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70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38篇;相关期刊444种,包括炎黄春秋、安徽史学、贵州文史丛刊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北京大学图书馆第十届五四科学讨论会、第十二届“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2000年中国博士后学术大会等;维新变法的相关文献由659位作者贡献,包括谢俊美、傅国涌、刘占青等。
维新变法
-研究学者
- 谢俊美
- 傅国涌
- 刘占青
- 吕顺长
- 张勇
- 万平
- 周辉湘
- 李侃
- 李喜所
- 熊宗仁
- 管林
- 谢作拳
- 黄万机
- 乐朋
- 乔志强
- 侯绍庄
- 元青
- 刘克敌
- 刘小清
- 刘悦斌
- 刘钦斌
- 卞修跃
- 吕达
- 吴仰湘
- 吴爱萍
- 吴雁南
- 周德昌
- 孙向中
- 宁树藩
- 宋兴华
- 左鹏军
- 张红
- 张达明
- 徐承波
- 徐斌
- 方宝川
- 方志钦
- 曾凡炎
- 朱英
- 朱贤枚
- 李国俊
- 李恩柱
- 李明
- 李润波
- 杨天石
- 游宇明
- 王晓东
- 王海虹
- 肖辉平
- 苏全有
-
-
田宗耀
-
-
摘要:
民权思想是梁启超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梁启超贯通中西文化,受多方面思想的影响形成其民权思想。梁启超的民权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戊成变法之时,梁启超主张人人应有自主之权;兴民权,需先开民智等。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提出了新民学说和“群”的观点。梁启超的民权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启蒙作用,但仍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
-
贾小叶
-
-
摘要:
胶州湾事件是近代中国重要的对外交涉事件之一,对晚清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翁同龢作为奉旨办理该事件的重臣,因对近代外交懵懂无知,既不了解德国的最终欲求,也不了解德俄之间的相互勾结,在整个交涉过程中,不明就里,处处被动。胶案发生伊始,一度寄希望于俄国的帮助,主张联俄;而后,基于对德交涉比较顺利,转而反对俄舰来华。而在与德国的交涉中,本来想减少损失,提出“另指一岛”,结果却步步落入德国租借胶澳的圈套。翁同龢办理该案可谓心力憔悴、屈辱备尝。而他因办理胶案激发出来的对中国变法重要性与急迫性的认识,与甲午战后酝酿多年的维新思潮产生共鸣,成为维新思潮在戊戌年走向实践的重要背景。
-
-
张耀鹏
-
-
摘要: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是基于我国古代传统理学思想中的家国意识与忧患意识产生的。忧患意识的产生并非无根之萍,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是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在根源上受到来自早期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国人的忧患意识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被赋予了不同历史意义。对新文化运动的讨论,实质上可以分为初期与五四时期两个阶段。在新文化运动的初期,清政府旧官僚主义的统治倡行,各地方在帝国主义的扶持下,群雄割据,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五四运动时期,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日本对中国的殖民渗透加强.
-
-
孙邦金;
杨国威
-
-
摘要:
宋恕是晚清温州甚至浙东非常有思想创发性和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其别具一格的"三始一始说"政治改良思想使他成为清末变法思想的重要推手.通过回顾其"政说凡四变,愈变而愈卑"的思想演变轨迹发现:宋恕集无政府主义、民主共和、君主立宪和开明专制等多种政治主张于一身,思想光谱多变而复杂.宋恕这种锐意改革却又瞻前顾后、醉心西化却又保守传统的特质,既有其身体、性格、观念和时代局限使然,亦是中西政治文明冲突的深层文化困境所致.在提出文化自信的今天,宋恕当年得不偿失的思想后退告诫我们,中国现代本土政治文明的建构只有在不断开放进取而非消极保守的文化心态中才能取得成功.
