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第四届全国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学研讨会暨课题2014年度经验交流会
第四届全国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学研讨会暨课题2014年度经验交流会

第四届全国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学研讨会暨课题2014年度经验交流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成都
  • 出版时间: 2014-10

主办单位:国家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

会议文集:第四届全国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学研讨会暨课题2014年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周易》涉及哲学思想、天文地理、政治策略、伦理道德、行为科学、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医学养生、信息预测、文艺美学、教育启蒙等,是民族的骄傲。在众多国学经典中,冠群经之首。《易经》被推崇为群经之首,对中华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了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乃至后来对中华文化最大影响的儒家.与汉民族、与华夏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易经》是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本文概述了《易经》及其演变,阐述了《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读《周易》更多的应该将周易的教育精华思想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周易》的哲学思想不仅对于整个中国传统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当今的教育仍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 摘要: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七至九年级阶段,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来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序渐进,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再造意象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采用"学生自己用话描绘诗歌"的方式,既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又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大脑活跃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语言组织能力,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进而提升自己的思想修养以及做人的境界.
  • 摘要:即将到来的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也是郊游踏青的好时光.清明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被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还列入法定节假日,这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民俗节日的重视.然而,青少年学生除热切盼望清明小长假外,对这个节日的民俗意义和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却知之甚少,他们认为祭祖是老人的事,甚至认为是封建迷信.针对他们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决定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合作开展"感恩思源"的学习活动进行这次主题班会.活动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加深感受(引出清明节祭祀的真正意义。通过让学生回顾父母伴随成长的艰辛过程,提醒学生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学会“惜时感恩”。通过思考及手写让学生清晰明白如何做到“感恩”,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 摘要:设计思路古诗鉴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比重虽然较小,但它对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其精神世界却有着提纲挈领般的作用.而古诗词赏析主要是通过走进文本,设身处地获得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达到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获得的思想启迪和读写能力的提升.rn 创设情境一直是初中古诗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以往课堂上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靠老师的口头讲解,处在一种线性描述的阶段。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大大便利了课堂教学,它不仅则可以立体而生动地将文本情景展示给学生,也大大扩充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极大的帮助。思维导图引入教学,极大地方便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它既是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工具,也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 摘要:国际理解,其实质就是以宽容、尊重的态度与别国沟通和共同行动。国际理解教育则是以“国际理解”为理念开展的教育活动。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宽容、相互合作、团结互助.但在国际理解教育中对他国文化和自身文化上存在"霸权化"与"放弃化"的倾向,自我传统文化意识还未觉醒.中国传统文化为国际理解教育起到精神引领与文化支撑作用.通过修己安人、成己达人、悲天悯人、推己及人、金针度人五个方面,阐发"仁者爱人"思想在国际理解教育中的价值.rn 针对修身问题,孔子时常忧虑自己能否反省自身,提高自身修养。这是仁者爱人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理解、宽容宽恕他人的胸襟与气度。成己达人的博大胸襟与爱满天下的博爱情怀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应该说是一种宝贵的文化立场,更是实现国际合作的重要基础。只要他还是人,就应该有这样的“悲天悯人”之心,否则就不称其为人。这一说法其实是对孔子“仁者爱人”和人天生所具有的“仁爱之心”的进一步阐发。要做到宽恕,真正做到推己及人就要像《中庸》中指出:“赞天地之化育。”只有赞美天地化育之德,才能真正从内心产生赞美,才能推己及人,行宽恕之道。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社会也就随之和谐了。金针度人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基本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最终导向一种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和不渝追求,使得中国多了一份无私帮助别人的责任意识。这种无私援助的责任担当意识,使得人们能够相互团结,共同解决全球重大问题,从而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rn 要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彰显自我传统文化,发掘自我传统文化的营养成分与世界交流,通过文化输出不仅能够理解自己,更让别人理解自己。这样才能有资本、有实力、有建树地与他国开展教育对话。从这个意义上看,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实际意义在于,它是一个建立在自主基础上的不是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实现的,而是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大事,是命运共同体的事,是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共同愿景,只有面朝大海,才会春暖花开。从现在开始,为时不晚,因为“万物皆备于我”,只是“反求诸己”而已.
