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目录学

目录学

目录学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775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科学、科学研究、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38篇、会议论文37篇、专利文献14998篇;相关期刊605种,包括大学图书馆学报、四川图书馆学报、山东图书馆学刊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第十三次全国民族地区图书馆学术研讨会、2014甘肃省图书馆学会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等;目录学的相关文献由147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国华、柯平、傅荣贤等。

目录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38 占比:10.36%

会议论文>

论文:37 占比:0.22%

专利文献>

论文:14998 占比:89.42%

总计:16773篇

目录学—发文趋势图

目录学

-研究学者

  • 刘国华
  • 柯平
  • 傅荣贤
  • 彭斐章
  • 李志
  • 乔好勤
  • 张厚生
  • 杨东方
  • 王锦贵
  • 陈耀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巧梅
    • 摘要: 中国古代小说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在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代表的官修目录中较为保守,坚守传统史官琐屑言语的小说观念,而在以《百川书志》《千顷堂书目》《宝文堂书目》《红雨楼书目》为代表的私人藏书目录中则较为开放,收录了唐传奇、宋元话本及明清之际流行的通俗小说,对官修目录的小说内涵进行了补充丰富。
    • 殷漱玉; 何朝晖
    • 摘要: 在文献学、图书史的研究中,作者身份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中外学者对于早期中国作者身份的研究,主要从作者概念、作者意识、作者考证、作者功能四个维度展开。从历时性的发展看,该议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提出,但直至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被重视,专门性的探讨逐渐提上日程。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基于对辨伪思潮的反思和对古书体例的认知,作者考证研究占据上风。199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理论的引入,作者概念、作者观、作者功能等话题开始进入学者的视野,研究逐渐上升到哲学层面。四个维度的作者身份研究,展现了这一议题的丰富性和延展性,作者身份研究方兴未艾。但就所取得的成果来说,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认识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是这一研究继续推进和突破的关键。作者身份研究将丰富和拓展文献学、图书史的内容,使目录学更好地体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能。
    • 孙墨; 徐梦笛
    • 摘要: 高校图书馆不仅是高校的综合性文献信息中心,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的知识储存库。当下宣传与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现实需求。指引高校教师与大学生学习利用马克思主义文献宝藏是高校图书馆的职责使命,要完成好这一使命,需要对能够揭示与宣传马克思主义文献源与书目著作的文献目录学开展研究。文章从文献源、出版概况、出版过程中内容变异的揭示等方面进行说明。
    • 孟庆波
    • 摘要: 美国埃塞克斯学院图书馆1895年发布其第一份目录专辑《汉学书目》,收录31大类772种汉学图书。从类别看,行纪类、宗教及哲学类书目最多,中国牌戏、军事类书目最少;从出版年份看,最早的图书出版于1634年,最晚的出版于1895年当年,出版数量随年份后移显著增加;从出版地点看,这些图书来自全世界44个城市,伦敦、纽约最多,中国图书主要出自上海、香港和广州。该专辑一方面记录了汉学书目在美国的早期收藏,另一方面也向中国学界昭示了目录学这一西方汉学研究的重要路径。
    • 杨佳雯
    • 摘要: 文章主要是从目录和版本入手比较两书之异同,分析其各有的特点,发掘更深层次的两者的联系。因目录学和版本学都是较为古老的学科,同时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于治学研史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两门学科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分析两书异同点,理清脉络。
    • 陈少华; 马钦; 赵可琢; 张丽君; 丁侃
    •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人物类工具书采录史料文献的类型、时代、地域分布及转引文献。方法以《中国历代医家传录》作为对象,运用目录学的方法,建立该书引用书目数据表进行数据统计、筛选,并制作频数分布表。结果《中国历代医家传录》总共采录文献3376种,主要涉及医家、方志、目录、小说家、别集类等;明确引用文献时代的有2196种,引用文献时代仍存疑待考的有1130种,另有50种国外引用文献。以医家、目录类为代表,引用文献的所属时代大体上可分为唐及唐以前、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近现代、当代等。方志类文献有985种,其中有5种地域不详,其余980种文献分布于四川、江苏、浙江等24个省份;175种属于转引文献,转引自50余种文献,主要为目录、医家、方志、类书类等。转引文献中有55种文献类型不明确,其余120种文献大多引自医家、别集、小说家及目录类。结论《中国历代医家传录》确为当今医家传记方面搜集资料最为丰富的参考书,可实现该书引用书目的多种编排方式,为中医文史研究“钩沉求索”查找医家史料提供便利及方法学上的借鉴。
    • 彭建华
    • 摘要: 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早期现代欧洲的传播与文化变革,也导致莎士比亚的戏剧常常有不同的版本。《哈姆莱特》第1四折本(Q1)不是原初剧作的盗印本,这个完整的悲剧可能是1598—1602年间莎士比亚创作的,更近似意大利式悲喜剧。在1600年之前,哈姆莱特的故事已多次在舞台上演出,这影响了莎士比亚的前两个四折本的创作。《哈姆莱特》第2四折本(Q2)在第1四折本的基础上作出了较大的增写和改写,同时也删除了第1四折本原初的一些诗行,因此成为一个新的独立的剧作;而且它更多显现出(罗马)拉丁复仇悲剧的影响,第2四折本在语言上表现出鲜明的巴洛克风格。
    • 傅荣贤; 房亮
    • 摘要: 清人姚振宗《七略别录佚文》虽以“佚文”为名,但并不从辑佚学的角度“以搜辑佚文为事”;而是从目录学的角度“推寻端绪”,努力复原《别录》的体制,其《七略别录佚文》也成为最接近《别录》本来面目的文本。具体而言,他将《七略》《别录》作为“二书”分别写录,揭示了两者一为校雠学、一为目录学的学科分殊;分析《别录》成书始末,显示《别录》存在两个版本,一是“随竟奏上,皆载在本书”的单篇叙录,二是“时又别集众录”而成的第二个版本。以此为据,可知第一个版本只有基于校雠分工的简单分类,第二个版本则完整地承绪了《七略》的分类体系。此外,姚振宗收录《战国策》等八篇相对完整的叙录,也反映他的灼见。然而,姚振宗也存在以荀悦《汉纪》“为《辑略》之文”、因没有认识到《汉志》班固注兼取《别录》《七略》而将班注全部移录为《七略》佚文等方面的不足。
    • 于子强
    • 摘要: 对《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的研究一直备受学界关注,但专门研究《总目》术数类的并不多。清代中叶,四库馆臣重新审查为数甚巨的古代术数书籍,在术数类小序与各书提要中,从作者、源流、版本、流传、辞章义理、史料价值等角度对术数书籍考证论述,顺应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潮流,将天文、医学、兵法与术数划定界限,他们纂修无疑存在时代局限性,但所进行的整理考证勘误,客观上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历史资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