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诗文

诗文

诗文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263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1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0篇;相关期刊1326种,包括老年人、文学教育、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会、中国文体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文学遗产》论坛、第二届婺源国际茶会等;诗文的相关文献由2318位作者贡献,包括吴伟斌、朱则杰、孙郁等。

诗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12 占比:99.1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20 占比:0.76%

总计:2635篇

诗文—发文趋势图

诗文

-研究学者

  • 吴伟斌
  • 朱则杰
  • 孙郁
  • 李汉举
  • 许冬林
  • 刘汉忠
  • 吴兴兰
  • 曹春茹
  • 李仰臣
  • 李秀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胡雷鸣
    • 摘要: 姚鼐作为一代古文大家,书学交游甚多,要深入了解姚鼐的学书经历,考述其书学交游则是必不可少的。文人间交游每以诗文为手段,通过研读姚鼐《惜抱轩诗文集》、王文治《梦楼诗集》、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及朱筠《笥河诗集》,以姚鼐与此三人的诗文唱和为线索,探究交游对姚鼐书法研习与思想演变产生的重要影响,为后学提供另一种的书学范式。
    • 岳赟赟
    • 摘要: 庾信历经梁王朝由盛转衰乃至覆亡的全过程,其诗文风格由南朝的轻艳绮丽转为屈节仕北后的苍凉老成。“树”意象贯穿于庾信诗文创作的始终。在前期作品中,庾信笔下之树富有生机与活力,是其生命状态的直观呈现。入北以后,庾信亲历社会动乱和朝代更迭,深刻体悟到人生无常,世事难料。投射于文学作品,他反复描写“移树”“枯树”意象。由枝繁叶茂到摇落变衰,“树”意象的转变是庾信生命轨迹的真实写照。以蕴含悲剧色彩的“枯树”意象表达主观感受,亦是庾信后期融合南北方文学风尚,形成“以悲为美”创作主张的具体实践。
    • 眭达明
    • 摘要: 说曾国藩是一个谦虚的人,肯定会得到不少人认同,而对他自负的一面,了解的人则不多。在诗文方面,曾国藩其实是个颇为骄傲的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月初十日,在给六弟和九弟写信时,他就如此“狂妄”地说过:“余近来读书无所得,酬应之繁,日不暇给,实实可厌。惟古文各体诗,自觉有进境,将来此事当有成就;恨当世无韩愈、王安石一流人与我相质证耳。”
    • 刘丽华
    • 摘要: 王若虚是金代学术的集大成者,在诗文创作上亦颇有造诣,其作品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平淡真切的亲情、深挚隽永的友情、随和洒脱的旷达之情以及悲天悯物的仁者之情。重视诗文的情感抒发既是中国文学的宝贵传统,同时也和王若虚的家学渊源密不可分,亦是王若虚本人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体现。
    • 杨景春; 代梓莹
    • 摘要: 苏轼儋州诗文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有细腻的心理体验和独特的宇宙观,许多作品画面跳跃性强,时空感强烈,有很强烈的思想意义。这些诗文精心搭建起来的艺术结构,时间与空间,现实与想象,现在与未来,幻想与真实相互纠缠,这些生动的写法与感人的情怀互为映照,让整个作品变得生动起来,形成一种亦幻亦真的阅读感受。儋州东坡书院、桄榔庵、载酒堂等一处处人文景点,成为苏轼兴国兴教的见证,也是诗人立足大地、仰望苍穹的空间仰仗。这些诗文在时间与空间的不断变化中,表现了东坡忧国忧民之心,表现了旷达与乐观精神以及强烈的民本思想与人文关怀。
    • 王祥辰
    • 摘要: 东吴惠氏是清代学术史上,声名最为显赫的汉学家族之一,惠周惕则被认作惠氏家族的奠基人。通过钩沉惠周惕的诗文可以发现,其诗文创作强调“文本于经”的方法、“会通变化”的态度,与之经学考证“以经解经”的手段、“无所专主”的立场,高度一致。他考证《诗经》所作的《诗说》,采用了诸多文学话语,用诗人的文学思维解读《诗经》,显示其构建辞章之学与经史考证之学内在联系的愿望。惠周惕究竟应当被定义为经师还是文人,仍值得借助多元视角重新审视。
    • 郑朝晖
    • 摘要: 年年春草绿,旧年过去,新年来到,自然周而复始,人生一路向西,总不免感慨系之。当然,现代人要抒发这样的情绪很难,因为古人已经帮我们抒发过了,比如在1600多年前,一群文人就用自己的诗文帮我们抒发了这样的感慨。而其中王羲之非但有诗,还有文,还有被奉为艺术极致的法书(可以之为法的书迹)。不过,如果我们真的认真去读他的诗文,有一个问题很自然地就会浮现出来,因为他的文和他的诗居然在主题上是矛盾的。
    • 张风塘
    • 摘要: 唐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阶段。唐朝以后,便有唐人诗意画产生。现在,唐人诗意画已成为一种固定的国画题材。唐人诗意与绘画联系密切,近代美术巨匠徐悲鸿曾提到,要想研究中国画,就需要了解中国的诗词歌赋等。中国传统绘画与之息息相关、不可分割[1]。在中国近代以来的绘画创作发展过程中,近代画家从唐人诗意画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诗词和绘画艺术的理解不断深入。
    • 宋鸿
    • 摘要: 意境是古典诗歌美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它的本质特点是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是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古人追求诗文的意境美有三个最突出的特征。一是抱残守缺,以不全景求全情;二是情话于景,以“无我”写“有我”;三是景为情设,情溢于表的“有我之境”。
    • 罗臻辉
    • 摘要: 陈宓文集中有关清水岩的诗歌与祝文,目前尚未有学者研究或引用。通过结合其他文献,梳理诗歌题材,辨析祝文内容,揭示陈宓治理安溪时的心路历程,阐述诗文中反映的宋代时代主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