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论
知识论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92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哲学理论、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7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14621篇;相关期刊554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哲学分析、求索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第九届中国经济法治论坛、第七届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研讨会、纪念《课程·教材·教法》创刊30周年暨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论坛等;知识论的相关文献由859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嘉明、赵汀阳、胡军等。
知识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621篇
占比:94.08%
总计:15541篇
知识论
-研究学者
- 陈嘉明
- 赵汀阳
- 胡军
- 刘克兵
- 成中英
- 刘文斌
- 方环非
- 王荣江
- 郁振华
- 陈启云
- 高伟
- 何林军
- 刘永谋
- 孟建伟
- 宋宽锋
- 张秀华
- 张耀南
- 张蓬
- 彭卓
- 曹剑波
- 曾耀农
- 朱晓阳
- 朱立元
- 李丰才
- 李根
- 李麒麟
- 林永青
- 武兴元
- 焦晓波
- 王元骧
- 石开斌
- 蔡桂生
- 谢延龙
- 路来森
- 郑伟平
- 郑莉
- 郭强
- 雒自新
- 雷武锋
- 黄华新
- 黄斌
- 黄颂杰
- 龙宝新
- 乐爱国
- 于洪波
- 代海强
- 何中华
- 何佩群
- 余力文
- 余文森
-
-
陈嘉明;
郑伟平
-
-
摘要: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知识论是缺位的,这是现代中国哲学界的共识。冯友兰曾断言:“在中国哲学里,知识论从来没有发展起来。”①汤一介也说:“我们知道,中国哲学在西方哲学的冲击下,许多学者都意识到,在中国传统哲学缺乏系统的认识论理论。”②金岳霖等大家也写作过《知识论》等著作,进行了重建中国知识论的尝试。
-
-
诸园
-
-
摘要:
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包括教育学在内的各学科共同面临的基源性问题。亚里斯多德认为理论是对事物本质的解释,是永恒不变的智慧,在《论题》篇中,亚里斯多德将知识分为三类: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以及创制知识,进而他又将理论按其对象划分为神学和知识论两大体系。随着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理论开始摆脱宗教,成为现在"理论"的含义,即理论将其所具备的知识体系和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个与"应用"相对的概念。
-
-
江畅;
李华锋
-
-
摘要:
知识论作为哲学的一个主干学科是在西方近代产生的,先后出现了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康德主义、实用主义、德性主义等认识论形态或流派以及中国现代认识论。然而,自20世纪中叶以来知识论在哲学中逐渐边缘化。其直接原因在于已有知识论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局限和问题,如:只研究认知,不研究理解、构想,评价也不纳入其中,把真理局限于认知所获得的知识;不研究知识的本性和本然本质以及不同知识形式之间的关系,没有给不同知识形式提供范式和原则;不研究知识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不着眼于人谋求生存得更好审视知识;等等。已有知识论实际上是一种认知论,而不是哲学知识论,因而几乎无法对人类知识新发展作出解释,丧失了对人类有关知识的活动的指导力。当代知识世界存在的知识创造无禁区、知识运用无禁忌、知识被利益绑架等社会问题,与知识论丧失其应有的指导作用直接相关。已有知识论存在的所有这些问题表明,重建知识论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紧迫。
-
-
江畅;
宋进斗
-
-
摘要:
知识论近代十分兴盛,但20世纪中叶以来在哲学中逐渐被边缘化。知识论从兴到衰与已有知识论本身的局限有直接关系,需要根据当代人类认识和知识的新情况重新认识知识论。知识论研究人类知识的本性及其在不同形式知识中的体现,研究知识的可能条件,并为真正的知识(真理)提供标准。它研究知识的本性和本质及其限度、知识的形式和结构、知识的源泉及其生成机制和条件、知识的确实性及其确证和检验、知识的意义等问题。知识论是哲学体系的两大支柱或主干之一,它给人类提供真理信念,规范和指导人类认识活动。与认知科学(包括认知心理学)不同,知识论是哲学而不是科学,它着眼于人类更好生存,系统研究和回答人类知识问题,与本体论和价值论一起构成完整的哲学体系。
-
-
彭卓;
许映娴
-
-
摘要:
为了探明英语教师的课堂省略式疑问的功能,借助知识论,使用会话分析方法,分析英语教学视频中的此类疑问句。发现此类疑问由4类结构构建,由此产生5种互动功能,此类疑问对师生之间的知识梯度的调节是产生这些功能的内在原因。对英语教师的课堂省略式疑问功能展开研究,有助于洞悉此类疑问功能的知识性本质,从而为教师有效地使用此类疑问提供启示。
-
-
申颖
-
-
摘要:
