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天文学史

天文学史

天文学史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269篇,主要集中在天文学、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183篇;相关期刊119种,包括科学文化评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一届中国科学技术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气象科技史研究学术研讨会 、“西学与清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天文学史的相关文献由21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次沅、马莉萍、江晓原等。

天文学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6 占比:7.7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3183 占比:92.21%

总计:3452篇

天文学史—发文趋势图

天文学史

-研究学者

  • 刘次沅
  • 马莉萍
  • 江晓原
  • 席泽宗
  • 陈美东
  • 万辅彬
  • 关增建
  • 李迪
  • 李勇
  • 王玉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晓岑; 卜超群
    • 摘要: 韩琦教授所著《通天之学:耶稣会士和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以下简称“《通天之学》”)于2018年10月由三联书店付梓面世即于2019年荣获第11届国际亚洲研究学者大会国际图书奖(荣誉提名奖)这一重量级奖项。韩琦从事研究工作30余年来,广泛涉猎,在明清时期数学史、天文学史、中西关系史、天主教史,以及中国印刷史、书籍史的研究诸领域成就颇丰。明末清初耶稣会士来华,成为沟通中西文明的桥梁,促进了西学的传入。
    • 武家璧
    • 摘要: 《竹书纪年》记载尧"元年丙子帝即位","四十二年景星见于翼".《论衡》记载"尧时景星见于轸".这可能是出现在翼宿和轸宿之间的超新星.由已知的干支纪年推算尧帝四十二年是公元前2164年.把足够宽的范围(180°±23°)作"翼、轸"之间的过渡区域,在格林(Green)超新星遗迹表中搜索到20颗超新星,只有高银纬遗迹PKS 1209-52(G296.5+10.0)符合尧帝景星"状如半月"的亮度和年龄限制,它是尧帝景星(SN-B.C.2164)的唯一候选体.依据超新星的表面亮度∑与线直径D之间的∑∝D-β演化关系和绝热膨胀理论,算得其绝热相年龄(t=4165 yr)与尧帝时代符合.又据景星亮如"半月"的限制,得到距离d=1-1.2 kpc;按谢多夫(Sedov)关系D=0.94t2/5计算超新星遗迹的年龄,得到尧帝景星的年龄为距今(4450±900)yr,也与尧帝时代符合.这是天文学史上记录的最早超新星之一,把中国文献记载并经科学证实的历史提前到4100多年前.
    • 任平; 黎耕
    • 摘要: 国家天文台沙河科普教育基地一台建造于20世纪70年代的太阳双通道望远镜曾为我国太阳活动预报工作立下汗马功劳,也见证了中国太阳物理研究的起步与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新的观测设备投入运行,这台望远镜被废弃并处于年久失修的状态。2021年,这台望远镜被修复并用于科普活动,成为中国唯一的科普用太阳色球望远镜。关注这台望远镜的研制与修复过程可以发现,退役的科学装置虽然已不再承担科研任务,但是对于科学传播而言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宣传科研机构的历史,传承科学精神尤为宝贵。
    • 廖红艳
    • 摘要: 北纬18.35°,西经66.75°,加勒比海东部的波多黎各岛上,座落着天文学史上最具标志性和科学生产力的望远镜之一——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Arecibo Radio Telescope)。这里距美国东南海岸1600千米,地处加勒比海和北美板块之间的边界,全年高温潮湿,易受地震和飓风的侵袭。波多黎各岛中部是高山,沿海是平原,北部则是由山丘、溶洞、天坑交织成的喀斯特地貌,而那些像火山口一样的天坑,特别适合用来建造射电望远镜巨大的反射面。
    • 卢瑜
    • 摘要: 35年前,也就是1986年7月21日,中国天文学家张钰哲逝世。他是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者,在1928年发现了编号为1125的小行星,并命名为“中华”。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在我国的天文学史上,张钰哲先生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第一”:他是第一位发现小行星的中国人,并把这颗小行星命名为“中华”;他第一次在中国用现代的科学方法组织了日食观测,并拍下了我国境内的第一幅日食照片;他发表了中国第一篇论述人造卫星轨道的论文,并在随后参与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论证,这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他积极倡导和实践天文普及事业,积极倡议并推动在首都建立我国第一个天文馆——北京天文馆;他还第一次提出了通过研究哈雷彗星的回归,来解决“武王伐纣”究竟发生在哪一年的历史悬案……
    • 肖军
    • 摘要: 中国传统的星象是以三垣二十八宿为主来划分整个天区,紫薇垣是以北极为中心,二十八宿分布在黄道和赤道附近。由于岁差的变化,赤道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二十八宿形成于什么年代?由于年代久远,现代人在研究二十八宿时,实际上还是充满了神秘感,不知道古人为什么选取二十八宿作为测量日月五星的恒星背景。每个星宿大小不一,有些星宿是固定在黄道上的,但有些星宿现在看既不在黄道上、也不在赤道上。虽然近现代的天文学史专家对二十八宿做了大量的阐述和研究,但是由于在电脑星空软件应用之前,对于星宿的赤道坐标位置主要是基于岁差计算。因为无法整体复原古代的星空图像,所以对具象的星宿研究缺乏可视的直观呈现。而现在的星空软件,为我们提供了直观古代不同时期星象的可能,能把古代的星宿直接呈现出来,为溯源古代星象研究提供了方便。
    • 袁江洋; 赵泽铭
    • 摘要: 亚当·斯密在其《天文学史》中探讨了科学研究的动因、对历史上天文学体系的评价以及天文学体系的演变.本文关注斯密对科学问题的思考方式,认为斯密在《天文学史》中对科学研究的动因和天文学体系演变的探讨整体上符合最佳说明推理的模式.本文认为,斯密本人并未建构任何一个天文学体系,而是使用类似最佳说明推理的"可能性"和"可爱性"标准理解不同天文学体系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
    • 李百乐
    • 摘要: 2021年暑期在深圳博物馆举办的"眼界——人类观天手段之沿革"展览是我国首个讲述人类观天手段演化的大型展览,也是我国大规模展出西方古董望远镜的展览.该展览通过展示浑仪复制品、西方古董望远镜及"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等展品,讲述了人类观天手段从裸眼到使用望远镜到太空观测的发展过程及在此过程中人类对宇宙认知的变化.文章分享了展览在内容策划方面的特色、展览的效果及对展览的进一步思考.
    • 王玉民
    • 摘要: 奉献在读者面前的这部《陈久金天文学史自选集》(以下简称《自选集》)(图1),是中国著名天文学史家陈久金先生积60余年在天文学史、科学史领域辛勤耕耘的硕果集成,覆盖了陈先生研究的方方面面。由于版面的限制,这部自选集只能是精选陈先生的部分文章,但这些文章足以代表了先生全部研究的精华。笔者作为后学晚辈,本不敢承当撰写书评的重任,以下所写,不能为原著增辉,只愿能为凸显先生的卓越贡献、弘扬先生的治学精神尽一点力量。
    • 席泽宗
    • 摘要: 席泽宗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史家,在新星和超新星、夏商周断代、科学思想史等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我国天文学史学科的引路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