  • 摘要:中华民族有着久远的文明史,向来以文化底蕴深厚、文明古国而著称于世.沈阳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丰厚的地域资源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基础,在多年的德育工作实践中感到,用凝结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中华经典开展教育活动,以精典润心、以经典修德,构建长效教育机制,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丰厚源泉.rn 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沈阳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开展“两化一德”教育。两化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沈阳市地域文化。一德即:公民道德素养实践教育。最终实现沈阳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脉,与沈阳市一地域文化接根,与现代化教育接轨。培养学生做到“三主四知”:三主:主动诵读、主动思考、主动践行,四知:知古今变化、知中西异同、知文理源流、知知行统一。rn 在21世纪的今天,高扬起传统文化的经播,这不是复古,亦非标新,而是一种教育的醒悟和自觉。开展中小学国学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同志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迎来了更高更远更辉煌的未来。愿和大家一道,继续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努力培养能担起历史重任的一代民族英华做出努力。
  •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应当"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活动."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小学生应该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在读经诵典中听其言,入其境、品其味、动其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得以养成,经典文化得以传承.rn 通过贴近教学内容,贴近教师实际的实用性培训,解决教师的面对国学课的尴尬。同时,教师应从自身做起,利用网络、书籍学习国学经典,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怎样合理使用教材,避免课上不完的现象呢?国学课跟语文教材一样,也要提前布置预习。一至五年级使用的国学教材都是注音版本,教师提前布置学生借助拼音读通教材,读读文后故事。课堂上按照“讲-读-解-诵”的顺序组织教学。rn 诵读不仅要读,要诵,更要在学生健康人格和养成良好品行上下工夫。要努力给学生打下两个底子:学习的底子,精神的底子。这两个底子怎么打?形象地说,就是给孩子们两个园子,一座田园,一座花园。经典诵读既是学生的田园,也是花园。国学可以增加一学生的阅读积累,经典的范文、诗词等就是一座知识的田园。尝试从这田园中充分挖掘内容,用之于学生习作素材的方法,在本校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 摘要:于家务中学是2008年由两校合并建成的新址学校,仅有六年校史,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明养成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借第四届全国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学研讨会暨课题2014年度经验交流会的机会,总结汇报如下:引文化源泉润泽心灵,承圣贤哲思铸就人生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为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可见,教育承载的责任,知识传授只是一部分,而更应该强调的是教学生如何做人,使人成为人,成为一个完善的人.rn 基于此,在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后,建校之初,就明确了“弘扬传统文化,办当地百姓满意学校”的办学目标“以文化人”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传统文化为源泉,以文明养成为目的,用“崇德悟道做人教育”引领师生成长,涵养“厚德砺志,笃学致远卜的校训精神,分三步达成学校的办学规划—规范、优质、品牌。深知:传统文化的传承、学生行为文明的养成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教育必须走进家庭,走向社会。把三结合教育、学科渗透、做人教育工作做深做细,为提升地区文明做实事。rn 首先,以文筑景,将传统文化外化于形。教学楼前,6米高的孔子行教铜像注视着每一位学子,四配十二哲雕像,依次排开,与圣人身后的“孔子语录长廊”,共同构成了与圣人为伍的人文景观。rn 其次,以文载德,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课程。打造厚积薄发的校本课程,进行润泽心灵的国学学习。涵养哲思的经典诵读;润物无声的学科渗透。rn 再次,以文化成,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教导学生“先爱妈后爱家,关爱集体就是爱国家。”孝,是为人之本,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原点。那么,孝顺父母,尊师重道,何为孝,如何顺,怎样尊,如何重?针对孝亲尊师,在学生中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活动。rn 最后,以文弘道,让传统文化落地生根。学校是文化传承的主体,也是引领地区文明风气的主阵地。本校不仅在校内开展“崇德悟道做人”教育,还成立了由团员组成的“天使助老服务队”,定期到于家务福泰敬老院和各村孤寡老人家中服务。
  • 摘要:文章围绕着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当今的指导意义与价值,广大的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让广大的中小学生系统全面的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探讨与阐述.rn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在选择传统文化方面,要有甄别的选,因材施教的选,要在充分照顾不同学段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受教能力的前提下,有目的,有类别的选择相应传统文化去教授孩子们。其次,教育工作者在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紧抓住他们的兴趣立脚点,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选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典范作品作为教育内容,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想办法使教学贴近少年儿童生活,注重兴趣培养,教材的呈现形式应符合少年儿童的接受心理,学习形式力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少年儿童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rn 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学校教育是宣扬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是最主流、最基本的前沿阵地,学校教育的正规性、主导性、有效性、方方面面是否完备健全,也就决定了传统文化教育能否顺利健.康地开展。就中国现而今的学校教育体制来说,作为基础部分的广大中小学,在增加或融入传统文化上,还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提高完善,还需要广大的中小学教师的不懈努力。
  •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中庸》(节选)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中庸》中的部分内容,能准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所学内容,并正确理解文意.由于小学生受社会经验、智力水平等的限制,"读经典,悟道理"靠单纯的说教是行不通的,所以老师以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经典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学生讲古人勤奋好学的故事;感受今天身边施行“仁爱”的行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对“知耻”“修身”“治人”的理解等环节,深入浅出讲经典,让经典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与几千年前的圣贤直面相对,加深认识和理解,从生活实际去“自悟、明理、导行”,从而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深度。
  • 摘要:本文以《弟子规·余力学文》之"房室清—可驯致"为例,讲述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重点要流利、有节奏地诵读,并能试背诵.了解环境对人的影响,教育学生要保持良好的学习环境.爱护图书、选看有益的书籍.多样诵读,感受《弟子规》的韵律感.