除了传统的疑问句,陈述句同样可以用来执行提问这一社会行为。该文基于知识论的视角,以日语日常会话语料库为中心,应用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日语日常会话中用来进行提问的陈述句形式及其交际功能。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检验理解他人发起这一修正类型,主要通过“それで/で/じゃあ~hだ”“それで~ってこと”“じゃあ~”“~hだ”“~ってこと/ってやつ”“理解+が”“在先行话轮的语法结构上附加元素”等形式对先行话轮进行回述、澄清、推理和确认以达到检验理解的目的。另外还有用来进行信息寻求的“引用传闻”和其他一些不完整不充分的信息断言等陈述句提问形式。
-
-
王大洲
-
-
摘要:
二十一世纪以来,工程哲学在国内外几乎同时兴起,学者们就工程本体论、工程演化论、工程知识论、工程方法论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1-2])。然而,还缺乏专门的、系统的工程价值论研究。与此同时,在一般价值论或价值哲学研究领域,则少有学者聚焦工程实践,或者说并没有给予工程实践以应有的关注,而工程价值论无疑应当是价值论或者价值哲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
-
张秀华
-
-
摘要:
随着对近代认识论或知识论所发动的价值论转向,价值哲学成为现当代哲学的一种新范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现实的人出发,按照实践的观点,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确立了具体的主体性哲学,超越传统实体论形而上学建立在抽象主体之上的抽象的主体性哲学,解构主客二元论的思维方式,强调实践的中介与统领作用.
-
-
赵泽华;
郭强
-
-
摘要: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基础上,实现了知识的感性从“忘在”转向“出场”,逻辑起点从“唯心”转向“唯物”,生成方式从“直观”转向“实践”,检验方式从“直观”转向“实践”。同时,马克思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发现了知识具有相对性与绝对性。相对性由时代和环境决定,绝对性由知识发展的全过程和全范围决定。马克思对知识的论述不仅揭示了知识产生与发展的问题,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知识的方向问题、路径问题、基本遵循问题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并使我国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
-
杨光斌
-
-
摘要:
中国社会科学界对于包括政治理论在内的社会科学的历史性和地方性,虽有所认识,但并不系统和深入,其原因在于缺少知识社会学的方法论。从包括社会中心主义、国家中心主义和政党中心主义在内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到民主等政治学理论的基础概念,再到理性选择主义等流行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均是特定国家和特定历史经验的产物,但却以普遍主义的方式传播且影响深远。社会科学是主要国家发展阶段的产物,已经走进世界中心地带的中国,自然要为国际社会科学贡献知识产品。作为中国政治学专有研究方法的历史政治学,一方面为鉴别政治理论的历史性提供了方法论,另一方面为“发现”中国史蕴含的丰富的政治学原理提供了可能。
-
-
孙明哲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8年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内外史论不仅是一种科学史方法论,更是一组将知识产生机制中的认知因素与社会因素相对立的思维范畴.根据科学知识增长过程中内部历史与外部历史的关系,会出现两种对立的知识论立场.以拉卡托斯为代表的知识论立场以科学知识为核心,认为知识增长的内部历史优先于外部历史,强调科学与伪科学之判别方法,具有浓重的科学主义色彩.而以大卫·布鲁尔为代表的知识论立场则以日常知识为核心,认为知识增长的内部历史与外部历史的重要性是相同的,强调人们在对待各类知识时不应对科学知识予以特权,具有极强的相对主义色彩.在拉卡托斯与布鲁尔之间的分歧与对峙中,学者们开始尝试融合认知因素与社会因素,打破内外史论所蕴含的二元论思维,进而对科学机制有了更为综合与全面的视野,科学现象研究的问题域得到了拓展.
-
-
Shan Chun;
单纯
- 《2016国际儒学论坛暨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西方智者与中国名家偏重于人的认知能力、事物的客观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必然逻辑联系,这是两者共有的知识论特征.而中国思想传统中的儒家则偏于从"天人合一"的综合思想型态中阐发知识论的伦理意义.名家是以"白马非马"、"坚白石"、"可不可"这样的逻辑概念来展现人的思维辨析能力,儒家则以"知言"、"诐辞"、"淫辞"、"邪辞"、"遁辞"、"怪说琦辞"对知识加以伦理上的价值判断,以伦理上的"德性之知"超越于逻辑和经验上的"见闻之知".在当代的新理学体系中,儒家伦理取向的"知言"亦以"新"的形式得到创新性阐发,与"空而不灵"的逻辑、"灵而不空"的科学、"不灵不空"的历史相比,儒家的知识论是"一片空灵"的形上学,其投射于形上形下的"道器之辩"中,主旨则在彰显儒家思想中"仁义"、"良知"所传递的抽象价值,其精华亦可以类比于西方基督教文明所表达的"博爱、平等及自由"等基本伦理观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精神文明的共同遗产.
