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哲学政法>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山东尼山
  • 出版时间: 2010-09

主办单位:中国孔子基金会;济宁市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

会议文集: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考虑到公众在当今关于公正,社会,宗教和伦理道德问题上的争论,为了挖掘当今世界传统的和诸多新兴且敏感的全球价值,可以尝试构划出几组普遍的主题。此外,五个传统的儒家道德准则和传统的圣经十诫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对于这三个普遍的领域,可以根据现代社会的敏感话题和需要,增加更多具有特色的主题:如果能在那些普遍价值和目标中达成一致,分享那些共同的价值观,就应该能够就同一个为文化,宗教和当今社会合作的议程达成一致意见,这将有益于民众和宗教权威共同促进当今社会的发展,使其成为一个更具责任感的全球化社会。
  • 摘要:普遍伦理是人类长久以来的理想,更是21世纪全球化世界所必然需求的价值观基础。普遍伦理的目的不必是提供一套具体的规范与法则,而是给所有文明及其伦理,提供一个第二序的反省、沟通、对话、交流的平台。本文认为儒家思想做为中国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当然有责任与义务参与普遍伦理的对话与建构,并且可以有理一分殊、和而不同的具体内容,提供人类文明参考。人们有义务说明,邀请所有人了解、体会、欣赏甚至接受中国文化或儒家思想,也有责任去了解、体会、欣赏甚至接受其他文明与文化。总之,儒家与其他文明皆然,都在发展中,大家有承继传统的责任,也有开创传统的义务。
  • 摘要:虽然人们无需在现代西方哲学的一种倾向和中国传统思想之间进行简单的比附,更不必因为二者表面的相似而欣慰,乃至兴奋,但无论是解构主义的伦理学转向,还是现象学的神学转向,仍然值得关注和重视,因为它们提供了一种参照和启发,可以从一个“他者”审视和理解中国的思想传统,并使其展示出新的意义。
  • 摘要:古代中国曾一度培养了一种冲突的文明,但是随着王朝统治及儒家思想的顺利推进,百家思潮随之销声匿迹。除了某些时期之外,佛教与道教的力量都过于微弱,不足以与儒家思想长期抗衡,而后者在最后总能兼并或是摧毁那些不同的声音。所以也就没有必要通过冲突确立个人身份。“和谐”是使中国统一的粘合剂,在外人看来,中国仿佛是一个不倒的“永恒之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为避免走向灭亡的命运,被迫学习与西方抗衡。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场最残酷的冲突之后,她依然挺立。如今她发展出“三和”理论,似乎是在昭告世人,中国已重返她自己的传统,期望这对于她自身和世界都是有益的。
  • 摘要:笔者认为孔子和耶稣基督是伟大的领导者,可以使世界走向“永恒有益目标”,两者对个人生活和文明持续的影响超过了两千年。另外,笔者希望并祈祷,孔子对于家庭、人际关系和道德价值有益的影响,今后有增无减;而且祈祷那些自称是基督徒的人们将在生活中展示耶稣基督所传播的真理。
  • 摘要:笔者分析了中华文化与普世价值这两个大问题,最后就中国社会文化的现实发表以下观点:第一,当今许多把中华文化同普世价值对立起来或抹杀后者的说法,不但远离了王阳明(和孔、墨、张、程)“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的大人境界,甚至背离了中华文化追求包容和谐的基本精神。第二,为了避免一边高呼“为人民”一边打死身边老人这一类“文革,,式的荒谬,落实“以人为木”,当今倡导的“爱祖国”,应该落实到“爱人民”上来,“爱国”应该落实到“爱人,’上来,。而在社会层面上,爱的表现又不应该止于情感,而应该走向伦理层次的正义,努力反思社会公正的缺失及其原因,并以行动去促进人间的正义。这既是中华文化,也是普世价值的题中应有之义。
  • 摘要:古今中外所有的形下学系统,都是两大分支,就是说,对"形而下者"或"万物"的全部研究,可以分成两个大的领域.一个叫做"知识论"方面,它是直接为科学奠基的,包括逻辑学都是被它奠基的.知识论是研究关于自然世界的最基本的原理,相对于哲学、形上学来讲,它还是形下学.另外一个——笔者今天要讲的内容——正义论,今天哲学上给它一个大的划分:是属于人文方面的"伦理学".用《司易》的话讲,有“天文”、“人文”这样的一个大的范畴划分—就是在形上本体之下的一种划分,然后才有进一步的对天地万物的分门别类的研究。当然还可以像科学一样分得非常细,但它有个最大的划分系统,就是两个方面:知识论,伦理学—古希腊属于“实践哲学”。这是西方的话语方式,在中国的话语当中,就是《周易》讲的“天文”、“人文”,这是属十“人文”这块的,是对人类社会、包括精神世界的基木的研究、建构,是原理性的东西。所以说,儒学并不是没有知识论,它是有知识论的;当然另外一个方面,不可否认的是,人们更加重视“人文”方面,更加关注的是一个群体的生存需要怎样的一种秩序、怎样的一个条理,这是儒家特别关注的东西。