-
-
蒋晓嘉
-
-
摘要: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时空性是基本,它是学生认识历史、学习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对学生的历史学习以及历史思维的培养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现行教科书中记载的大多是"全局性的历史,比如改朝换代的历史、治乱兴衰的历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典章制度的历史等等"[1]。
-
-
钱春霞
-
-
摘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探究式教学受到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青睐,被广泛地应用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推动了教育方式、学习方式的革新。然而,探究式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应用未能满足课程标准的要求,怎样构建高效的历史探究式教学成为现阶段历史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任务。基于此,笔者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为例,论述探究式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推动了历史课堂由"封闭"迈向"开放"的步伐,促使历史课堂开满了核心素养之花。
-
-
本刊编辑部
-
-
摘要:
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但并不是随意选择的。鸦片战争以后,从"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维新变法",到以革命的方式走向共和,各种政治力量和社会思潮都在近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出现过,有的彻底失败了,也有的部分成功了,但都没能挽救民族于危亡,更不可能解决民族复兴、现代化等核心议题。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民族救亡复兴、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与科学社会主义相结合,才真正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出路。
-
-
游宇明
-
-
摘要:
1906年,同盟会会员孙毓筠回国筹划南京的起义,不料事情还没开始操作就被人告发了,孙毓筠被捕。谋反是大罪,不判凌迟或腰斩已是客气了,但端方不想杀孙毓筠。因为孙毓筠的叔祖父是光绪的老师,时任正一品的武英殿大学士,每天可以在皇帝面前晃来晃去,潜在能量大得很,如果得罪了他,绝对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并且当时的官场腐败透顶,政治黑暗,民心思变,端方并不昧于大势,甚至很早就表示支持维新变法,因此不愿将事情做得太绝。
-
-
-
-
摘要: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结束了仅持续103天的维新变法。慈禧太后幽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宣布重新“临朝听政”,下令捉拿康有为、梁启超,28日处死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先后罢免或遣戍参与新政的官员数十人;除京师大学堂外,废除全部新政诏令。戊戌变法失败。
-
-
柠檬
-
-
摘要:
为拯救民族危亡,全力宣传“维新变法”梁启超从小就有。“神童”之称,四岁就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典籍,12岁就考中了秀才,17岁就考中举人。但这些在当时看来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仅仅是个前奏而已。
-
-
-
-
王晓东
- 《第十二届“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
| 2011年
-
摘要:
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学的影响力逐步扩大,与此同时,传统士人对西学的认识和了解也不断深入.如何面对西方文化的进入以及处理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关系,自然成为近代以来知识精英所要面临的难题。就谭嗣同而言,通过接触西学知识,谭嗣同改变其原有的夷夏观念,对西学乃至西方能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价。谭嗣同不仅能接受西学中全新的知识,而且力图将西学与儒家、墨家、佛学等知识融合运用,这在其所著《仁学》中便可得见.此外,谭嗣同将西学中某些与传统经典相似处相联系,认为西学实际上源于中国.这种认识并未将中学与西学置于对立的位置,相反努力寻求中学和西学之间的联系,而与其他士人排斥西学的态度有所不同.西学不仅改变了谭嗣同的文化观,更重要的是,西学成为其致力于维新变法的关键因素.
-
-
吴仰湘
- 《2000年中国博士后学术大会》
| 2000年
-
摘要:
皮、叶之争是湖南维新期间新旧斗争的重要一环,颇受研究者重视,但过去因客观史料的限制,加上主观上的简单化做法,学术界对皮、叶之争所做出的评断,对皮锡瑞离湘赴赣的真相及与南学会"停讲"的关系所进行的考察,都背离了历史事实.
-
-
吴仰湘
- 《2000年中国博士后学术大会》
| 2000年
-
摘要:
皮、叶之争是湖南维新期间新旧斗争的重要一环,颇受研究者重视,但过去因客观史料的限制,加上主观上的简单化做法,学术界对皮、叶之争所做出的评断,对皮锡瑞离湘赴赣的真相及与南学会"停讲"的关系所进行的考察,都背离了历史事实.
-
-
吴仰湘
- 《2000年中国博士后学术大会》
| 2000年
-
摘要:
皮、叶之争是湖南维新期间新旧斗争的重要一环,颇受研究者重视,但过去因客观史料的限制,加上主观上的简单化做法,学术界对皮、叶之争所做出的评断,对皮锡瑞离湘赴赣的真相及与南学会"停讲"的关系所进行的考察,都背离了历史事实.
-
-
吴仰湘
- 《2000年中国博士后学术大会》
| 2000年
-
摘要:
皮、叶之争是湖南维新期间新旧斗争的重要一环,颇受研究者重视,但过去因客观史料的限制,加上主观上的简单化做法,学术界对皮、叶之争所做出的评断,对皮锡瑞离湘赴赣的真相及与南学会"停讲"的关系所进行的考察,都背离了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