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物质利益

物质利益

物质利益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310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经济计划与管理、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0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3856篇;相关期刊1239种,包括胜利油田党校学报、党建、前线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等;物质利益的相关文献由3198位作者贡献,包括游宇明、王广礼、刘振洪等。

物质利益—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00 占比:4.0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3856 占比:95.97%

总计:76957篇

物质利益—发文趋势图

物质利益

-研究学者

  • 游宇明
  • 王广礼
  • 刘振洪
  • 张振斌
  • 杨敏之
  • 王岩
  • 陈成文
  • 佚名
  • 卢嘉瑞
  • 叶勃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在乡村层面,要重塑城乡关系,优化农村外部发展环境,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双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同时要更好地激发农村内部发展活力。要将深化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深化乡村治理体系、治理机制改革相结合,在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产权格局开放的背景下,切实保障农民群众政治上的民主权利和经济上的物质利益,为乡村产业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和文化振兴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 杨洪源
    • 摘要: 《资本论》的叙述结构变迁,体现着马克思不断根据现实问题的变化而调整致思路向的过程。起初,为了破解所谓的“物质利益”难题,马克思形成了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两卷本著作”“三本书构想”的计划。尔后,超越物质利益所表征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分的“浅层”,马克思深入现代社会结构内部,以生产结构这一现实问题为导向展开探讨,形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五个分篇”“六册计划”。在现代社会生产结构中,资本逻辑是极为关键的核心要素。马克思对这一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形成了关于《资本论》的“九项内容”“三卷四册结构”。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和内容,其目的是通过对它的变革来构建一种文明新形态,真正实现人的解放。这个目的决定了《资本论》的叙述结构始终是开放的、未完成的,从而推动马克思为之不懈探讨。
    • 陈筠淘
    • 摘要: 消除贫困是马克思一生不变的实践主题.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紧紧围绕表现为无产者贫困化的"物质利益"问题展开了艰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并由此推动了自己的世界观发生重大转变.马克思这一时期世界观的转变样态,都鲜活地反映在他对贫困等时代问题的成因及其解决途径的探索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之中,这些成果也充分体现着他为贫苦大众谋福利的鲜明立场.重新思考和分析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世界观转变的发生机理,深入理解和借鉴马克思这一时期的贫困思想,在当前仍十分必要.
    • 摘要: 《学习时报》刊登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炳林文章称,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利益和信仰是凝聚力量不可或缺的两大动因。两者必须有机结合,相互融通。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源,最根本的利益是物质利益。但是,人们追求利益不应是盲目的,更不是自私自利,甚至损人利已。
    • 李玉红
    • 摘要: 什么是刻板印象 良好的印象是人际交往的必备法则,人们总是试图尽力“表演”自己的完美形象,以期获得某种有形的物质利益或无形的他人优质评价。但是有时候,个体的印象或者说“个体所从属的整体”的印象已经先于个体而存在于他人头脑中,这时个体本人真正的行为表现可能对改变这种“整体印象”的作用收效甚微,即所谓的“个体所属的整体”的印象已经在他人心中根深蒂固,从而掩盖了个体在他人心中的真实印象,这就形成了“刻板印象”。
    • 钱理群
    • 摘要: 教育的精神价值的失落教育家蔡元培把教育分成两个层面:一是“现象世界”的教育,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目的在于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服务于现实利益。另一个则是“世界观世界”,即人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而活着,还应有一种超越于现象世界的追求,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终极关怀,培养人的信仰和信念。这两个层面应该是互为表里,但现实却是教育过于急功近利,忽视了对人的终极关怀的培养。
    • 王湲; 王志林
    • 摘要: 《伦敦来信》(系列)是青年恩格斯在曼彻斯特时期的重要理论成果.在《伦敦来信》中,恩格斯以通讯记者身份通过对英国社会现状的深入考察,揭示了英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党派之间内在关系以及党派斗争的实质,提出了"物质利益"是英国社会党派斗争最为深刻经济基础的论断,并结合英国当时的政治斗争状况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性,初步认识到资产阶级走向堕落、无产阶级代表未来和希望不同命运的观念.恩格斯《伦敦来信》对资本主义批判迄今依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启示.
    • 邵发军
    • 摘要: 一、《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政治公共性思想遭遇的“物质利益难题”。在《莱茵报》编辑部工作期间,马克思写下了30多篇政论性文章,表达了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的雄心与抱负。在这种触摸现实的棱角与实际问题的感知过程中,马克思初步展示了他的公共性思想,虽然是以政治性的视角切人的,但其显现了人民性立场的价值指向这一特质,初始地勾画了其政治公共性思想早期图景。
    • 新加坡张苏仪
    • 摘要: 每一项伟大的事业,都只有发自内心地投入,才会收获最真挚的回馈。特别是当你为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投入宝贵的时间、知识以及专注时,美好的事情将随之发生。志愿服务就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超越了物质利益、种族隔阂,用一条精神纽带将我们紧密联系。它不仅推动着我们人类社会,还促进我们的个人成长,同时激发我们与生俱来为他人服务的渴望。
    • 刘勤睿
    • 摘要: 《淮南子·齐俗训》所载“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的故事,表现出数千年来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血脉中的义利观。二者本心都是求义而拒利,为何孔子的看法却截然不同?这实则说明了在义与利的天平中,其平衡往往取决于现实和人性。义利观本身是儒家的经济伦理思想:“事之所宜也”即为义,是儒家特定的伦理规范与道德原则,是儒者心中至高无上的追求;“人之用曰利”即为利,多指物质利益和私欲追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