显问题三个维度对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在我国呈现出的诸种特点加以考查,有助于我们深入且全面地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带给我们的诸种启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生活审美化将在人民群众追求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刘笑非; 张运
    • 摘要: 对图像问题的关注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的题中之义,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集中在由现实中的各种图像衍生出的“图像性”问题上,其中也包括从这种图像性出发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的图像批判。但在这些研究中,对图像性更进一步的形而上学基础作出反思的研究成果却并不多。海德格尔的“世界图像”理论为我们更深入地把握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中的图像性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哲学切入点,图像批判的问题也可以在这一理论视域中得到更清楚的说明。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形而上学层面对“图像性”的不同理解会导致人们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不同态度,因此从海德格尔“世界图像”的理论逻辑出发对这一现象的批判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合理性。
    • 温雅
    • 摘要: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是最早一批将艺术审美与人生联系在一起的知识分子。面对近代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空虚昏暗的境况,梁启超企图通过艺术介入生活的方式,来为国人建立一种新的人生信仰,塑造新的国民性。梁启超并不是抽象地、空洞地去谈论美学与艺术,而是始终面向不断变化的人生境遇,企图通过艺术与审美来使个体走向趣味人生,使社会走向进步。
    • 黄鸣奋
    • 摘要: 如果说科技与艺术的互动在历史上渊源有自的话,那么,高科技与泛艺术的互动则是当下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科技而名之为“高”,说明科技本身由于迅速发展而产生明显分化,那些具备高水平、高动能、高价值的科技正在引领所在行业以至于全社会的发展。艺术而名之为“泛”,说明信息革命的深入发展正推进日常生活审美化,使艺术日益成为寻常百姓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创造性的重要渠道。高科技与泛艺术相互作用,既加速了位于尖端或前端的研究成果进入社会生活的速度和广度,又提升了总量呈现为指数化增长的用户生成内容的品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