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哲学政法>第三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澳门
  • 出版时间: 2006-09-26

主办单位:澳门理工学院

会议文集:第三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珍视和谐,崇尚中道,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构成部分,贯穿于中国的历史之进程。自先秦时期,就有思想家、政治家对和谐理论作过探讨,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就是要致力于维护社会秩序的和谐。孔子之後,儒家学派继往开来,逐渐完善“贵和”的理念,论说了人际之间、人与天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内在和谐统一,将“贵和”思想发展到一个更新的阶段。“贵和尚中”理念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往往体现为不以征服天地自然为满足,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乐事,而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关于人际和谐统一的理念,则分别体现为个人之间、民族之间、邦国之间的友好平等:它的正面作用占主导方面,对于当前我们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 摘要:本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说明当代世界(或称后现代社会)的文化相对主义的基本含义及其与传统的关系:第二部分涉及“后儒学价值”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东亚现代性”中所起到的作用;第三部分论述儒家传统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在后现代状态下的现实意义:第四部分探讨了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儒学传统的重建与宗教原教旨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的关系。
  • 摘要:“和谐社会”是属于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相对并与之并列的“社会生活”领域的范畴,它的建设离不开特定的文化基础和文化环境。儒家和谐文化由于其产生于中国社会实践,其形式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其内容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构的需要。其悠久的历史及在中国思想文化历史发展中所居的主导地位,使其在中国社会中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因而,在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中,离不开对儒家文化积极的发掘与弘扬,有效地发挥儒家和谐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将使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更强的精神动力。
  • 摘要:孔孟儒学和谐观包含了传统与现实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内容。传统与现实的和谐是指孔孟儒学既批判继承了传统社会的优秀思想文化,又创造性地提出了现实社会的新的思想观念。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指孔孟儒学既注重社会关爱个人,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指孔孟儒学既强调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又注重人保护自然生态。孔孟儒学和谐观是当今人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和共同财富。
  • 摘要:当今是一个逐利近于疯狂的时代,如何将对利的追求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是当代人迫切要探讨的生命攸关的大问题。当代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孔子“义利”观中得到重要的启示:首先,孔子关于要“以义取利”而不要“违义争利”的教诲,有助于现代人确立合理的取利意识:其次,孔子所提出的“见利思义”这一控制强烈的求利欲望的原则,有助于现代人克服惟利是图的心理。
  • 摘要:孔子认为理想的社会制度是相对的“均、和、安”:欲达社会的“均、和、安”,则需首先做到“仁者爱人”、社会有礼仪名分制度、处理问题要申正、公平,不能过或不及。诚能如此,则必须通过教育去完成。孔子教育所以办得好,就是因为“有教无类”的广泛性、培养目标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高效性。孔子“不语怪力乱神”,重视人为,为形成非宗教的中国奠定了思想基础。孔子思想是应解决社会各种矛盾而产生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吐故纳新,因此,其于今日建设和谐社会仍有其重大价值。
  • 摘要: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学说中的和谐思想对中华民族大融合及其发展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矛盾上升时期正确处理与国民党的关系发挥了作用,更为社会主义时期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制定发挥了作用,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了积极作用。
  • 摘要:儒家伦理发展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其体系非常庞大,其内容极其丰富,其方法极其多重,但就其内含意义而言,则为一致,皆在求为圣人,并以圣人为伦理修行的楷模,儒家伦理的内含也都以圣人、君子为构思的封象,今天,我们如果说,在一个民主且多元化的时代中,不需要那么多的圣人,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圣人,但至少要有一个社会规范,个人行为的标准“如果每一个人皆以个人为主,个人又要以何种标准来和他人相处?因此,即使是个人主义,也无法脱离寻求标准的要求,既要有标准,就要“取法乎上”,如此社会的道德,个人的修养才能一天比一天提高,而儒家伦理之所以能对世界文明有所贡献,就在于能提出这种高标准的价值。
