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孔孟儒学历史传承与转化创新学术研讨会 >《大学》'教—学'论与《中庸》'教—化'论——儒家君主困境与可能出路

《大学》'教—学'论与《中庸》'教—化'论——儒家君主困境与可能出路

摘要

传统儒家政教在现代政治映衬下有时显得封闭而专断,辨析《大学》"教—学"论与《中庸》"教—化"论有助于剖析相关症结."教—学"首先表现为"知识传承",被传承的"知识—理解"显得像是现成之物,故不被视为有待解决的实质性问题."教—学"论者因而更注重"知而不行—意志软弱"问题,在强调"诚其意"的同时,将"声色威势—逼民就范"视为必要的政教手段.但是,执政者(施教者)所持有并力推的"知识—理解"未必是"真知",基于"教—学"意识的政教模式因而潜藏着将执政者(施教者)的"知识—理解"偏差放大为社会灾难的风险.《中庸》通过精心选编孔子语录,展示了"真知"问题的普遍性.作为处理方案,《中庸》转而高举"天命之性"概念,倡导在"率性"中体认"真知".但"真知"问题具有吊诡性,"率性"虽然被设定为"真知"的起点,但对之同样可以追问"何为真正的率性/如何做到真正的率性"?《中庸》后半篇触及到了此一问题,并进而诉诸"至圣—教化"或"神师—感化",作为解决问题的最后保障.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制度或机制,在现实政教实践中,"教—化"势必退化为"威势—教学",而重蹈后者之覆辙.预设"率性自明",并设立"执政者以权威姿态坚持现有政见共识—率性者通过特定渠道表达自己的异见—在率性意识中相互承受压力并达成新的政见共识"机制,是走出困境的可能出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