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全国首届教学论专业博士生论坛
全国首届教学论专业博士生论坛

全国首届教学论专业博士生论坛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济南
  • 出版时间: 2015-10

主办单位: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

会议文集:全国首届教学论专业博士生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需要,教学决策研究应当转向伦理规约问题.教学决策的伦理规约是指为了满足学生和教学活动本身的需要而制定相关的伦理原则,以此来规范和约束教师作出选择或决定的过程.教学决策的价值负荷、教学活动的道德性分别是伦理规约的内在与外在依据.在教学决策的伦理规约结构模型中,伦理原则是根本出发点,制度规约、教师的主体间调控是外在运行机制,教师的教学道德调控是内在运行机制.实现教学决策的伦理规约所需的基本条件是教师的教学道德素质,它具体包括教学道德信念(教学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教学道德行为.
  • 摘要:传统教学认识论将教学过程理解为学生特殊的认识过程,具有历史合理性与进步意义,同时也表现出一些基础性困境,如将本体论视野中的"认识"意义无限扩大,导致"认识替代实践"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具体表现为认识过程与认识结果二分、主客体关系单一化、普遍主义方法论盛行等.基于当代哲学,特别是生成论教学哲学思想中的相关观点,对教学认识论进行重新检视,以生成的、实践的、关系的、生活的思维方式取代抽象的、绝对的、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认识论的方法论基础、内在规定性和外在超越性进行重新厘定和建构,以新的诠释对传统教学认识论的困境进行反思,重新定位其发展方向.
  • 摘要:选取近五年刊登在《中国教育报》上有关教学问题的讨论文章作为样本展开研究.将研究视角伸向这些选文背后的内在逻辑,归纳、提升并总结出三种最为显著的思维方式,即转型观、武断论和否定说."转型观"居于核心地位,它关注的是当前教学观的整体走向问题."武断论"侧重倡导,"否定说"侧重批判."转型观"的思维方式将"转型前"和"转型后"的教学看作是水火不相容的对立面,认为只有实现了"转型",才能够带来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效率的提升."转型观"缺乏学理上的逻辑合理性,它割裂了"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关系."武断论"的思维方式常常旗帜鲜明地表达出个人所倡导的观点和主张,但却在叙述中由于缺乏充分事实依据和缜密的逻辑推导过程,表现出较强的个人主观臆断的色彩和绝对化倾向,属于一种直觉式表达."否定说"表现出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它不加任何限制条件地去否定过去,但其中却缺乏缜密的逻辑推导,更多只是一些"情绪表达"而已."否定说"其实并不存在十分具体的论证方式,它的一切指向就是否定传统,甚至否定当下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理性的教育教学研究应当追求科学的表达与合乎学理逻辑的思维方式.
  • 摘要:教学实践的诸多两难困境反映为教学研究中领域一般与领域特殊的争论.领域一般教学研究秉持形式优先性的观念,强调教学形式在教学中的决定作用,通过教学形式化而获得普适实用的理论工具用以指导教学.领域特殊教学研究则从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三个方面证明了教学的领域特殊性,强调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对教学活动的影响.领域一般和领域特殊之争的实质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之争,内容与形式之分是论争的根源.考察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发现教学研究中领域一般与领域特殊之间除了差异与对立,还存在相反相成、相容共存的互补关系和相互佐证、互生互长的互动关系.教学研究的领域一般与领域特殊之间的矛盾在互补与互动的层面上能够得到解决.
