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戏剧性

戏剧性

戏剧性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348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音乐、戏剧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8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35644篇;相关期刊1414种,包括中国新闻周刊、围棋天地、大众文艺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全国第十四次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2014中国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年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国际论坛等;戏剧性的相关文献由3223位作者贡献,包括居其宏、张清华、朱大可等。

戏剧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84 占比:0.79%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35644 占比:99.21%

总计:439133篇

戏剧性—发文趋势图

戏剧性

-研究学者

  • 居其宏
  • 张清华
  • 朱大可
  • 于利平
  • 石夫
  • 罗西
  • 莫小米
  • 佚名
  • 张欣怡
  • 李云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方岩
    • 摘要: 一、“未来末日的影子”一次反抗组织的刺杀行动,一份官方的秘密调查报告,一则流传甚广的创世神话,三个可以独自成章且在文体上有所差别的故事,以倒叙的结构方式成就了李宏伟迄今为止最具故事性、戏剧性的一部长篇小说——《引路人》。故事发生于未来,其时核能滥用导致的资源枯竭、环境恶化。
    • 王继子; 孟泽婧
    • 摘要: 本文试图从专业化角度审视并用学理化思维归结当代红色舞剧的戏剧性特质及其体现方式,强调舞剧艺术是对舞的艺术性和剧的叙事性有着不可或缺的双重钢需,意在唤醒当代中国舞剧创作中容易被淹没和忽略的舞剧之筋脉——戏剧性的存活与存在,并以上海歌舞团红色经典舞剧《闪闪的红星》和《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例,从叙事手法的“硬”与“融”之迥、人物形象的“凸”和“扁”之异、叙事线条的“单”和“复”之区、叙事情感的“扬”和“抑”之别四个方面,剖析和阐明两剧在叙事手法和叙事风格方面的特点及异同,从而映射中国当代红色舞剧在戏剧性叙事手法与风格方的变化及特点,并附少许思考以共勉。
    • 李懿乘
    • 摘要: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作品,其描述了"人与情境"的关系,充分展现了人的动机的深刻性、丰富性与复杂性,是一部难得的佳作。小说中一些场面塑造的情境的集中性与完满性使《红楼梦》改编戏剧具备了可能性。从小说到戏剧,两种不同文学体裁之间进行相互转化。在创作的过程中,对戏剧性的挖掘以及情境的塑造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戏剧的意义与价值,从戏剧性角度出发,进行创作实践。
    • 李懿乘
    • 摘要: 话剧《家》是曹禺根据巴金的小说《家》改编而来的多幕剧。从小说到戏剧,两种不同文学样式之间进行转化,使我们更加有利于理解戏剧性的基本概念。不同于小说,剧本《家》中曹禺把重点放在了对觉新,梅以及瑞钰三人的感情纠葛上,意在表明在那样一个封建家庭生活给人带来的束缚与痛苦。采用戏剧化的表现手法,使剧中的人物生动鲜活,也为戏剧性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意义。
    • 袁藤洋
    • 摘要: 中国戏剧艺术一直在迭代更新,为迎合中国戏剧的发展前景,戏剧服饰也在不断创新。为了迎合剧本的精神内核,契合戏剧主题和营造更吸引观众的戏剧性,导演尝试对戏剧服饰的外形、色彩和材质上进行推陈革新。基于赖声川在2018年导演曹禺先生的《北京人》中的戏剧服饰色彩设计,从其戏剧服饰写实性与抽象性探讨白、黑、彩三种不同颜色基调下的舞台风格较好匹配没落士大夫家族形象的呈现,以及红、蓝、绿三种色彩与剧中主要人物构建如何影响文本戏剧性的加强。
    • 邱雪雅
    • 摘要: 以长篇小说《琳达》入围首届梁晓声青年文学奖的作家王嘉馨,接续了老舍、汪曾祺等作家小说与戏剧的“两栖创作”传统,其小说内部的戏剧性也就显得有迹可循。从戏剧冲突看,王嘉馨的小说集《织锦缎》中阿胖嫂、小何、琳达等这些丰富的上海女性群像,既有新女性与旧女性、个人与时代的外部冲突,也有人物自我内心的冲突。从戏剧情境看,精心安排的事件中,女性的命运借由贯连的事件展开,她们的性格也在不同的情境中得以丰富。一些突发的偶然情节,既加强了小说的戏剧化效果,又凸显了人物的真实性格,显示了作家对人生存境况的关切;戏剧悬念则以女性命运的沉浮这一总悬念与层出不穷的小悬念共同营造了小说的戏剧性
    • 刘安琦
    • 摘要: 作为审美属性的戏剧性,是一种聚焦于审美场域及审美感受的戏剧性概念,它以受众在场、主客相遇为前提,要求一种现象学的考察方式。跨媒介的视阈能够为具象化、经验化的现象学考察提供有效路径。文学剧本为戏剧性提供结构性基调,在此基础上,以舞台或银幕为媒介的戏剧、电影,通过独特的媒介特征为审美戏剧性提供丰饶、无垠的延展、构型空间,使由文学剧本奠定的基调发生程度各异的变形,并最终形成变化多端的戏剧性审美感受。论文以《驯悍记》的多个版本为主文本,借语言学、符号学理论,说明戏剧性作为一种审美经验及结果,在具象化媒介视角下才能展现出自身复杂、多变、开放的审美空间。
    • 黄凰
    • 摘要: 近年来,随着声乐教学模式的不断丰富,声乐课堂上也出现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其中中国民族歌剧经典片段的演唱深受师生们的喜爱。众所周知,做歌剧演唱方面的研究是不容易的,目前没有一套完善的中国民族歌剧经典片段演唱的声乐体系和深度的中国民族歌剧经典片段演唱的理论专著研究出现,只有一些相关的学术论文成果。为此笔者对前人相关学术论文成果进行收集与整理,结合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索与总结,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围绕相关文献查阅与索引,展开对本论文的研究。首先,梳理中国民族歌剧发展脉络;其次,研究中国民族歌剧经典片段演唱在声乐课堂中的运用;最后,陈述中国民族歌剧经典片段演唱在声乐课堂中的价值体现。
    • 何子威; 邱国明
    • 摘要: 《再别康桥》是我国第一部小剧场歌剧,在首演后的二十年里,引起了广大戏剧研究者、音乐表演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光却主要聚焦在艺术特征、形象塑造及演唱特征方面的研究,而对歌剧本身最重要的“戏剧性”属性则鲜有谈及。本文将从角色的戏剧性、音乐创作的戏剧性、跨时代背景的戏剧冲突三个方面论述,即以“戏剧性”为视角对该剧进行整体性研究。作为戏剧的歌剧,无论是剧本的编创、音乐的创作、角色的塑造还是演唱特征都必须要以戏剧性的表达为中心。因此,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对歌剧创作者的创作还是演唱者的表达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乔华
    • 摘要: 语文学科戏剧篇目教学始终有上出“戏剧味儿”的要求。高中学段语文相关教学文件进一步指明了戏剧鉴赏的前提是把握戏剧的体裁特点,即“戏剧性”。以辩证的“两分法”视角去认知、把握论述视角多维的戏剧理论,是一种可行的做法。以此为基础去指导教学实践,就能够开掘教学设计的深度与广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