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翻译思想

翻译思想

翻译思想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622篇,主要集中在语言学、常用外国语、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6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0417篇;相关期刊349种,包括兰台世界、文教资料、考试周刊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首届海峡两岸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等;翻译思想的相关文献由659位作者贡献,包括秦毅、王崧珍、张彬彬等。

翻译思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6 占比:5.58%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0417 占比:94.37%

总计:11039篇

翻译思想—发文趋势图

翻译思想

-研究学者

  • 秦毅
  • 王崧珍
  • 张彬彬
  • 张继文
  • 熊辉
  • 王晶
  • 胡东平
  • 黄忠廉
  • 任东升
  • 刘军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冯艳春
    • 摘要: 当代文学翻译学者张白桦译著量大质优,覆盖面广泛,独译量大,然而译界对其论述不够全面,未曾就其翻译思想进行全面探究。这里首先厘清翻译思想的内涵,廓清翻译思想的范围;扼要说明张白桦译著的社会影响力,作为论文的研究缘起;然后概述张白桦及其译事活动;最后从翻译选材、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风格四个维度来挖掘张白桦翻译思想。这里首次尝试对张白桦的翻译思想系统概括,旨在为当代翻译家研究提供个案参考。
    • 南角加
    • 摘要: 赤烈曲扎先生在汉藏翻译方面著述颇丰,其代表作《传统八大藏戏全集》和《水浒传》(藏译本)等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其翻译作品,可以看出他的翻译思想主要集中在概念、原则、标准等方面,他认为翻译是一项创新型活动,原文与译文应具有同等价值。主张在汉藏翻译时语言和文字要通达流畅,遵循译文的语法特点;在意蕴和文风方面要忠实原文,突出民族和时代特点。
    • 徐德荣; 王琳
    • 摘要: 作为深受儿童和成人喜爱的儿童文学翻译家,杨静远的儿童文学翻译思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结合杨静远的翻译言论和翻译策略,探究其翻译思想的特质和价值。研究发现,杨静远守望童心、珍视想象的儿童观,有温度地挖掘文学性的儿童文学观,以及坚守本真、兼顾创造的儿童文学翻译观,体现了她翻译思想的独特性、深刻性和整体性。在这三者中,儿童观贯穿始终,体现了务实的、以儿童本位的思想,并影响其对儿童文学的分析和研究,前两者的内化又指导了其翻译实践,形成了坚守本真、兼顾创造的儿童文学翻译观。“对文学性的坚守”是杨静远儿童文学翻译思想的最显著特征和实质所在,为当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思想源泉、价值标准和策略参考。
    • 徐德荣; 向海涛
    • 摘要: 茅盾的儿童文学翻译思想具有内在的体系性与深刻性。从儿童文学认识人生、解剖社会之用出发,茅盾重视儿童文学翻译,表现出民族与世界兼顾、切要与系统并举的儿童文学翻译选材观,以及“浅”“趣”“美”的儿童文学翻译文体观。
    • 熊辉
    • 摘要: 人们在研究冰心文学创作的时候往往轻视其丰富的文学翻译成就。本文首先梳理了冰心翻译文学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冰心的翻译文学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选材标准。她早期多根据自我的审美偏好来选择翻译原本,后来则主要受时代风尚的影响翻译有爱国热情及友好国家的作品,表明“赞助人”系统对冰心文学翻译活动产生了“规定性”影响。最后论述了冰心的文学翻译主张:翻译应该直接面对原文而不能转译,读者的接受能力为潜在的翻译标准,进而指出诗歌因为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而难以翻译。由此彰显出冰心文学翻译的特色及历史地位。
    • 王若菡
    • 摘要: 鸠摩罗什是佛经汉译史上著名的翻译家,他在长安建立翻译领域,创新翻译策略,提出一系列翻译理念,开创了佛经汉译的新纪元。鸠摩罗什主持译场长达十余年,创新了边译边讲、中外同译的官方译场合作模式,并在译场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不可译、文质兼顾和意译的翻译思想。本文以鸠摩罗什的译场为主线,纵向分析其翻译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通过阐述鸠摩罗什之前的中原佛教和佛经翻译情况,分析译场产生的前提、背景和原因。继而探讨鸠摩罗什在译场中的翻译思想,为以后的翻译研究提供思路。进而得出结论:鸠摩罗什的翻译思想随着译场翻译活动的深入而不断发展,译场对其翻译思想有重要的构建意义和价值。
    • 王静
    • 摘要: 笔者对藏英谚语翻译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对译者的翻译思想做了总结,对其思想背后所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大背景和个人背景做了深刻的剖析和总结。当前,我国精通藏、汉、英三语的人才稀缺,从而为西藏的发展腾飞和走向国际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
    • 郑建蓉; 莫传霞
    • 摘要: 一、“再创作”新议郭沫若先生提出了“创作论”的翻译思想,他认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有可能超过创作”(《谈文学翻译工作》,1954)。继而,许渊冲和梁宗岱先生等翻译大家也相继提出了关于创作和翻译关系的论点,许老先生认为,“文学翻译要使读者愉快,得到美的享受,犹如原作者在用译语写作,这就是再创作。翻译风格有‘形似’与‘神似’之分,在‘形似’的译文和原文的内容有矛盾时,翻译只能‘神似’,也就是再创作”。[1]梁宗岱先生认为,“翻译是一种再创作。作品首先必须在译者心中引起深沉隽永的共鸣,译者和作者的心灵达到融洽无间,然后方能谈得上用精湛的语言技巧去再现作品的风采”。[2]不难发现,以上几位先生都认为好的翻译需要进行创作,需要考虑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体验,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进行再创作。在英译广西菜名时,发现与原文“形似”的现有译文与原文矛盾,本文将通过对现有译文进行“再创作”,以求与原文“神似”,使译语读者获得愉快的阅读体验。
    • 赵巩翠; 马士奎
    • 摘要: 作为一位研译兼长的学者型译者,潘光旦对国内相关学科的创建和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考察潘光旦的学术翻译思想不仅有助于理解和把握他的翻译活动,而且可以管窥民国时期学者参与社会文化变革的理念和思路。本文结合多部经典学术译作,系统阐述了潘光旦的学术翻译动机、选材原则、译语标准和注疏理念。研究发现,潘光旦的学术翻译思想体现了他对民族发展、文化传承和学科建设的多重求索,其立足本土、经世致用、会通中西、联结古今的学术理路,对于当今中国的学术翻译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孙莉
    • 摘要: 王宏印长期从事中外文学文化典籍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其翻译思想散落于译著序跋、学术专著和期刊论文中,内容丰富,自成一体。本文尝试提炼王宏印在典籍翻译领域的重要思想,从理论体系建构、研究方法论、翻译原则及典籍翻译的意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为当前的典籍英译事业提供参考。王宏印非常重视从翻译实践中探寻理论生长点,生成本土性概念,继而完善扩展之形成具备解释力和普适性的理论体系;在方法论上,他融会国学精神与西学方法,贯通文史哲三科做学问;他采取“创造性转化”的翻译原则,其目的是将典籍化入现代文明;他认为典籍翻译可以丰富世界文明,也是我们重写中华文明史的契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