  • 摘要:关于教学设计,历来存在科学与艺术之争,目前虽趋于综合,认为教学设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然这种关于教学设计活动性质的认识仍不全面且尚存隐忧,教学设计岂科学与艺术了得!事实上,教学设计除具科学、艺术性外,还应具有伦理性,且伦理性之于教学设计具有首要性,教学设计应是立于科学达于艺术之伦理性活动.作为教学设计决策者与执行者的教师,其是活在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之中的人,必然会受到特定社会伦理道德的熏陶与支配,从而给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念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而教学设计主体的这些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又必然会投射到其的教学设计活动中去,从而间接、最终使得教学设计烙上了特定的社会伦理道德的印记。
  • 摘要:课堂教学中价值教育的实质是正当性行为原则的教育.课堂教学价值的全面性取向、价值与知识的同一性关系、价值教育与知识教学不可分离的联系都决定了价值教育是课堂教学的应然选择.课堂教学中存在很多内容性和过程性的价值教育因素,为价值教育的进行提供了基础.为了促进价值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现,教师应树立课堂教学的价值教育观、提升自身价值素质、实施完整的价值教育和采用适宜的价值教育方法.
  • 摘要:中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设立彰显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当前学校课程建设存在的主体责任意识淡薄、建设取向功利化等问题突显其进行文化自觉的必要.学校课程建设的文化自觉需要对其文化传统、现实境况和未来发展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确立其适切的文化价值取向并自觉践行,以增强其课程建设的自觉与自主.文化自觉的学校课程建设需要树立课程建设责任意识、积聚课程建设知识、确立适切价值取向、明晰课程建设的路径.
  • 摘要:音乐课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不断完善人格、提升生活质量。所以对于音乐的学习,应该是一种基于文化的学习。音乐教学融合了多元音乐文化、音乐思维和音乐审美等多种因素,以培养音乐能力为主,扩大了音乐教学的内容,更为全面地体现了音乐教育培养人的本质,使音乐教学不仅是音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是在文化大背景下进行的综合音乐教学,通过音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摘要:万物皆流,世事沧桑.怀特海式的过程哲学旨在探究已经存在的一切、可能存在的一切以及二者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作为一种诠释宇宙普遍、有机、抱握联系的哲学理论,过程哲学对教育发展的展望,特别是课程生命力的展望,具有深刻的洞见和深远的想象.一是课程生命力源自于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二是课程生命力依赖于师生之间知识与经验世界的不断互动和生成;三是课程生命力体现于其自身存在的创造性的过程.
  • 摘要:语言哲学的目的是揭示人及人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那么,从语言哲学视角看中国外语教育的目标便是通过外语的教与学,发现外语教育中属于"人的世界",服务于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为此,首先,须对外语教育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把以往只强调语言本体的教育目标转向于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发掘人的自我存在价值;其次,确定外语教学内容的甄选应以唤醒学习者的审美创造意识并助学习者形成语言智慧为目标;最后,明确教育方法应以学习者亲身体验为主,指引学习者回归本真自我.
  • 摘要:CPMP教材将高中数学领域各个知识模块的内容交叉组合,不同于传统数学教材按照知识模块分割设计的方法.CPMP教材表面看比较混乱但是实际上有一根数学思想轴线将各个不同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散而神不散,CPMP教材经过试验和测试,在SAT和ACT、TIMSS测试中,各项指标和整体成绩高于其他同类教材.
  • 摘要:原型批评理论作为文学批评理论的一种,通过分析其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核心概念以及理论基础,可以看到它所具有的适用文本范围广,关注读者阅读感受,同教育目的相一致的成长取向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其可能成为中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一种方法.相对于其他理论,原型批评理论满足课标提出的语文人文性要求,可弥补教材评价心理维度的方法薄弱的问题,同时较好的适应了教材发展性和广泛性的需要,值得探索其进一步实施的具体效果.
  • 摘要: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它是以阅读的方式领会与把握文章内容实质和表达形式的一种思维过程.阅读教学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基本目标,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当前的阅读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研究,强调学生对文本的涵泳、感悟、体验,重视学生主体在阅读中的意义建构,越来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以学生的阅读认知作为基本出发点进行语文教学研究,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改善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费时多、见效少的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中美两国母语教育研究存在四方面的差异:美国的研究范式以科学-实证式为主,中国则以经验-思辨式为主;美国已形成完备的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体系,中国该体系尚不健全;美国的专业研究者与一线教师联系比较紧密,中国这两类研究主体多处于疏离状态;美国将其研究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而中国心理学应用水平相对偏低.合理吸收美国母语教育研究的观念与方法,或将提高中国语文教育科研的水平,从而促进语文教育的整体发展.