-
-
-
Chen Guofeng;
陈国峰
-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 2018年
-
摘要:
《中庸》是极为重要的儒家文献,但在教育学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教育哲学的角度解读《中庸》开篇所提出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为完整地理解《中庸》提供了新的管钥.《中庸》通篇即是围绕"性"、"道"、"教"三个概念(子思教育三角),完整地阐述何谓中庸之教、中庸之教如何可能以及中庸之教有何效用等问题,第一次在中国教育史上系统提出教育本体论、知识论和行为论.《中庸》的子思三角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不仅比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观点更具有包容性和解释力,而且对现代教育提供了借鉴,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设立了新的坐标.
-
-
姚锦云
- 《2017中国传播学论坛暨新世界注意视野下的传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尹连根教授最近撰文就《传播受体论》观点进行商榷,这恰好提供学术交流的契机.学术探讨主要看论点是否成立,关键指标是论据的力度和论证逻辑的严密程度.尹文与邵、姚文分歧在于两个核心论题:一是庄子思想与传播有没有关系(或庄子有没有传播思想);二是庄子思想中有没有“接受主体性”(“接受主体性”是不是邵、姚文生造的概念)。首先,传播不等于传播学,学科边界更不能代替问题意识,因而“庄子没有传播思想”是一个伪命题;其次,“概念化”也不是“生造”,“生造”是用常识解释学术,而“概念化”实际上是社会科学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即源于常识又超越常识的“双重解释”,通过抽象的方式串联、解释各种现象或材料.
-
-
ZHANG Xiao-jie;
张晓洁;
ZHANG Guang-jun;
张广君
- 《全国首届教学论专业博士生论坛》
| 2015年
-
摘要:
传统教学认识论将教学过程理解为学生特殊的认识过程,具有历史合理性与进步意义,同时也表现出一些基础性困境,如将本体论视野中的"认识"意义无限扩大,导致"认识替代实践"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具体表现为认识过程与认识结果二分、主客体关系单一化、普遍主义方法论盛行等.基于当代哲学,特别是生成论教学哲学思想中的相关观点,对教学认识论进行重新检视,以生成的、实践的、关系的、生活的思维方式取代抽象的、绝对的、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认识论的方法论基础、内在规定性和外在超越性进行重新厘定和建构,以新的诠释对传统教学认识论的困境进行反思,重新定位其发展方向.
-
-
程國斌
- 《第七届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在中国古典知识论当中,医学(以及所有的技艺自学)与先王之法、诸子之艺本为一体,後世所谓“医儒相通”、“医易相通”之说缘起於此。但知识论上的共同起源并不能保证医学在历史流变中能够保持其地位,经过春秋时期的诸子兴起、学术下替,和《汉书·艺文志》对古典知识体系做出分类排列,医学的知识论地位及医者的社会地位便一路下行。到宋代援儒入医,以“仁术”统摄之,在某种意义上进一步贬低了医学技艺之学的这一维度,将其落实为帮助儒家实现“仁”之价值目标的工具。经过这一知识论分裂和儒学反身侵入的知识学改造,医学知识内部的“目的之善”与“技艺之善”的割裂也随之加剧,再也不能回归到原始医家熔融自在的自然纯朴状态。
-
-
邱建綸
- 《第七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庄子》一书历来喜好及研究者众,舆《老子》、《易经》更并称「三玄」,三者之间的会通处自不待言.然一般谕者以道家观点看《易经》舆《庄子》,《易经》作为六经之一的地位反而被忽略掉,方以智《药地炮庄》提出儒家托孤说,除了是庄子舆儒家的再靠近之外,更是庄子的经学意义被重新发掘的契机.本文在整理《药地炮庄》中关於《易经》易理的描述後,亦试着从知识论的角度观察《庄子》<逍遥游>一篇的精神,如何舆《易经》易理呼应.并以此说明<逍遥游>和《易》贯通的可能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