  • 摘要:通过对《弟子规》部分内容和江苏省关于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八礼四仪"的学习,懂得懂礼仪、讲文明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掌握基本的文明礼仪知识,养成学礼、知礼、守礼、行礼的好习惯,争做文明中学生.本课重点讲了校园礼仪,但文明礼仪既对学生、学校有影响,也对公民、对国家民族有影响,如何弘扬传统,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再创礼仪之邦,可以做些什么呢?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文明素养;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注意自己的文明举止;增强自律,提高自控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多反省,改正缺点;虚心听取别人的劝告;适当他律,让别人做你的监督员;同不文明行为作斗争。
  • 摘要:在国学教学中,诵读文本是常态下的教学形式,是正确的学习经典文化的前提,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正确地音、形、义,正确的句读。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诵而有悟。通过课堂上多种形式的读书,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解释文本力求通俗易懂。rn 国学博大精深的历史渊源,本身就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国学教师要上好每节课,必须先研读经典文本,多方查阅史料,掌握历史背景,要给学生一杯水,先要注满一桶水。在熟知教材的基础上,熟知多种教学形式,采用多样教学手段。国学教师一定要力求知识渊博,教法灵活一。如不这样,一个平常稀松的教师,怎么能把中华民族的精髓灌输给他的学生,怎能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国学教师一定要让他的学生热爱国学,亲近传统。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植根于他们的血液中,跳动于他们的命脉中,落实在他们的实际行动中。rn 诵读文本常态化,文本解释通俗化,课堂形式多样化,亲近经典潜移默化,只是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教学模式。其实教学本就没有定法。但是,生活处处有国学,国学就在生话中。从生活一入手学习国学,运用经典感受生活,是教授国学的最大感受。
  • 摘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其绵延不绝的文化张力直到21世纪的今天依旧滋润着人类的心灵。当下的国学课不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只是一些最基础的知识的普及。目的是让学生亲近中华经典,热爱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完善气质人格。做一个有道德的文明的中国人。那么怎样上好一节国学课?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点。rn 一堂好的国学课应该符合四个特点:科学的、优美的、趣味的、开放的。一堂好的国学课经典的教学环节:①导入新课②课文新授③理解感悟④拓展延伸⑤总结升华⑥复习温故。国学课的教学模式有很多:今天给大家介绍“三步六正法”教学模式。那么“什么是三步六正法?第一步,正音正读第二步,正字正义第三步,正心正行,落实行动成长心灵,要知行统一,不能坐而论道。rn 国学课既有语文课的知识讲授的影子,又有思品课的育人作用,但是国学课不能上成语文课,也不能上成思品课,要有国学韵味,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诵读,让学生感悟到国学经典的精神实质;国学课不是一堂课一直冲刺着大声喊叫,应该有抑扬顿挫,应该时而低吟,时而高亢,时而浅声品读,时而激昂吟诵,时而独诵,时而齐背,每个孩子在这些过程中不断地感受语言的美,文字的美,让学生享受其中,也陶醉其中。rn 那就让孩子在记忆力最优的阶段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在孩子们心性最纯净之时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将发现国学的价值必将伴随孩子成长、芬芳吐艳、绽放光明、得益家庭、得益社会。
  • 摘要:开展国学启蒙教育,课程是基础,教学方法是重点,人格培养是目标.立足通州区教师与国学教学实际,从构建课程体系、研磨教学方法、涵养学生人格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rn 通州区就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四个阶段的国学教育总体指导思想是: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智、青年养德。按照总体指导思想有重点地选择国学教学内容,开展国学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国学初步的发蒙,使其具有国学入门知识、修养和能力,在趁童蒙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他们诵读最有价值的经典作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渐渐地开启其智慧、塑造其人格、完善其道德、优美其品格,进而培养其记忆力、认知力、表达力、社交力、自省力、创造力。在此基础上,依据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四个阶段学生的认知心理、认知基础、学习方式的不同,重组了四个学段的国学教材。具有通州区特点的“三步六正”教学模式,既是模式也是方法,诵读是载体,人格培养是目标。rn 学生文化素养明显提高,文明礼仪程度明显增强,语言文字知识得以加强。教师文化素养、文学修养、文字工夫、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呈正相关增长。刘秀东等五名教师先后到河北省宁晋、大兴、香山社区等地做国学教育课堂教学示范课。促进了学校文化建设与健康发展,“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在文化层面有了更加清晰明确的认识并付诸实践。