  • 摘要:课程所负载的价值是课程存在的根本原因,反观中国小学英语课程的发展历程,对其课程价值的期待与质疑始终并行.课程价值取向的问题是课程价值问题的提升,审视中国小学英语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把握主导课程的价值取向对于拓展小学英语课程价值研究视野、梳理构建未来小学英语课程价值体系的整体思路并巩固其理论支撑都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对小学英语课程改革方向进行的积极有益的思考.当前中国的小学英语课程呈现出显在的多元整合价值取向,但未来的小学英语课程在承载工具价值之余还须加强对文化价值的自觉,在发挥课程对社会的正向价值之余仍须凸显其人本价值,在关照课程实践问题之余必须关照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问题.
  • 摘要:教学论关于"教学是什么"的本质追问方式和基于计算时间的本质前提对"教学时间"的广泛研究遮蔽了教学的"时间性"存在.基于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对于"时间性"的理解,改变教学论的关于教学的本质追问方式,探寻"教学是如何存在的",将促使教学"时间性"维度的显现.由此,基于"时间性"维度探寻教学存在将成为教学论研究的重要研究领域.日常教学之中不同的时间样式相互关联,不存在割裂的绝对的本真时间、非本真时间或计算时间,而是不同时间样式的共在形式,由此教学也就呈现出整体时间的存在样态,教学走向“时间性”存在,这将是教学论研究的重要研究路向。
  • 摘要:长期以来,中国的教学论研究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对实践的关注,导致了教学论在面对教学现实时无能为力.教学论研究回归实践是必然趋势,更是现实所需.实践是理论创生的根基,是中国特色教学论体系构建的来源,更是课堂问题解决的关键.当前,教学论研究实践旨趣的实现任重而道远,究其缘由,在于教学论理论生产者和实践者的分化,研究者根深蒂固的体系意识及其功利化倾向.对此,可以通过坚持以现实教学问题为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教学论研究方法论的转向,加强教学论理论生成者与实践者的合作与对话,建立研究共同体,鼓励中小学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等途径来进行改善.
  • 摘要:人性问题关乎教育的逻辑起点,当前对教育人性化的研究已有相当的成果积累,同时也显示出相应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对人作为道德主体的矮化、对道德目的的虚构与解构.反思已有教育人性化的研究,生成论教学哲学以独有的本体论判断、方法论视角和价值论立场,通过对人的生成性、向好性和历史文化性的论证,认为人是一种向善的存在,人文化成是人性向善的生成机制,教育是促进人文化成的重要途径,用生成论的人性观取代预成论的人性观,赋予教育合理的逻辑起点和价值追求.
  • 摘要:教学理论理应与"一分为三"和"工程思维"这类同时代的本土哲学在广度上和深度上保持着一致性."三位一体"作为体现这两类哲学命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其所显示出的丰富内涵对课堂教学研究至少有三方面的价值:有助于教学模式的构建;有助于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有助于丰富教学理论研究的视角.
  • 摘要:从政治学看,课堂教学及其调控过程中充斥着权力的控制和意识形态的干预,并以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规训为结果呈现.在权力的控制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被规训:其行为方式在制度的控制中得以规范、其思想意识在知识的控制中被形塑、其对自我的认识也受到了教师控制的左右,而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调控则是规训教师的重要方式,具体来说,主要是通过教师培训调控其教学思想、通过科层制度约束其教学行为、通过教学评价制导其教学方向.面对权力的控制和规训,教师往往会产生心理阻抗,而学生也常常用沉默予以抵制,课堂教学则因教师和学生的反控制而走向"形式主义".