  • 摘要:儒家文明和基督教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两种文明。要理解西方的传统,就必须了解研究基督教。同样的,要欣赏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就必须有义务的认真对待儒家的生活方式。基督教追求的是,在对神的信仰关系当中,治愈和解放人的环境。孺家要处理的是通过修身的方法来达到健康的自我,家庭和政府。两种文明都能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填补精神、情感和智慧的空虚来稳定社会。两者对建立一个健康和谐的世界都有实践的效果。为了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多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这篇文章要检验儒家和基督教这两种文明之间的共同性。尤其是,在和平、富足与和谐方面,为了加强地球上60亿人口的繁荣,需要和平,需要富足,需要和谐。
  • 摘要:依据人的类本质建构起来的儒家伦理理应是普世伦理,具有普世价值.本文作者的这一认识,近来受到某几位学者的驳斥.本文是回应这一驳斥之作,但在形式上不采取“反批评”的做法,而是正面阐述三个问题:(1)普世价值之有无以及儒家伦理是否是普世伦理、具有普世价值;(2)承认普世价值与承认人有类本质的内在关系;(3)说马克思不承认人有类本质是对马克思“人学”的误解.
  • 摘要:本文侧重于“基督教界”前期,即这个时期基督教还没有得到官方认可和权威,基督徒还是少数(经常遭到来自社会的敌意和政府的迫害)。笔者认为这段时期能够给人们更多有用的先例,能够给基督徒带来勇气,使他们在现代多元文化和基督教处于非主导性的社会中的努力保持基督教信仰。在这种情况下,基督徒既要保持基督教信仰的特性,也要在他们所不主导的文化和政治体制中成为好邻居和好公民,而非试图强制性的控制。笔者同样认为这段早期的历史也能在如何富有成效地调节基督教信仰使其适应社会上,给非基督徒和政府带来更多有益的指导。
  • 摘要:在儒家思想被介绍到西方学术界的过程中,关键的哲学词汇和儒教的专门术语被人们以亚伯拉罕式的宗教价值,而不是其本身所拥有的价值重写了。的确,在许多人眼里,儒家思想被看成是一个贫血的、次等的基督教教义。在《中庸》和中国古代相关的自然宇宙论中所发现的合作的创造力,宽泛地说是连续的从具体地点的创造,而不是关于一个制造意义的连续过程的的从无到有,更不是某些初始原因。
  • 摘要:在广州召开的"从孔子到孙中山——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两岸四地学术研讨会上,笔者发表了一篇讲话,别出心裁地提出,人类起源是一元论,人类文化进化是多元论,人类的最后归宿是大同论,会走向全人类统一.笔者引证科学界的发现,人类最早的遗骨,是产生在440万年前的埃塞俄比业,而走出非洲是在78万年前,这是科技界已经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复旦大学的科学家也证明中国人也是从非洲走出来的,和非洲人具有同样的基因.笔者认为,全世界的文化体系可以缩减为三个,筷子、手指和刀叉。
  • 摘要:世界各大文化系统,都含具宗教性.但彼此形态不同,类型不同.当二个文化系统接触之时,因为互不相知、互不相信,不免产生矛盾和冲突.宗教对话与宗教会通的必要性,越来越明显.又因为宗教是一种信仰,信徒不免「先入为主」而引发「排他」的意识,所以宗教战争也屡见不鲜.宗教的对话与会通乃是消解宗教冲突最好的甚至唯一的途径。
  • 摘要:作为一种超越世俗政权的文化符号,儒家、基督教、藏传佛教的文化权力需要获得一种稳定的传递模式,而“衍圣公世袭制度”、“教皇选举制度”、“活佛转世制度”的出现,则刚好符合了其各自的文化土壤和信仰特征,因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得以维系.分析和对比这三种独特的权力继承模式,有助于人们对儒家、基督教、藏传佛教的文化内涵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前者注重血缘的延续,有着明显的世俗伦理色彩;后者注重灵魂的转世,有着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特征;中者既注重世俗权力的平衡,又注重信仰内容的传递,有着半世俗半信仰的成分.
