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相关文献在1972年到2022年内共计31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4篇、专利文献3476篇;相关期刊224种,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科学、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相关文献由295位作者贡献,包括邹永贤、赵平之、何毅亭等。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4 占比:8.28%

专利文献>

论文:3476 占比:91.72%

总计:3790篇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发文趋势图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研究学者

  • 邹永贤
  • 赵平之
  • 何毅亭
  • 吉勇夫
  • 周作翰
  • 刘方亮
  • 刘际雄
  • 周清霖
  • 孙力
  • 孙朝阳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晗; 赵兰香
    •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学说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国家是为维护私有制而诞生的,其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第二,国家具有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双重职能;第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作为统治工具的国家将会消亡,作为管理职能的国家将继续存在,在向共产主义过渡过程中尚存国家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当代的新发展。
    • 冯庆想; 莫文希
    • 摘要: 历史、逻辑与理论的统一是社会历史辩证发展的一种表现形态,社会观念史亦是如此。古代中国人的家国天下的想象遵循自身的话语体系、阐释逻辑、历史语境与演进路径,形成了一种自在观照体系。近现代,随着西方殖民势力冲击、封建帝制倒垮以及新型政制建立,中华民族意识全面觉醒,中国人国家观念中的客体对象逐渐断裂,从王朝国家转向现代国家,其内在国家逻辑既延续传统中国政治文化逻辑,又与剧烈的社会变革保持同频共振,加速新中国观成型。当代中国人国家观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获得理论涵养,展现新的生机与活力。
    • 王中汝
    •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创立者.改造而不是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无产阶级专政意味着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国家政权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无产阶级国家政权代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而后再把生产资料转交给整个社会,按新的方式来组织社会、组织生产.恩格斯提出的一系列创新性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形成做出了原创性贡献,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基本遵循.
    • 秦德君
    • 摘要: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它是"十四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本质内容."放管服"改革渊源上可追溯到延安时期"精兵简政"运动,与20世纪80年代改革一脉相承.这一改革呈现了三个历史阶段的特征,核心议程是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重点是简政放权,难点是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实质性突破."放管服"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国家职能理论的贯彻实践."十四五"开启之际,推进新一轮"放管服"改革要通过进一步优化改革设计,减少结构性交易损耗,加快向纵深推进,以全面实现整体性的改革目标.
    • 亓光
    • 摘要: 近代以来,黑格尔不但挑动了对自由主义国家解释传统的全面反动,而且产生了变革国家理论的解释逻辑,直接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出场.立足时代重新认识黑格尔国家哲学可以发现,它不是现实国家的静态结果与绝对精神的抽象形式,而是在"诸圆之圆"的三段论中作为"三重三段论之有机整体"的国家.深化对黑格尔国家哲学的政治哲学批判,基础是解析其关于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及其相关联的思维性语境,关键是把握迄今为止政治国家的政治意识和意识形态,以实现"思辨、三重三段论、现实"的基本逻辑.从语境角度上看,黑格尔国家哲学凸显了"对时代精神的实质的思维",型构了作为"地上神物"之国家的核心要义与合理因素;从理念变化上看,扬弃革命与复辟的传统政治话语是黑格尔国家哲学实际开辟的理论新境界;从思维方法上看,以观念辩证运动过程理解客观存在整体是黑格尔国家哲学开创的解释思维.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国家哲学确实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及其体系化找到了创新的出场语境与引导路径,因而对加快社会主义国家理论的范式与话语创新具有积极价值.
    • 肖贵清
    •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分析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制度建构的基本逻辑,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中国化奠定制度理论之基从理论层面看,中国共产党制度建构的历史进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进程。
    • 张雅勤
    • 摘要: 行政公共性是源自西方行政学的学术概念,但是,西方行政学主流理论所秉持的技术化、科学化取向以及与社会脱节、与人民脱离的哲学渊源,造成了行政公共性理论的“形式化蜕变”,难以作为中国行政公共性建构的理论根基。面对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和行政改革的新走向,绝不能再照搬西方的公共性理论和经验来剪裁中国实践,必须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资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公共性价值范畴和话语体系。
    • 龚锦涛
    • 摘要: 当代中国语境下,围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一般原理,深刻把握的"国家治理"这一重大命题的本质内涵,必须处理好两个前提性问题:一是以揭示国家的实质为前提讨论国家治理,即以建立在国家利益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为核心,把国家治理解释为与特定的统治阶级或其利益相关的国家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二是考察经典作家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阐发未来社会的一般原则,由此而揭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在国家治理阐释中的理论优先地位。这两大基本问题,回答了国家治理经典阐释本身何以可能以及如何展开,成为推动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桥梁。
    • 任言实
    •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首次全面阐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重大理念,深化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科学内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新境界。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党领导人民创建的新型政治文明形态,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 何建娥
    • 摘要: 《群众》周刊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机关理论刊物,以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历史使命.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群众》周刊以民主联合政权学说为重点,通过理论探讨、实践推介、思想交锋和经验借鉴等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加以研究与阐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