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刘向

刘向

刘向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3年内共计800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4篇、会议论文6篇、相关期刊482种,包括管子学刊、齐鲁学刊、文史哲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医史文献分会学术年会暨新安医学论坛、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暨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刘向的相关文献由680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全兰、邢培顺、邓骏捷等。

刘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4 占比:99.25%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75%

总计:800篇

刘向—发文趋势图

刘向

-研究学者

  • 吴全兰
  • 邢培顺
  • 邓骏捷
  • 张涛
  • 傅荣贤
  • 郑先彬
  • 刘向
  • 孙振田
  • 张海涛
  • 来新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牧之
    • 摘要: 替他人着想,是为人的一种美德。春秋时期,有个不愿两头蛇殃及他人的孙叔敖。刘向《新序·杂事一》云: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之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 英魏瑞明; 朱明静
    • 摘要: 刘向的《列女传》以传、颂、图三位一体的形式编撰。与《列女传》文本并行的《列女图》,作为中国古代第一套系统的列女图像,继承了先秦以来的图像教化传统,成为汉魏六朝时期皇室和贵族妇女规范自身道德品行的教科书,确立了以儒家价值观为本位的女性道德标准。汉魏六朝的列女图像以屏风、画像石和手卷等形式流传于世,在彰显其社会教化作用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题材。
    • 刘人锋
    • 摘要: 刘向编撰《列女传》的目的是劝诫天子,教化女性,因此从男权角度出发塑造了许多维护男权思想的女性形象,以传达封建女性观念。与此同时,刘向在《列女传》中塑造了许多不同身份的女性形象,反映女性的美德和智慧,表明女性对家庭、社会均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所蕴含的女性观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对家庭教育、家庭和睦、女性与社会发展等方面均具有启示意义。
    • 摘要: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成语释义】斗争的双方皆受到损失,谁也没有得到好处。
    • 张伟
    • 摘要: 2022年全国高考语文乙卷文言文阅读考查材料选自西汉著名目录学家、经学家、文学家刘向的《说苑》一书。该书是刘向为讽谏君主特意编撰的一部故事集。囿于考生水平,高考试题未对《说苑》的艺术魅力进行详细考查。事实上,刘向在编撰过程中采用了独特的编撰和叙事方式。本文从刘向的生平出发,立足文本,对《说苑》“以类相从”的编撰特色和兼顾文学历史叙事的叙事方式进行阐释分析,以供教师备教之需。
    • 郭浩; 齐亚洲
    • 摘要: 《管子》具有先秦古书流传的共性:不题书名,不名著者,成书多由子弟后学汇集而就。《管子》自身流传的个性为:虽然流传广,存世多,但并未纳入公共知识领域,又不属于先秦门派,师承家法不严谨,导致篇幅不定,版本不一,不具备经典化、稳定化。这种松散的特性容易掺入依托管子之文。而在这一特殊的流传中,身处齐地的学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刘向从保存古书的角度,将《管子》中依托、窜入内容进一步固化下来。
    • 王泽桐
    • 摘要: 《新序》是刘向面对西汉外戚宦官专权、王朝国力由盛转衰局面而创作的一部以讽谏为政治目的的历史故事类编,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长期以来,相关学者多注重研究其思想价值,而鲜少有文章解读《新序》中的“创新之处”和“思想次序”。从“新”和“序”两个新角度对《新序》进行辨析,可以用小切口建构思维逻辑框架,感受刘向的创作初衷及独到手法,探索其对西汉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
    • 俞林波
    • 摘要: 东汉与西汉的文化和学术存在诸多差异,两汉之交是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西汉与战国的文化一脉相承,在学术和知识上追求“治道”。就书籍文本的功能与使用而言,西汉的先秦书籍文本是“被使用的文本”,《吕氏春秋》主要被用来挖掘“治道”。刘向、刘歆父子20年的校书盛举,真正集中大规模地关注书籍文本本身的字词、段落、篇章,解读书籍文本本身的意义,试图理解书籍文本本身。二人校书影响深远,改变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研究学术的途径,促进了东汉校书、注书成风,也使书籍文本成为“被理解的文本”。高诱《吕氏春秋注》是努力理解《吕氏春秋》文本的成果。研究《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可见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的某些侧面。
    • 马楠
    • 摘要: 刘向《别录》所谓"一人持本","本"当指底本.对应"本""本书",整理定本可称"新书",誊抄副本可称"别本"."本""本书"又可与重修、续书、附记、注解对文,《汉书》之于《汉纪》,《东观汉记》之于《后汉书》,《三国志》之于裴松之注,《春秋谷梁传》之于范甯集解,都可称"本书".
    • 郎松雪
    • 摘要: 先秦时期《诗》学研究以孔子及其弟子为代表,突破了西周时期《诗》学在官府以及诗义阐释固定化的传统,开创了联想体悟式解《诗》方式,体现了追求自由创新的文化精神.西汉时期《诗》学研究回归官府,但又不同于西周时期,出现了鲁、齐、韩三家今文经与《毛诗》古文经的《诗》学研究.两汉时期强调《诗》学通经致用与服务政治的目的,体现了文化服务社会的现实意义.但今文经诗学更强调《诗经》讽谏意义,将《诗》学政治化、神圣化、工具化;古文《毛诗》则在自身经典化过程中,结合《诗》本身发展规律,将《诗》学研究历史化、严谨化.刘向《诗》学思想孕育于两汉《诗》学转型过程之中:一方面保留先秦诗学的独立创新精神,不断解读《诗》中新意,服务政治需要;另一方面体现今文经《诗》学批判时事的特点,企图以《诗》规范执政者的道德行为,起到改良社会、教化风俗的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