  • 摘要:笔者认为人的本质基本上是相同的,但人的发展,透过每个人的意识、每个群体的集结、文化历史介面的发展,使得人有了很大的差别性.在人类历史早期,或者在西方18世纪之前,在中国19世纪中叶以前,人们重视人的精神性,精神性是所有知识与价值的起源,但是现在人的精神性却受到漠视及忽视,因为人的精神也被各种知识领域所占据。如若人的精神性再不被重视,人文将更为失落、更被孤立。而人的概念也将更为模糊与空虚,社会也将界化与僵化为机械的社会,纯然为物质的力量与金钱的力量所控制。
  • 摘要:许多不同观点代表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政治背景以及宗教背景。然而,尽管有许多根本性的差异,人们仍然能在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关注的气氛中走到一起来,因为有两点是相同的:第一点,不管来自什么样的背景,都是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人们要应对的问题关系到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人,不论他持有怎样的政治、文化和宗教观点。第二点,不论在宗教方面有多少不同,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人的生命是神圣的,需要从精神上找到解决人类所面临问题的答案。
  • 摘要:本文在简要地评论德性观念之后,将展现处理多样性文明之挑战的既有四种方式的抽象类型学。然后转向更为具体地分析处理方式并在此一部分的结束处考察未来—笔者相信—将会极具争议性的东西。它是位于类似笔者的处理方式与两个原则性对手—它们是笔者所谓的精致的自满和精致的蝙狭之拥护者—之间的一项争论。在此考察之后,通过探查从儒学文明和基督教文明提取出来的几项典型解释,笔者将充实通常抽象的、早先的解释。它们能够有助于人们理解那些文明提供出来的宝贵教益,当且仅当思考在那些文明中所看到的种种不同的善。
  • 摘要:1900年到1920年间在孔子家乡进行传教的圣言会传教士们以积极的方式对待儒家传统.他们尊敬中国经典和孔子的道德教导,并且试图和儒家传统的正式代表人物,孔令贻公,保持友谊关系.儒家传统最高的代表人物和山东南部天主教的官方代表之间的友好拜访和会谈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们在基督宗教与孔子传统的漫长对话史上形成一个独特的高峰.本文章旨在叙述和分析1907年和1908年双方拜访事件的历史背景.可以说1882-1950年问在孔子家乡进行传教的圣言会传教士很尊敬孔子的智慧并与孔子后裔想建立友谊关系。他们尽力与儒家传统进行对话,想理解这个传统并从基督宗教的角度作出一些解释。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当代韩国宗教的由来与发展遇程以及社会问题,然后探讨当代韩国儒教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冲突,最后寻求韩国儒教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对话方向.笔者希望值此鼓励常代韩国儒教在竞争激烈的韩国多元宗教社会中,能够克服恶劣的环境,突破目前的各种困境。这不但可以培养韩国儒教本身的力量,而且可以与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一起推动以宗教间文明对话来解决相互的矛盾.
