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莱茵报》

《莱茵报》

《莱茵报》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64篇,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信息与知识传播、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4篇、专利文献1770篇;相关期刊123种,包括前线、实事求是、学理论等; 《莱茵报》的相关文献由168位作者贡献,包括代建鹏、陈力丹、宫敬才等。

《莱茵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4 占比:8.48%

专利文献>

论文:1770 占比:91.52%

总计:1934篇

《莱茵报》—发文趋势图

《莱茵报》

-研究学者

  • 代建鹏
  • 陈力丹
  • 宫敬才
  • 张兴琨
  • 李晓凤
  • 杜林芸
  • 牛苏林
  • 王劲坤
  • 詹成付
  • 郑保卫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王浩斌; 李勇
    • 摘要: 马克思在大学学习至《莱茵报》工作期间实现了其早期的法哲学转向。但是在思想发展历程整体性的视域中,该转向的深刻内涵和深远意义被严重忽视。与传统视域不同,在思想结构整体性视域下,马克思早期的法哲学思想转向是一个集法的方法论转向、法的本质论继承和法的价值论超越的复杂过程,且该过程对马克思实现法哲学的思想立新和唯物转向产生重要影响。在方法论层面,马克思抛弃了康德的理想主义方法论而在黑格尔理性主义方法论中构建起法的形而上学思路;在本质论层面,马克思运用理性主义方法对法哲学的出场命题、原初命题和现实命题进行了分析,在继承法哲学传统命题中自由理念的同时,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法哲学思想;在价值论层面,马克思对法的现实性提出质疑,并将人民性融入法哲学研究,从而实现了对传统法哲学思想的超越。
    • 陈力丹; 荣雪燕
    • 摘要: 题注:1842年12月28日,普鲁士王国内阁宣布在本国境内查禁萨克森王国的民主主义报纸《莱比锡总汇报》。几天后马克思在自己主编的《莱茵报》上发表与同城报纸《科隆日报》的论战文章《〈莱比锡总汇报〉的查禁和〈科隆日报〉》。该文首先揭露了《科隆日报》为抢新闻赢得声誉而编造关于该报被查禁新闻的日期、写作地点,随后论证了德国人民报刊理想化的发展路径,最后提出了“报刊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的论断。
    • 冯景源
    • 摘要: 马克思主义是由共产主义理论、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三者构成的“艺术整体”。它是由《莱茵报》的实践精神引发的。这时,普罗米修斯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制定中具有重要意义。这里,我们把马克思中学的“毕业论文”、大学的《博士论文》与《莱茵报》的实践联系起来,目的在于把以后经济学的批判研究和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研究联系起来。这样做是把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与后期理论的制定内在地联系起来。这是一项全新的研究。
    • 王德胜
    • 摘要: 在《莱茵报》时期和《德法年鉴》时期,虽然马克思面临的问题有所不同且整体思想尚未成熟,但无论是马克思对物质利益难题的反思还是对以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关于人类解放的批判,其中都彰显着人民立场的思想。与之相应,马克思的人民立场思想在物质利益的逻辑中显现,在人类解放的逻辑中深化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两个时期,马克思的人民立场思想虽然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是其内在却是层层递进,一脉相承的。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人民立场,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两个转变”的重要依据,是梳理马克思思想的一条重要线索,是新时代坚持人民立场的重要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 杜渐; 陈力丹
    • 摘要: 本篇节录自马克思发表在《莱茵报》的文章《〈科隆日报〉第179号社论》第3个问题。他在反驳论敌时论证了政治与哲学、哲学与报纸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改变现存社会状况的必要性,这也是他唯物主义哲学倾向的早期披露。这对于科学地理解哲学与新闻、新闻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具有启示意义。
    • 王翕
    • 摘要: 《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马克思在博士毕业之后首次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新闻报刊的编撰工作。从大学的象牙塔进入到现实社会,马克思开始切实地接触到现实的物质利益,也逐渐发现阶级社会的物质基础,从而对自己原有的哲学信仰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同时,马克思还接触到了现实的贫苦百姓,开始关注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悲惨境遇,从而发现了现实的人。对现实物质基础和现实的人的初步发现,推动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逐步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自由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 李洋; 刘军
    • 摘要: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思想发展与普鲁士当时的现实治理状况有着直接的密切联系.由书报检查问题出发,马克思批判了普鲁士官僚治理下不合理的封建专制状况.在对等级议会辩论的具体分析中,他进一步发现现实中的治理实际上是不同等级基于各自利益的斗争,批判了资产阶级试图将国家贬低为私人利益工具的狭隘性.普鲁士官僚治理体系是在封建专制力量与资产阶级的共谋下形成的,其严重缺陷使得社会贫困等突出问题难以得到解决.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包含着对封建专制和资本主义两种治理形式的批判.基于现实治理问题的双重批判是马克思之后一系列理论活动的起点,也对推进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启发意义.
    • 邵发军
    • 摘要: 一、《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政治公共性思想遭遇的“物质利益难题”。在《莱茵报》编辑部工作期间,马克思写下了30多篇政论性文章,表达了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的雄心与抱负。在这种触摸现实的棱角与实际问题的感知过程中,马克思初步展示了他的公共性思想,虽然是以政治性的视角切人的,但其显现了人民性立场的价值指向这一特质,初始地勾画了其政治公共性思想早期图景。
    • 马毓新; 王劲坤
    • 摘要: “自由人”团体是马克思在青年黑格尔派时期思想变化历程中一个并不醒目的历史阶段,对“自由人”的批判是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哲学批判转向的重大诱因,并由此开启了面向现实的批判以及向共产主义迈进的必要路径。同时,在马克思的现实批判转向历程中赫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赫斯既是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道路上的同路人,也是先行者。通过对马克思的“自由人”团体批判以及马克思哲学历程中的赫斯印迹的历史文本解读,对指认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之间的不同思想路径,并探明马克思现实批判转向的这一重要维度大有裨益。
    • 马毓新; 王劲坤
    • 摘要: "自由人"团体是马克思在青年黑格尔派时期思想变化历程中一个并不醒目的历史阶段,对"自由人"的批判是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哲学批判转向的重大诱因,并由此开启了面向现实的批判以及向共产主义迈进的必要路径.同时,在马克思的现实批判转向历程中赫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赫斯既是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道路上的同路人,也是先行者.通过对马克思的"自由人"团体批判以及马克思哲学历程中的赫斯印迹的历史文本解读,对指认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之间的不同思想路径,并探明马克思现实批判转向的这一重要维度大有裨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