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真理

真理

真理的相关文献在1950年到2022年内共计6225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09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1篇;相关期刊2274种,包括天风、中国天主教、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四届科学与信仰学术年会、2008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全国化学教师教育第三届学术研讨会等;真理的相关文献由5564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赵凤平、周建漳等。

真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09 占比:99.7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1 占比:0.18%

总计:6225篇

真理—发文趋势图

真理

-研究学者

  • 佚名
  • 赵凤平
  • 周建漳
  • 李校利
  • 刘燕敏
  • 郭继海
  • 贾向桐
  • 陈鲁民
  • 余德华
  • 克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杨豹
    • 摘要: 真理问题一直都是哲学领域中的核心问题。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哲学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真理理论。马克思立足实践所提出的实践真理观,认为实践是真理观的基础;真理是实践基础上认识论与存在论的统一;是实践基础上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实践基础上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在实践基础上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它在当今中国新的历史时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当代西方哲学的超越;为我们正确评判各种真理观提供了标准;有助于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助于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自信。
    • 李晶; 莫雷
    • 摘要: 通过对黑格尔三种反思的“另类”解读,齐泽克表达了作为其理论核心的认识论观点:由于诸多认识陷入相互对立的局面,关于外在存在的真理无法被把握,于是真理就是对所有相互对立的认识的“绝对的否定”。此外,通过对马克思的价值形式理论的重新阐述,齐泽克进一步说明了“绝对的否定”的产生。最后,借助关于“绝对的否定”的认识论思想,齐泽克分析了偶然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由此,齐泽克以“绝对的否定”的思想阐释了他的认识论,并挑战了对黑格尔和唯物史观的传统解读。但需要注意的是,齐泽克的重新阐述在有些地方偏离了马克思的论证逻辑。而对于马克思的论证逻辑的贯彻将有助于我们发现在“绝对的否定”之外的新视角。
    • 刘逸峰
    • 摘要: 胡塞尔现象学的真理问题与同一性及在场概念息息相关,而三者在现象学的不同层面呈现出不同的关系。对象性在场中的诸同一性导致对象构造中的巨大冲突。以时间意识为线索,通过分析非对象性在场,胡塞尔现象学完成了由同一性并存向同一化融合的转变。同时,在场的时间性与本质性这两个方面,以及具体在场和“活的当下”这两个层面也被揭示出来。真理的同一性在根本上奠基于时间意识的内在性的同一化生成活动,这为胡塞尔现象学与尼采哲学之间的对比提供了基础。
    • 尚文华
    • 摘要: 现代性确证自身的标志是现代道德个体的自我确立,个体道德上的善与生活总体的至善的断裂是现代性或现代社会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康德意图通过对良知这一最高的主观性的分析引入现代性之最终客观根据的理性自身,但这个回答可能面临着深度的虚无(主义)困境,同时,良知也可能沦为恶之绝对的开端。由于深刻地看到良知背后隐藏着的双重问题,黑格尔给出一条理性或真理自身思辨的道路,主观性的良知与抽象的善原则作为环节被纳入伦理整体或真理自身运行的道路中。在理性得到黑格尔式的绝对确证之后,克尔凯郭尔在接纳现代意识的情况下重新激活了信仰这一绝对的主观性,良知作为生存现实的起点与伦理作为生存现实整体被共同纳入信仰与罪这一生存辩证的道路之中。至此,不仅康德意义上的现代性困境得到某种程度的缓解,其自身的真理性也在理性的思辨和信仰的辩证道路中得到更加深入的阐释。现代性的绝对深度展示在个体之最高主观性与真理之自身运行、个体之绝对主观性与真理之临在的绝对张力之间;如何进一步在思想上深入阐释这一张力,在现实生存中落实真理意识,于思想界和现代生活而言仍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使命。
    • 阎立峰; 郑美娟
    • 摘要: 福柯的话语理论揭示了话语和知识权力的共生关系,突出了话语的实践功能,为思考西方新闻文本的话语建构提供了新思路。从考古学维度出发,新闻文本可被视作具有档案形态的历史性文本,它由文本作者、文本陈述与文本秩序所建构;从话语与权力的系谱学出发,新闻文本的话语建构又受制于外在的知识结构与社会制度。
    • 裴雨墨
    • 摘要: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视真理与信仰为本体对象,谢林主张用天才的“理性直观”来把握真理与信仰的内容,从而导致了哲学在真理和信仰面前,要么沦为超越知识界限的“不可知”,要么走向了超越逻辑的神秘主义。黑格尔在思辨思维的层次上,完成了真理与信仰的基于“绝对理念”的统一。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理念是纯粹真理本身,信仰以表象的方式达至真理,哲学以概念的方式达至真理。黑格尔用“绝对理念”统一了“宗教之信”与“哲学之真”。但是,黑格尔的“现实的自我意识”运动只是“无人身的理性”的自我运动。特别是当真理以“概念”的方式表达、实现时,真理本身更成为一切神秘性中最令人困惑的神秘物,而这也正是黑格尔真理与信仰思辨统一的局限所在。
    • 邵刚; 郑宏颖
    • 摘要: 为提升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从真理的力量、人格的力量、知识的力量、方法的力量等4个方面,提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员理论传播能力的对策措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员授课提供借鉴参考。
    • 李少奇; 向蓉
    • 摘要: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未来主义思潮,由于其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高度关注以及为此提出的一系列思想和观点,对当今世界影响深远,同时也对当下我国青年大学生带来一系列冲击和影响。针对这些冲击和影响,要通过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党史学习教育,使青年大学生感悟党史真理,坚持用党史真理引领未来主义思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建功立业。
    • 朱松峰; 邓欢
    • 摘要: 海德格尔马堡时期初期的三个讲座课程中的自由思想,一方面延续着早期弗莱堡时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第一次把“自由”作为一个主题或专题来讨论,第一次把自由与追问的“事情自身”关联起来,将之理解为与事情的“争执”,第一次把自由规定为一种真正而恰切地追问的“激情”。这种追问、争执、警醒、承受、敞开、放弃意义上的自由,一方面蕴含着他此后自由思想中突破以往自由思想的关键因素和标志,另一方面也是他突破西方哲学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正是以这种自由为视点和标尺,他对笛卡尔和胡塞尔的意识哲学进行了深入批判,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进行了创造性阐释,在其中自由与存在、命运、真理、历史、时间、无(用)、现象学方法、情绪、教育等等之间内在的根本性关联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基于此,在马堡时期的最后一个讲座中“自由”成了他的核心“事情”之一,对于其整个思想具有了根本性的重要意义,从而深刻地影响了其思想的转折及其后期思想。
    • 李学林; 王智
    • 摘要: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李大钊在接受、确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过程中,始终以创造“青春中华”为使命,以“求达于真理”和“树自由之权威”为目标。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探索,经历了长期的知识积累过程,激励了无数的后来者。千千万万的革命志士沿着他的足迹,在血雨中前进,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未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