  • 摘要:现代世界面临着文化冲突、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等五大冲突,在化解这五大冲突和危机中,需要的是对话。根据作者数十年来对于儒家思想的研究,综合、梳理出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和合”之精髓,提出了“和合学”的理论体系。和合学是中华文化的儒、道、墨、阴阳、法各家及佛教思想的凝聚。根据“和合学”的理解,这种对话是“和合学”的“融突论”中的一种形式。和合学提出了化解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冲突和危机的五大原理,即和生、和处、和立、和建、和爱。所以,可以说儒家文明在化解人类文明所面临五大冲突和危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价值。对于此五大化解冲突和危机之原理,本文在此作出一些简单的陈述。
  • 摘要: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是需要很多资源的。先秦儒学是我国古代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重要的理论与学说。《尚书》中尧的“克明俊德”与“协和万邦”以及舜的“五典”是我国古代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的滥觞。孔子的“仁爱”学说,奠定了古代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论基础。孟子的“仁政”思想与“制民之产”的规划是古代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鸿猷.《大学》的“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古代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最明确最系统最深刻的学说.《礼记·礼运》的“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乃是古代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现实与理想。先秦儒家关於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思想丰富多彩,其智慧可以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
  • 摘要:《大学》可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本文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诚意”以及“生财有大道”三个层面’分述其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之道、之本、之基。
  • 摘要:“用中”思想是儒家哲学方法论的精髓,从儒家早期经典“用中”概念的提出,到创始人孔子概括为一种方法开始,“执两用中”、“执中有权”、“比中而行”--便在儒家的传承当中不绝于耳。大致可以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梳理,诸如运用到为人处事、政事策略、以及认识事物等多个方面,发见其中的思想底蕴,再现儒家哲学的思想方法。把这种方法运用于实际的生活当中,儒家宣导创立一种以“和为贵”为中心的人际和谐的社会秩序,然后以人为则,就近取譬,推而广之,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乃至整个宇宙内的和谐。这种“用中”的思想方法,为人们自觉地把握事物稳定的发展格局提供理论上的先导,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事物的稳定发展仅仅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如此人们才能深刻地辩证地掌握事物之全面的发展学说:从和谐的建立,到和谐的打破,再创建新的和谐,体现立与破不断结合,由此推动事物的向前发展.
  • 摘要:中庸一词虽然在《论语》中没有太多的论述,却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基石。孔子中庸思想在他的学说体系中集中表现出两种张力:一是理想与现实的张力,二是个体与群体的张力。“中庸”思想在孔子学说体系中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用这样一种中国式的哲理,贯穿于“仁”的人道理想与“礼”的现实秩序之间,以求得二者的平衡。它既是一种人生哲理’又是一种社会机制。而《中庸》篇的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正是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方法和实践精神‘所以“极高明而道中庸”,历来成为士人君子在社会上立身处世的座右铭。因而,今天当我们在讨论建构和谐社会,以及善处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的问题时,也不应忽视中庸的这一本质思想,以便能从“中庸”的哲理中汲取有益的智慧。
  • 摘要:在《周易》看来,天地人物无不具有自己特有的价值。天地自然的价值在于生化万物,圣王的价值在于顺天应人,化成天下,贤人君子的价值在于致命遂志,而人类生活的最高价值理想就是“保合太和”,其中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等等。这些不同的方面相资相济,和同而不相悖害,浑沦无间,融为一体,就是“太和”,即最高的和谐状态。
  • 摘要:只有通过对话才能逐渐培育和平文化,一种由共存共荣的心态和成人之美的德行所交织而成的文化。只有通过对话才能发展和谐社会,一种互尊互信而且谦和礼让的社会。儒家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是以对话而非争议为特色的生命哲学。儒家“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恕道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可以为全球伦理提供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的资源。
  • 摘要:作为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主要手段,礼的主要功用就是区分、确认人们的社会身份,以此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礼所确认的社会等级关系以及与之相应的运作机制因具备一定的公正性、合理性而被社会成员所认同,从而起到一种调节、调和的作用’润滑和消解社会地位悬殊的各阶层的紧张关系,形成稳定的、和谐的等级秩序。礼治赖以运作的内在机制不是强制性的力量,而是道德教化,它以提高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自律能力为目标。礼治的思想申包含有合理的因素,可为我们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借鉴和思想资源。