  • 摘要:本论文旨在针对孔子思想,开展一「公民儒学」下的「道德思考」.这样的儒学不再是以心性论、主体自觉为核心;而是要以广大的生活世界为反省的对象、以广大而丰富复杂的历史社会总体为反省的对象,并把自己放在天、地、人交与参赞而构成的总体之中.从这总体之根源来说,即是从中国人的「道」上来说,这时候的「道」就不是世界之外的道,不是一个挂空的形而上之道,而是「天、地、人交与参赞所构成的总体」,并落到所谓的存有实践这一层.如此一来,要以「社会正义论」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思考、以「责任伦理」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思考,来取代以「心性修养论」为核心的哲学思考;或者,简单的说:要由「传统儒学」进到「公民儒学」.
  • 摘要:儒家宗教化的现象曾出现在某些特定的历史脉络之中,然而,其所预示的,与其说是儒家的宗教化,不如说是儒家对民间宗教的影响与渗透。在笔者看来,在中国的现代社会试图恢复儒学作为国教的地位,是时空错置、不切实际的。
  • 摘要:本文首先考察了不同学者对儒学的四种不同观点,然而儒学家必须是自我批评的,这意味着他们必须证明他们自我批评的范围和程度是合理的,这里考察的所有观点具有的另一个共同之处是对和谐的关注,因此,儒学必须反对压迫。只有通过拥有一种活动家的、社会批判性的角色,今天儒学家才能充分证明他们关于社会正义的立场是合理的—无论对儒学家本人,还是对任何与儒学家一同参与到动态的多元化的社会世界之中的其他对话伙伴而言,都是如此。
  • 摘要:笔者探讨了自己对多元哲学的、精神的、文化力量与潮流的理解,分别从以下几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1.全球和谐与和而不同2.和谐的价值论基础3.基督教的全球化4.儒教徒于基督教徒的对话。
  • 摘要:关于儒教的宗教性问题,一直以来存在着肯定和否定的两种对立观点。另外也有人认为儒教中虽有宗教性因素,但很难断定其就是宗教,这有一定的说服力。宗教成立的最本质要素在于“超越性”。但是,现代的宗教哲学者批判唯神论的超越性,主张内在的超越性。而儒教既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又提出了人内在的超越性世界以及到达此的方法论。从这一点上就可以对儒教的宗教哲学性意义进行再评价。不仅如此,关于生与死的问题,儒教也提出通过以气为基础的生命论以及祭祀的仪礼来解决非彼生的今生问题。由此来看,可以从儒教中探脱近代社会的理想的宗教观。
  • 摘要:本文比较了儒学和基督教传统各自对良知自由学说,也就是对宽容和多元文化的贡献.通过对西奥多·德·巴里观点的引用,本文介绍了两种传统的一些普遍思想,同时也介绍了由新儒家学者王阳明和美国清教徒殖民主义者,特别是罗杰·威廉姆斯提出的关于良知自由的一些具体理论.文章尝试性地得出结论:两种传统主要的区别在于,清教徒基督教发展出了保护良知自由的宪法和法律,但儒家没有.
  • 摘要:在理性时代,当启蒙主义运动开始塑造西方的心理定势之时,一些领先的思想者,尤其以伏尔泰、莱布尼茨、和卢梭为代表,都曾将中国看做重要的指称对象,并将儒学看做重要的文化镜像。1839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一代,‘扫国从中央帝国沦为一种地理表述。自五四运动后的两代,儒家人文主义为现代中国最善于表达的知识分子史无前例地放逐到封建过去。到了上个一吐纪,儒家学者们开始投入到儒学西方化与现代化的创造性转换中去。放眼未来,具有儒家特质的东亚现代性的精神极有可能为北美和西欧的以及全世界的公众知识分子提供参考。
  • 摘要:到今天,不同文明之间展开对话,己成为文明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因为,在历史上,两个成熟的文明之间,若没有或不能对话,就可能会发牛对抗.战争是对抗的终极表现.这就是典型的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给与当今人类的最大警示.对话,不仅是人类的基本交流形式和天性,也是文明起源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对话,不仅仅能够帮助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而且能够帮助以儒家文明为主体的人们更深刻地理解自我的文明.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