  • 摘要: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健康优秀的国民,健康这一概念可分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部分.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培养学生长大成人,这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关于人才的培养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成才必先成人.一个人只有把知识和崇高的国格,高尚的品格,优秀的性格,健康的人格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rn 健全的人格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教师和家长对他们进行培养教育,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对孩子的人格进行培养呢?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1.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结合课文中的育人因素,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人格培养。2.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之间的交往日趋深入、扩大和频繁,人们需要广泛的互相合作及和谐友爱相处,需要“爱”作为协调各种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对小学生从小就要使他们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为把握自己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古往今来,自信总被看作是成功的一个秘诀。没有自信,人便失去了成功的可能,就会被自卑和失望的情绪窒息。难以想象,一个凡事都自认“我不行”的人会有多大的出息。要让孩子今后有出息,就要首先让孩子自己看得起自己,自己要相信自己。4.培养学生的民主利他精神具有健康的人格,应该具有平等待人的良好作风,有一定的亲和感和合作精神,能较好适应群体生活,懂得关心他人与社会。作为班主任时刻注意做出表率和榜样。多组织集体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他人交往。5.重视人格障碍学生的心理辅导、心理训练。对这类学生,应重视采取启发诱导的教育方式,循循善诱,培养其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活动,行为活动的能力。使其不正常的人格变成正常的健康人格,在此基础上.再培养其高尚的品格、优秀的性格,从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rn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学生的健康人格进行合理培养,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用不可冒犯的权威姿态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珍惜学生的每一点求异思维的勇气和独立思考的火花,要以科学求实的精神与之平等交流、共同参与。教师重视激发学生的人格潜能,精心培育“不迷信、不盲从”探索精神,使他们终身热爱学习、勤于思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人才。
  • 摘要:2009年夏,上饶县教育局以《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为研究课题,成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组国学教育研究实验区,这也正是上饶县历时五年,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区域化推行国学教育与研究,尝试溯本求源、返朴归真的初衷所在。引文化之活水,育教育之佳木,意在让基础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兴盛,让人格培养在吐故纳新中发展,就成了上饶县基础教育发展的新思考。民族文化是基础教育的根,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魂,基础教育正是在民族历史文化的母体中,汲取时代的元素,孕育出一代代民族新生的精神体魄,用以承载时代发展的需要.从文化与教育的关系上看,是文化是源,教育是流,源不深则流不长.rn 上饶县教育体育局根据国学课程化性、养正、立志、启智、育德的教育功能,把学生的方法习得、文化濡染、生活实践作为重要的培养方向,根据感知、理解、思辨一、认同、实践的内化需要,开辟国学教育教室小课堂、校园中课堂、家庭大课堂三个课堂。校园中课堂以学生的社团建设为依托,以国学课程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在全县中小学建立以国学教师为主导的学生社团。根据国学课程不同的教育功能,要求学校与国学教师以实践型作业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开辟社会家庭大课堂。有效的国学教育必能动情于课堂,显存于学校,闻声于社会。做一件事易,但是咬定青松不放松却不易。几年来,上饶县的国学教育一直坚持以课程为源,以课堂为流,以学生的社团活动与社会家庭实践为溪流,推动国学教育由课内走向课外,由学校走向家庭,教材走向生命,将国学教育的文化弘扬与道德重塑融贯文化学习与道德实践之中。四年的国学教育实践中,孩子们替奶奶盛饭,给妈妈买最可口菜,给爷爷献上自己写的对联,调解妈妈与奶奶的不和,节日里对父母主动的问候,当历史影视家庭解说员等生动鲜活的事例,让更多的家庭见证了传统文化的弘扬对儿童心智培养的力量。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