  • 摘要: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和哲学体系,儒家文化的精髓和要义在于讲求“和谐”.儒家“和谐”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继承和弘扬儒家“和谐”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同时,也应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把握好继承、创新儒家“和谐”文化的基点。
  • 摘要:全球化对世界各国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恐怖主义的行动影响世界局势,为求不使整个局势恶化以及积极寻求社会和谐构建方案,人们提到了孔子思想。《论语》是孔子思想的结晶,其语录对现今社会和谐的构建依然价值非凡。本论文即针对《论语》对新加坡社会所能起的作用加以析述。
  • 摘要:进步、文明、健康、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社会成员道德内化的自觉调适。王阳明以为,良知生而具有,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只要去欲存理致良知,则人皆可以为尧舜。良知本后天生成,非先天生成:言良知自有,不假外求,在于强调良知内化。良善不仅是社会的认可,他人的认可,更应该是自我的认可’自我的觉悟,自我的信仰’以良善为美,以邪恶为丑:以践行良善为荣,以邪恶作为为耻。良知自有,我与圣人同,不假外求,只需诚意。古今圣贤,初亦常人,只因修炼到全无一丝欲念,便成为圣贤。普通之人,由是信心大增,自卑心理,一扫而空,畏难心态,革除净尽。为尧为舜,咸圣成贤,是一种至高的目标追求,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有了这种追求,就能孜孜不倦,生生不息;有了这种境界,就能鞠躬尽瘁,死而後已。“良知”自有、“致良知”、“人皆可以为尧舜”,提升了人们道德内化的信心,增进了人们道德内化的动力。
  • 摘要:我们不可能预期,在二千五年前写就的一本书《论语》中,会有无数放之四海皆准,放之四时皆行的理论与方法论,既可用于解决人类社会在公元前的千年,以及在公元后第一个和第二个千年所遭遇到的一切问题。rn 如果实事求是,能够结合西方古代的哲学和现代的社会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及一些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学问,来探讨孔子当年和他的学生所进行的富有思想性的对谈录-《论语》,那么,这本书倒是完全可能为东亚文明进入第三个千年,第21世纪后的发展,东西文明的交流,以及中华文明的再出发,找到许多历久常新,言之成理,行之有效的至理名言的。rn 当然,从中华经典着作来探讨“社会情境论”和“未来发展情境论”,除了《论语》之外,在老子《道德经》,管子《商君书》,吕不韦《吕氏春秋》,刘安《淮南子》,以致於《檀经》和《金刚经》等书中,都可以找到许多历久常新,可用于文明再建设的、永恒的智慧的。
  • 摘要:和谐思想,在中国儒家文化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可以推溯到中华民族十分遥远的古代。中国人的和谐思想,可以说是极其广泛的,它包括了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经济和谐,政治和谐……还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从中西方和谐思想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一些共同的东西。他们都认为,要把和谐社会的构想变成现实,需要出艰巨的努力。和谐社会与不和谐社会的区别,在于它的巨大包容性和谐社会不是否认矛盾,而是要在承认矛盾的基础上,对各种矛盾进行科学的分析,寻找出解决矛盾最妥善的方法。中西方都承认,政府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果政治被贪污腐败所困扰,本身又没有决心来解决这一问题,就会失去民心,和谐社会的构想便会成为一种神话。
  • 摘要:儒家提出“与天地参”的人道论,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相和谐,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并且提出“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观和“以时禁发”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自然资源的思想,充分反映出儒家具有丰富的生态和谐思想。
  • 摘要:当今世界纷争不已,战乱频发。西方世界与伊斯兰世界的缠斗至今看不到解决的希望。要拯救这个混乱的世界,必须依靠古老的儒学智慧,让儒家“和而不同”的理想成为新的国际准则,达到儒家“协和万邦”的理想境界。
  • 摘要: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便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憧憬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设计了和谐社会的基本范式:以人为本,社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人的权利得到保障;人人皆公,人人皆正平,平等和谐;人人各尽所能,为社会奉献,社会财富归於公;社会安宁,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儒家的和谐社会理想,一直成为中国人为之奋斗不息的目标。从历代农民起义者打出的”均贫富”、”等贵贱”的旗号,到近代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以及力图付诸实践等等,虽然各个时代人们对和谐社会所构想的具体蓝图不尽相同,但无不是儒家大同理想的延续,是中国人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一次次的尝试,这一切给今人留下的许许多多可贵的启迪,从中人们可窥见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
  • 摘要:本文主要从对中国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建构及普泛化的过程来反省当代中国创建和谐社会的有关问题。认为:一般而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体系由三部分构成:伦理道德的理念系统;伦理道德的范畴系统:伦理道德的辅助系统。正因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体系采取了最具稳定性的“鼎足而立”的方式,使其生命力极强,普泛性极广,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其目的就是培养出一大批“子民”,以实现传统社会的和谐。而现代中国创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是:如何让一个长期生活在血缘血亲关系之中、许多规则皆由传统与习俗而定的“农民”(子民)转变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这是创建当代和谐社会的关键之所在。
