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资本论》

《资本论》

《资本论》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2年内共计5496篇,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73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72篇;相关期刊1463种,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江汉论坛、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5届年会暨“中国经济新常态:特征与趋势”理论研讨会、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第22届学术年会、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庆祝中国政治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开通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等;《资本论》的相关文献由4195位作者贡献,包括许光伟、卫兴华、付文军等。

《资本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73 占比:98.29%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41%

专利文献>

论文:72 占比:1.29%

总计:5568篇

《资本论》—发文趋势图

《资本论》

-研究学者

  • 许光伟
  • 卫兴华
  • 付文军
  • 刘新刚
  • 王庆丰
  • 白刚
  • 胡义成
  • 陈俊明
  • 宋涛
  • 胡培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苏国晖
    • 摘要: 白居易的乐府名篇《卖炭翁》记载了一名卖炭老翁辛酸悲苦的遭遇,批判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反映了朝廷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体现了诗人关心百姓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悲悯情怀.站在《资本论》的视角,发现了这首诗所蕴含了丰富的政治经济学规律;运用《资本论》所提供的理论工具,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析卖炭翁的劳动、木炭这个商品以及宫市上不等价的商品交换等现象.
    • 聂锦芳
    • 摘要: 在中国《资本论》翻译史上,“郭大力、王亚南译本”不仅是建立在之前各种试译、节译和第1卷全译基础上的集大成之作,而且由于较为准确地把握了从古典经济学到《资本论》的逻辑发展、统一了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并通过不断地修改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中文表达,彰显出重要的学术价值。在当代要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除了传承他们的学风,在他们奠定的“回到古典经济学”思路的基础上,还需要在“从完整、权威的文献出发”“全面认识资本的功能及其效应”“在全球视野中探究经济学的当代发展”等方面实现观念、视野和研究方式的转换。
    • 李新
    • 摘要: 我的书架上有一套《资本论》,装帧很是精美,和许多书一起整齐地排列着,为房间增添了浓郁的书香之气。惭愧的是,自己一直没有读过它,它静静地摆在那里多年,近乎装饰品。近期,组织安排我到党校学习。学校领导强调,来党校学习有三项任务:一是学习党的理论;二是接受党性教育;三是提高领导能力。
    • 付文军
    • 摘要: 解答“历史之谜”是马克思重要的工作任务,《资本论》完成了对世界历史之谜的政治经济学求解。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过程中,马克思既从时间维度上将世界历史视为各个世代依次更替和前后相继的历史性过程,又从空间维度上确证了人类社会由割裂式的地域发展走向联合统一、命运与共的世界史的过程。整个世界历史就此成了一个在时间上继起和空间上并列的存在。马克思对于世界历史的考察也有一个逻辑跃升的过程,他先后借助“理性”诠释了世界历史的“隐秘发生”,通过对“私有财产”的剖析而阐述了世界历史的“形塑过程”,倚仗唯物史观的阐发而呈现了“交往形式”助推世界历史的机制,最后凭借政治经济学批判而科学展示了“生产方式”之于世界历史的决定性作用。在对世界历史的批判性探掘中,马克思完成了对“自由个性”的现实求索并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所指明的时代,《资本论》依然是我们回应时代之问和解答历史之谜的关键性的理论资源。
    • 俄尼·康·米海洛夫斯基; 周来顺(译)
    • 摘要: 《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侨居伦敦时完成的,1867年在汉堡用德文出版,它探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其经验典型是英国,其现实关切则主要是德国。饶有意味的是,同时代的热切评论却以俄国最为突出。英国似乎一向有自己应对问题的办法,德国也没有出现《资本论》学说是否适用于德国的疑虑,但俄国理论界关于《资本论》却显示出深深的不安。一方面是对《资本论》的辩证法、剩余价值学说的觉察或格外重视,此类理论评议既不限于俄国,也不源于俄国。另一方面则是就《资本论》学说而思虑俄国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这是颇具俄国特色的。而这种特色之意义,其实也不限于当时的俄国。马克思对《资本论》的俄式效应很重视,曾数次提出有针对性的回应,这些回应在马克思主义史上均有重要意义。1877年,俄国《祖国纪事》杂志刊出了米海洛夫斯基意在为马克思《资本论》辩护的文章《卡尔·马克思在尤·茹柯夫斯基先生的法庭上》,针对的是此前茹柯夫斯基对《资本论》的批评文章。但在马克思看来,米海洛夫斯基的理解也有自身的问题,于是马克思当年拟就了后来名为《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的文件,其要点之一是表示不应把《资本论》的学说简单理解为关于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这当然是重要的。同样重要的是,研读马克思重视而且批评过的关键文献,也是深入理解马克思,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必要途径。兹将周来顺教授翻译的米海洛夫斯基的这篇文章刊出,以飨学界。至于米海洛夫斯基所针对的茹柯夫斯基批评《资本论》的文章,本刊也将相机刊出译文。
    • 李佳欣
    • 摘要: 新冠疫情以来,逆经济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恐慌,全球各国产业链、供应链出现“停产”“不产”现象,生产力疲乏,消费力不足,世界经济变革动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结果,也是有效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举措。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历史必然性、现实可行性、未来可能性去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全面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状况,为更好的提供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行性建议作准备。
    • 秦益成
    • 摘要: “两个必然”不仅是《共产党宣言》的核心结论,还是马克思恩格斯及无数马克思主义者的生命旨归,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归。马克思的代表性著作都是论证“两个必然”,《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主要通过历史事实论证“两个必然”,并从实践上指导无产阶级怎样实现“两个必然”。《〈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最终科学确立,主要通过形式逻辑论证“两个必然”。《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主要通过“大写字母的逻辑”(辩证逻辑)论证“两个必然”。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包含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其结论也是“两个必然”的萌芽。
    • 贾偲祺; 靳凤林
    • 摘要: 《资本论》揭示了马克思的伦理观和资本主义伦理观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其中的“工人与资本家间的劳资关系”“劳动力与劳动日的道德界限”“雇佣关系的伦理本质”等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值得我们深入挖掘。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对于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伦理问题及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规范具有重要价值。
    • 刘艳玲
    • 摘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反复强调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然而对这一根源是如何被发现的,生产与消费间矛盾的运行机制是怎样的,以及这一矛盾如何周期性地打破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均衡条件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展开系统的论述。对此,有着日本马克思主义理论权威之称的日本共产党前最高领导人不破哲三,从马克思经济学相关的手稿入手,探寻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进一步将再生产与经济危机理论相结合,明晰了简单再生产、流通过程缩短以及信用制度与经济危机的关系,深入解读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内核。不破哲三对马克思再生产与经济危机理论的探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 李婷婷
    • 摘要: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马克思曾多次批判黑格尔辩证法。以往的研究大多数着眼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并赋予了较高的评价,却忽略了此时马克思仍处在费尔巴哈的批判立场,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是人本主义式的。直到《资本论》,马克思才对黑格尔辩证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马克思意识到黑格尔辩证法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一种无意识的表达之后,便一改以往的批判态度而加以赞扬,并创造性地构建起自己的辩证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