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明互鉴

文明互鉴

文明互鉴的相关文献在2014年到2022年内共计170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外交、国际关系、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230篇;相关期刊126种,包括前线、人民论坛、今日中国:中文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首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等;文明互鉴的相关文献由181位作者贡献,包括尹锡南、夏清、张君昌等。

文明互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9 占比:1.6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230 占比:98.37%

总计:10400篇

文明互鉴—发文趋势图

文明互鉴

-研究学者

  • 尹锡南
  • 夏清
  • 张君昌
  • 张燕妮
  • 张超颉
  • 曹顺庆
  • 朱振武
  • 杨懿琳
  • 王利兵
  • 白文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关凯; 王铭铭
    • 摘要: 基于中国东南及西南的田野经验,王铭铭教授提出“中间圈”概念以概括相对于中心区域的边陲文化。关凯教授就这一概念及云南民族研究、中国民族学学科发展相关问题对王铭铭教授进行了访谈。
    • 吴瑛; 贾牧笛
    • 摘要: 为构建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应从文明交流互鉴的视角,重思国际传播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在本体论上,提出将价值论纳入观照视野,超越文明冲突,将国际传播界定为基于“共同体”国家间的信息共享;在认识论上,提出要吸收儒家文明、东正教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等不同文明形态的传播观,超越线性传播模式,构建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融合全球化与本地化的认识论;在方法论上,提出将非西方的研究思维纳入国际传播体系构建中,采用融通文化研究的混合方法。总体上,要通过基于文明互鉴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创新,为国际传播研究注入新活力。
    • 白文刚
    • 摘要: 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需要引入文明传播的视野。这是由人类历史的特征、当代世界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诞生、奋斗的特定背景决定的。从文明传播视野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就主题而言,一是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明学习借鉴西方文明的贡献,二是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贡献;就方法而言,关键是要突破西方主导的旧历史观及建于其上的话语体系,在文明对话的新历史观的基础上创新话语体系。这种创新既要体现中国文明基因,又要体现文明借鉴色彩,还要体现时代实践特色。从文明传播视角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是从更深层次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努力。
    • 李庆保; 赵超超
    • 摘要: 我国高校日语专业日本文化课的教学长期以来存在日本文化讲授有余、中国文化导入不足的问题。孤立地增加一门中国文化课程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在对比中传授,在比较与互鉴中加强中外文化的融通,提高学生理解力。在日语专业开设中日文化比较课程,开发相应的教材,可以弥补传统接受模式的不足,纠正日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回应新时代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 杨艳
    • 摘要: 文明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当提到荷兰,你脑海中会想到什么?独具特色的风车,人人称道的郁金香……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虽然阻挡了我们探索世界的脚步,但那些著名城市的吸引力仍然散发着光芒。2022年是中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50周年,今天,让我们“云游”荷兰,从皇城到建筑美学,从郁金香到童趣艺术,一起来“打卡”吧。
    • 摘要: 2022年5月25日,“文明互鉴: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2022”暨《新编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新书推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成功举办。《新编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学术成果。全书共6卷,480余万字,是全球首部大型全面论述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历史进程的专著。作者武斌教授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特聘教授。
    • 马赜博儿
    • 摘要: 2001—2010年汉语学界的西方美学译介呈现多元均衡的态势。从数量上来说,该阶段译著较多产且稳定,为我国美学的跨文化交流与创造性转化奠定了重要文献基础。从文献历史分期上看,基本实现了当代关注与传统追溯之间的平衡,20世纪西方美学独领风骚,19世纪美学及古典美学有其不可小觑的地位,国际学术界的新动向亦在译介与研究视野之内。该阶段的重要学者将学术兴趣、学科认识与本土问题意识三者相结合,深化了对西方美学文献的体系化译介与研究。相比同时期英语世界对美学作品的择选、译介,我国学界呈现出对学科传统的重视与对本土问题的理论关切,因此,形成了德语美学仍占据中心、法语和英语美学为两翼的基本格局。西方美学文献的译介对本土美学话语建构具有重要意义,经过本土学者的创造性转换,汉语学界更加彰显出创建中国特色美学话语体系的文化自信。
    • 伽红凯; 陈晖
    • 摘要: GIAHS诞生和成长于人类农业文明社会的历史土壤之中,是农业文明的智慧精髓,为全人类共同所有。在世界农业生态危机愈加深重、全球外部风险挑战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应对“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仅仅依靠单一文明体内部自发抵御工具理性对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所造成的非可逆侵袭是远远不够的,而应破除“疆界”,推动农业文化遗产要素良性互动及保护和发展经验互鉴。这一设想的实现有赖于在GIAHS领域开展农业文明互鉴,基于遗产系统要素差异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需要所构成的实践逻辑、外部全球性风险与遗产系统内部危机所构成的现实逻辑二者的有机统一则构成这一行为产生的背后动因。落实到具体实践,推动GIAHS农业文明互鉴,需秉持文化融合理念,提升跨区域合作机制水平,重视传承东方农耕智慧,并积极探索以现代科技解释传统农业的“自然解决方案”。
    • 王洪波
    • 摘要: 近年来,在西方国家主导下,恐慌、谣言、歧视等信息充斥于全球信息流动中,进一步造成了全球极端主义、保护主义势力的抬头。国际传播秩序重构的必要性、可能性和路径再次引起越来越广泛的讨论。对此,中国创造性提出文明互鉴观,超越了西方中心主义,具有广泛的人类普适性。中国方案坚持文明对话、文化平等理念,以跨文化交流为支撑,促进全球信息的水平性、双向性、对等性流动,推动构建一个各国都能够普遍接受的兼具包容与开放的多元全球体系。
    • 陈丙先; 杨瑷嘉
    • 摘要: 中国和菲律宾是世代友好的近邻,千百年来两国之间在物质、精神和制度等方面的文化交流绵绵不绝,文明互鉴使两国的传统友谊得以赓续至今。当前,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菲文化交流卓有成效,已形成多元立体的文化交流格局。中菲文化交流未来将有更高质量的发展,前景可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