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589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851篇、会议论文44篇、专利文献236篇;相关期刊2219种,包括瞭望、学术交流、学习与探索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第八届全国法律文化博士论坛、2015两岸广播春节大联播研讨会、第十四届四校博士生学术论坛等;人道主义的相关文献由5340位作者贡献,包括胡义成、徐晓莉、苏义等。

人道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851 占比:95.43%

会议论文>

论文:44 占比:0.72%

专利文献>

论文:236 占比:3.85%

总计:6131篇

人道主义—发文趋势图

人道主义

-研究学者

  • 胡义成
  • 徐晓莉
  • 苏义
  • 丛大川
  • 裴德海
  • 张立洁
  • 姜舒
  • 李丹
  • 王雨辰
  • 项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国旺; 唐解云
    • 摘要: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是青年马克思由书斋走向现实社会所写的首篇时政文章。文中马克思以人的自由为出发点,以理性为根本原则,以人道主义为基本核心和指向,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新书报检查令扼杀民众言论出版自由,背离理性之法的虚伪自由主义的本质。青年马克思在文中的思想集中体现出激进的自由主义思想、普遍的理性主义观念以及抽象的人道主义精神。然而马克思呼吁当政集团进行制度的革新但不是颠覆,实现由封建专制主义社会逐步向民主自由主义社会的转变改良,来达到理性国家的现实。这表明此时的马克思立场更多还是资产阶级的自由派,是一位革命性与改良性兼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和激进的自由主义者。
    • 刘丽
    • 摘要: 鲁迅青年观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鲁迅青年观以进化论为基础,将“青年”作为一个象征希望和理想的抽象文化符号,在表达政治文化审美理想的同时,也将“青年”意义抽象化、凝固化。后期鲁迅青年观以现实为依托,显示了其对于进化论的怀疑与超越。“青年群体”从抽象化、凝固化的理想意义中分化出形形色色的“青年个体”,鲁迅在对“青年个体”进行细致考察的过程中,对青年的情感态度也发生了从“无条件敬畏”到“不留情面”的深度转向。转向后的鲁迅对于进步青年参与社会现实斗争的情况高度关注,其青年革命观显示出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分裂,反映出知识分子心中永存的痛苦的生命感受。
    • 晏扩明
    • 摘要: 恩斯特·布洛赫是20世纪以来德国最富盛名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希望的哲学、一种具有乌托邦主义色彩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批判精神,在实践中改变这个非正义的世界,才是未来乌托邦得以实现的现实路径。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对宗教“弥赛亚”的变革及其对现实的否定性批判,还是通过劳动和实践来从事乌托邦式的人道主义的现实化,抑或是在追溯天赋人权时对尊严、道德和自然法的人道主义阐明,无一不彰显了布洛赫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所持有的以人为本的道德哲学,以及他对现实的人道主义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打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者在伦理价值问题上的固有论述方式,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同时,将人道主义理想视为超越现实意识形态的道德形式,并将之置于希望的乌托邦之中,保留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念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导引作用。
    • 徐梦佳; 郎旭
    • 摘要: 弗兰尼茨基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南斯拉夫实践派的主要成员,他的社会主义观在他的众多思想观点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弗兰尼茨基的社会主义观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之间既存在一定的联系也具有差异之处,文章探析了弗兰尼茨基社会主义观的理论内涵,比较分析它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联系和差异,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期为当今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一定借鉴。
    • 张承志
    • 摘要: 20世纪初以降,中国现代翻译戏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中时代启蒙与道德观念成为中国五四新文学的一个鲜明表征,给予了普通大众一种精神上的启迪与抚慰。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翻译戏剧以启蒙、人道主义为核心,处处闪耀着五四新文学启蒙的新风气,在赋予中国文学现代性内涵的同时,亦为中国翻译戏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刘新玉
    • 摘要: 肖洛霍夫于《他们为祖国而战》中描述了苏联红军在卫国战争中溃败后退至顿河草原的故事。作品以顿河草原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写出了普通士兵在战争过程中仍然追求幸福的人道主义精神。该书中战争场面的描写,与自然环境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自然描写彰显人道主义,人文描写彰显家国情怀,同时自然描写亦是家国情怀的映射。
    • 牛炎昕; 董正宇
    • 摘要: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是中国为破解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困局提出的远见卓识。事实证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在世界疫情阴云笼罩和人道、人权多重危机交织的时局下展现了深刻的人道主义意蕴,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立足于旨在统一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实践人道主义的生态哲学基础,诠释了救死扶伤、扶危济困的乐观人道主义的内在精神实质,树立了属意新型国际治理的世界人道主义的发展价值坐标。基于人道主义解读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利于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伦理支撑和现实策略。
    • 王晓升
    • 摘要: 对于“异化”“物化”“人道主义”等概念,学界大多没有从精神和肉体的分裂和矛盾的角度理解它们的含义。从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人要征服自然就必须束缚人自身的自然,并由此而产生了一种对人自身自然的恐惧。文明的前景在于肉体和精神的和解。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人,人就不存在自我同一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是从这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理解人的本质的。而黑格尔把人理解为精神存在,认为异化就是这种精神存在的自我分裂。由于对于人的本质的这种不同理解,马克思后来放弃了异化概念。而近代以来产生的各种人道主义就是建立在精神和肉体对立的基础上的,并把这种对立固化,因而这些人道主义都是不人道的。马克思对于人的理解与这些人道主义完全不同,并且区别于现代哲学中的人格主义。而物化批判的核心是人自身的物化。人当然包含了物性的要素,而物化批判会否定人的物性要素即人的肉体,从而走向观念论,并强化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对立。
    • 王灵玲; 刘乐
    • 摘要: 鲍·瓦西里耶夫是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拟通过分析其短篇小说《和平,惊叹号》中无畏生死的尤拉、始终坚守本心的“我”以及将苦楚深埋于心的母亲的英雄形象,探究其心怀世界的大爱、跨越民族的博爱以及倡议和平的“人间大道”精神,凸显小说独特的人道主义思想内涵。
    • 于一川
    • 摘要: 孙子的军事伦理思想是在特定的理论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科学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包括战争正义观、和平观、军人道德和军事人道主义四个方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