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区域研究

区域研究

区域研究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44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8413篇;相关期刊329种,包括国际论坛、学术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1·国外中国学)暨“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研究-历史与现在”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次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等;区域研究的相关文献由510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倩、黄成龙、贺雪峰等。

区域研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8 占比:0.7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8413 占比:99.25%

总计:58853篇

区域研究—发文趋势图

区域研究

-研究学者

  • 陈倩
  • 黄成龙
  • 贺雪峰
  • 浦雪华
  • 胡兆量
  • 黄达远
  • 亢小玉
  • 刘妙龙
  • 卢海龙
  • 卢焕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韬; 陈岳; 戴长征; 赵可金; 翟崑; 李巍
    • 摘要: 2021年12月28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举行座谈会,研讨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本期精选部分学者发言以飨读者。学者们认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构建和深化区域国别学已是学科体系建设十分迫切的任务。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和学科发展规律来看,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应进一步明确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内涵、基本理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建设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估标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区域国别学与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世界史等邻近学科融合发展,发挥学科交叉的创新力量。在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框架内,需进一步探索二级学科设置,切实加强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方法,大国与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法律、社会等方面的研究,丰富区域国别学的知识供给,满足国家安全和发展需要,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 孙凤兰; 王纯
    • 摘要: 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在法律上和事实上对划定的领土的管理,分离是指主权国家的一部分将自己建立为一个新国家的行为。这两者通常被视为“一枚硬币的两面”。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由于联合国的成立,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原则一直被认为是国际法的基石,尽管它们在实践中并不总是那么容易调和。在此背景下,苏格兰和加泰罗尼亚最近的事态发展属于典型案例,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区域民主与民族自决的讨论。2022年,尼克拉斯·布伦伯格和理查德·吉莱斯皮合著的新书——《加泰罗尼亚、苏格兰和欧盟:独立与一体化的愿景》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区域紧张局势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值得读者深入阅读与研究。
    • 冯青青
    • 摘要: 从1929年相关调查研究成果发表以来,苏北江淮官话研究已近百年。近百年来,苏北江淮官话语音、词汇、语法研究均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总体上,单点研究多于区域研究,语音、语法研究多于词汇研究,描写与比较研究多于其他方法研究。未来,苏北江淮官话的内部差异比较研究可进一步扩大,语言现象描写与解释研究可进一步深化,地理语言学研究可进一步加强,方言内部划片研究可进一步细化。
    • 罗君
    • 摘要: 近代暴力史的研究逐渐走出政治史和战争史的宏大视角,越发注重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微观研究。社会暴力史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具有跨学科、多视角和多理论特点。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发现暴力史研究应该回归区域社会,遵循历史为脉络、区域为空间、文化为切口的方法,多维度探究社会暴力史的共性与个性。这样有助于展现近代社会多样变革,拓宽社会研究视域,激发新的学术思考。
    • 杜树海; 白爱萍
    • 摘要: 施坚雅提出的“市场体系理论”和“宏观区域理论”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一个时期内成为中国学者大量借鉴的理论范式。近四十年来,“华南研究”学者以及认同相关理念的学者基于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在继承施坚雅学术理路的基础上,对其理论进行反思与推进。这些学者将文化活动置于区域体系构造中考察,关注“界邻”地区和跨区域的流动性,以及民间仪式联盟与跨区域联系,进行区域间的纵横比较与多重叠合区域关系的剖析等研究,提出了超越施坚雅的区域研究理论。
    • 谭频璇; 陈祎玮
    • 摘要: 近年来,区域研究是一个颇受关注的历史学研究取向。在艺术史研究领域,区域研究的焦点为探讨艺术家和艺术活动何以具有区域性或地方性特征。这些特征具有横向的比较意义,也是回顾艺术史纵向发展脉络的支点。在此背景下,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艺术史研究所以“十七世纪后的区域艺术史研究”为主题,于2022年4月16日在线上举办了浙江大学艺术史青年学者沙龙(第三届)。
    • 徐颖
    • 摘要: 嘉定区是上海市项目化学习的实验区。实践中,嘉定区项目组以PBL的方式推进区域PBL的研究与管理:基于真实的区域教育综合改革问题,以PBL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培育学生的学习素养;鼓励项目校勇于尝试探究,在“有效错误”中“做中学”;体现合作学习、资源整合,加强兄弟学校研究的协同性;激励各校立足原有的校本特色和资源优势,开展课题与项目研究,体现PBL研究成果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 杨华荣
    • 摘要: 巴蜀大地山川俊秀,历史悠久,文脉绵长。巴蜀大地英雄辈出,才俊聚集。近代以来,中国国家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巴蜀儿女英雄气质逐渐彰显,在与祖国命运休戚与共、在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风雨同路的伟大征程中,巴蜀英雄精神为一代又一代巴蜀儿女所接续传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迸发出强大的精神伟力,凝聚成“身赴国难”的勇气与“改天换地”的决心,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巴蜀的英雄谱系。梳理巴蜀英雄谱系,研究巴蜀英雄精神传承与发展的规律,有助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英雄精神的当代传扬。
    • 秦亚青; 孙吉胜; 杨丹; 王展鹏
    • 摘要: 2022年9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区域国别学正式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独立一级学科,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和学科建构成为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就知识体系的构成而言,区域国别学的知识体系应包含三种类型的知识:描述性知识、学理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描述性知识是学科知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学理性知识发现区域国别研究对象的规律性行为、验证理论的普适性范畴,应用性知识解决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三者相辅相成。在学科初创期,无需人为设定知识等级和主导学科,要着力推动三类知识交融会通,在学科交汇处发现创新点。区域国别研究要加强跨学科研究和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在这方面,国际政治语言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和路径可提供启示。区域国别学与其他学科可搭建多学科学者联合平台、人才培养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和社会服务平台,互相支持,协同发展。中国区域国别学的初创阶段要解决好挖掘跨学科研究议程的潜力、实现与传统学科相互借鉴、融合、共同发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和知识体系创新,逐步构建自身的学科身份。
    • 王玉珊
    • 摘要: 随着社会网络与组织结构的优化,"流空间"对区域空间模式的影响不断深化.基于此,从"流空间"视角对区域协同创新网络进行了剖析,从"流"要素、"流"载体、"流"节点和"流"系统等层面建立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四层次结构系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