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儿童生活

儿童生活

儿童生活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1353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3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90873篇;相关期刊654种,包括父母必读、少年儿童研究、山东教育:小学刊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0年国际工业设计暨第15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国际学术论坛暨首届研讨会、第四届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教科书高峰论坛 等;儿童生活的相关文献由1342位作者贡献,包括卜卫、刘晓东、陈光全等。

儿童生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35 占比:1.4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0873 占比:98.55%

总计:92211篇

儿童生活—发文趋势图

儿童生活

-研究学者

  • 卜卫
  • 刘晓东
  • 陈光全
  • 侯莉敏
  • 张锦贻
  • 丁绍旭
  • 刘媛
  • 张继楼
  • 彭崎华
  • 王喜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爱琴
    • 摘要: 儿童意识,就是儿童特殊性认识。儿童学的出现,促动了对儿童特殊性的认识,产生了儿童意识。但由于这种特殊性认识是经由与成人相较得到的,因而,儿童意识本身处在崇拜与危机、解放与规训、祛魅与迷魅并存的悖论中。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儿童意识的改造需要变革人们对童年的认识,并借助教化过程,在“真”的、“自觉”的、归于大众的儿童意识的促动中,基于儿童生活的实实在在的转变方可实现。
    • 彭茜; 孟泽浩
    • 摘要: “教育回归生活”“一日生活皆课程”既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亦是幼儿身心适性发展的需要。由于缺乏对儿童生活的完整理解,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出现了教师观念上对各类活动关系的误解和实践上一日生活实施过程被异化的教育偏差。为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儿童在园一日生活的教育价值,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在形式上是多样化的存在,本质上是教育性的存在,内容上是整体性的存在。实现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教育价值与课程意义,需要教师实现三大转变:由成人视角转向儿童视角,从追随儿童走向引导儿童,由法定权威走向平等对话的教学关系。
    • 章乐
    • 摘要: 要实现高质量的礼仪教育,就要处理好三对关系,这包括: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礼仪教育与儿童生活的关系,礼仪教育与德育课程的关系。
    • 章莉
    • 摘要: “二度体验”支持儿童对已有体验进行回忆、觉知、筛选、加工、建构,获得新的意义和感悟,是儿童生活阅历、生活场景和习作目的之间关系的互动及其建构的自组织过程。本文通过探索儿童习作“二度体验”的基本特征、操作样式及成效分析,提出唤醒儿童个性化表达的习作教学新模式。
    • 许春良
    • 摘要: 科学教育与儿童生活的融合是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由于儿童生活在课程内容维度的剥离及在科学教学实施维度的偏失,使得两者的融合出现了很多问题.为此,教师应推动课程内容与儿童生活同步,挖掘儿童独特的生活体验,培育儿童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从而更好地彰显儿童生活的科学意义.
    • 梁昌辉
    • 摘要: 写作是意义建构的过程,儿童经由写作与世界建立联结、与语言建立联结、与自身建立联结,这种联结是儿童对自身与外部世界的感知、触摸和表达.因此,在基于组块理念的联结性学习视野中,写作不是单纯的作文命制,而是儿童生命在场的一种自主建构意义的活动,它以真实需要为语境,以儿童的外部与内部的生活为内容,以写作建构为媒介,来实现交际目的.
    • 李金霞
    • 摘要: 教育与儿童的生活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对儿童的教育并非独立于儿童生活而进行,因其本身就处于儿童生活当中,是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与儿童紧密相关.因此儿童教育不能需要依据儿童自身的特点,这些可从儿童表现出来的儿童生活当中去窥见,让教育回归到儿童生活当中.
    • 梁昌辉
    • 摘要: 写作是意义建构的过程,儿童经由写作与世界建立联结、与语言建立联结、与自身建立联结,这种联结是儿童对自身与外部世界的感知、触摸和表达。因此,在基于组块理念的联结性学习视野中,写作不是单纯的作文命制,而是儿童生命在场的一种自主建构意义的活动,它以真实需要为语境,以儿童的外部与内部的生活为内容,以写作建构为媒介,来实现交际目的。
    • 陈维道
    • 摘要: 在新课程理念和核心素养理论指引下,小学教师多学科兼教,努力构建儿童生活核心统一体,要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理论为指导,提升多学科课程实施境界,丰富核心统一体教学一般理论,发挥课程、生活相互促进的循环效应,与时俱进地融入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学习能力及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奠基.
    • 张海燕
    • 摘要: 成人在生活中遵循的是最小努力原则,其实质是追求最大效果;而儿童遵循的则是最大努力原则,其实质是渴求最多体验,目的是在活动过程中造就人.最大努力原则是最适合儿童的,对儿童发展是有重大意义的.只有最大努力,才能使儿童伴生最真切的个人体验;只有最真切的内心体验,才能使儿童汲取到"真的知识";"最大努力原则"内发性地促成了儿童注意力的稳定聚焦.为此,成人应走出误区,克制对儿童的"帮助",支持儿童的"努力"过程;细心捕捉儿童的最大努力与其独立思考能力形成之间的紧密关联;为儿童的努力探究提供可吸收性的环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