  • 摘要:中国古代儒家修身理论认为,只有回答了人性的善恶问题,道德修养的可能性和必须性才是题中应有之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修身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一、立志乐道;二、存养持敬;三、内省自讼;四、知行相资。而道德修养的价值目标是圣人之境,即“内圣”:其外在趋向则是“修己安人”,即“外王”,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另外本文也探讨了儒家修身理论的现代价值。
  • 摘要:程朱理学认为,天道性命相贯通,由理气所造化出的天人万象相互内在,息息相通,一体无隔,构成一无限宏大的、一本而万殊的有机宇宙生存共同体与生命共同体。万象如此而相连一体、动态流转着的这个世界,亦遂成为人的整个生活的世界。人应透过自觉的德性涵养修为工夫,变化气质,最大限度地彰显出与天理一而不二的本然正性,豁醒自足之整体人文生命价值理性意识,令生命最终达致成为天理圆满化身与自觉而圆融体现者的天地境界,进而挺立自己生命的主体性,确立应然的正大宇宙人生担当,促成天理沛然流行、和谐有序而通泰的有机人的生活世界的建立。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在于:其一,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内在价值,确立正大的人文生命价值理性意识,挺立自身生命的主体性和应然的社会人生担当,在一种类乎主体间性之理念下,尽己之性,尽人之性,达成社会的有序和谐而通泰。其二’构建和谐社会,与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休戚相关。人的整个生活的世界,应当如包括程朱理学在内的中国哲学所认为的那样,乃是天地人物相连一体的整个世界。和谐社会的最终圆满达成,应当以天人关系和谐的实现为依托,以整个天地人物有序和谐而通泰之人宇宙格局的达成为明智考量。
  •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理性”中既有道德践履的偏好,又有着对“社会实践”的追求。但从总体上看,它仍然属于一种“道德形而上学”,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但道德形而上学也有其致命的局限性,只有将道德形而上学与理性形而上学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强大的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作用。
  • 摘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以关心社稷民生为核心的政治道德:以仁爱宽容为核心的社会道德;以“五教”原则为核心的人伦道德。其基本要求是:重视修养践履,强调知行统一;追求道德境界,向往理想人格。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重要意义。怎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分析、要鉴别、要改造、要结合。
  • 摘要:“以人为本”是儒家哲学的本质特征。儒家“以人为本”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仁礼一体”的社会伦理观、“内圣外王”的人生价值观、“致中和”方法论四个方面。它对于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对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实现人自身和谐都具有重大的价值。
  • 摘要:孔子对于周代民确立的一系列礼乐制度持基本的肯定态度。在孔子看来,要制止社会动乱,首先要严明、恢复以至重新确立这一系列礼乐制度。孔子思想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它为某一时代问题提出了某种具体的方略,而在于它为社会的长治久安提供了一种对策。只有将“礼”与“仁”结合起来,才能维护社会正常的秩序:只有将“仁”与“艺”、与“乐”结合起来,才能为个体精神家园确立一种安顿。只有社会秩序与个体精神的安顿均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 摘要:本文拟从东亚价值观与儒学文化的互动为出发点,从传统与现实相统一的视角审视建构东亚文化共同体的条件、意义及其前景,并希望对在新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的21世纪创建和平与平等的国际和东亚新秩序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 摘要:东亚意识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概念。讨论东亚意识,必须考虑到东亚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东亚的历史上,先有一个千年左右的儒家文化传播期,在此基础上,到14世纪慢慢形成了一个包括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在内的儒家文明共同体:到20世纪上半叶,由于受到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才逐渐分崩离析。东亚儒家文明的基本特点是:一、以儒家伦理作为日常生活伦理;二、重视家庭的价值;三、团队精神:四、秩序与和谐:五、相容并包,和平生长。东亚儒家文明是东亚意识的基础和范本。
  • 摘要: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仁义和忠信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要义,却在造就华夏民族理想高尚人格与传统美德的同时,成为中国儒商经济伦理的基础理论,促进了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儒商经济伦理以“见利思义”为核心,以“诚信”为重要表征。古今儒商在商业经营中实践儒学宣导的“据义求利”、“诚信待客”、“以德服人”、“知人善任”等道德观念,取得了巨大成功。
  • 摘要:儒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旅游理论的提出,不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作为中国传统旅游理论的基础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从更深层次看,孔子将“仁”导入到旅游理论当中,并以“君子比德”的理论高度,提升了旅游文化的品味,同时也为我们考察旅游经济大开发的当前现状,反思种种不协调的音符,重新思考和定位传统的儒家旅游理论,将获益良多。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