  • 摘要:为了进一步拔露教学活动发生的本质、找寻促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因素,本文引出了"教学材料"这一概念.同时将这一概念与"知识"、"教学内容"区别开来,将学生的学习对象分层处理,发掘与学生学习的发生关系最密切的对象.文中指出"教学材料"蕴含着教师的意图,隐含着对教学目标的追索,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力手段;它是学生的直接操作对象、促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因素."教学材料"具有主观预设性、主体相关性、中介联系性、简约典型性、动态生成性五个特征.
  • 摘要:教学模仿是教师的日常存在方式和发展路径之一,它有助于教师主体内化知识、习得技能和生成实践经验.通过多案例研究发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学模仿存在着诸多陷阱,主要表现为:教师教学模仿的认识偏差、教师教学模仿的目标模糊、教师教学模仿的决策随意、教师教学模仿的内容显性、教师教学模仿的路径单一以及教师教学模仿的反思乏力.通过对教师教学模仿陷阱的揭示和理性分析,能够为充分发挥教师教学模仿的积极功能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启示和借鉴.
  • 摘要:构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是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西班牙于2006年开始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改革,在制订核心素养和教育目标体系、完善课程标准、提供课程实施建议以及建立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四个环节中落实素养教育的意图,给中国以法律法规建设、交流平台搭建、教育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启示.
  • 摘要:课堂对话是一种重要的课堂行为,而学生话语是课堂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学生话语,对教学论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那么,什么是学生话语,如何研究学生话语等问题.社会文化理论为学生话语研究提供重要的分析依据,通过对学生话语的内涵界定、学生话语分析维度的理论探讨,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课堂中学生话语是一个及其复杂的概念,其内涵相当丰富,但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可以为分析学生话语打开一扇窗户。这就为深入研究学科教学对话中的学生话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和现实标准,是进行深入学科教学中进行学生话语研究的一把重要标尺。
  • 摘要:课堂讲授是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教学活动或教学行为.课堂讲授的有效性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课堂讲授而达成的预期结果的实现程度.课堂讲授有效性应包含合规律、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等四层内涵;课堂讲授有效性的特征包括三个方面,即认知共振、思维同步、情感共鸣.课堂讲授是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对课堂讲授有效性的合理运用.具体而言,首先教师要具备扎实的讲授基本功;其次应辩证地看待课堂讲授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最后要重视课堂讲授过程中的师生对话.
  • 摘要:"微课"以其内容短小精悍、主题明确突出、资源丰富多样、结构相对独立等特征,适合学习者个性化的微学习、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而备受青昧."微课"内容片段化和学习碎片化的特点对学习者的动机有着更高的要求,激发学习动机、促进深度学习是"微课"设计的核心价值追求.笔者从重构"微课"的概念入手,依据"微课"的课程属性、教学属性和资源属性将"微课"的设计要素定位于:目标、内容、情境、活动、交互、资源、界面和评价;基于ARCS动机模型和深度学习理论,从"微课"设计的八个要素构建设计模型.研究期望利用该模型优化"微课"设计,使其能够激发学习者动机,让学习者体验深度学习带来的满足感,促进知识的建构与理解.
  • 摘要:学界对于幼儿阅读的理论研究主要聚焦于幼儿阅读的文艺美学研究、幼儿阅读的心理过程研究和幼儿阅读的教育意蕴研究.其中,幼儿阅读的重要性已几成共识,但在"幼儿阅读为什么是重要的"、"幼儿到底应该阅读什么"、"幼儿实际能够阅读什么""幼儿阅读的价值追求应指向什么?"的问题上,仍然存有较多的争议与广阔的探究空间.基于文献梳理对幼儿阅读的研究论域进行了界定;寓于作品评析对幼儿阅读的何以可能、何以为本与何以为求进行了深入阐释,以明晰幼儿阅读的本真意义,体现幼儿阅读独特的精神意蕴和生命关怀,让幼儿在阅读中体验到美的感受,在阅读中抒发出自由的想象情慷,这种“美与自由”就是重新审思幼儿阅读指导的本质立足点和最终追求。
  • 摘要:学习共同体已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诸多研究者结合教师专业发展和网络虚拟学习等诸多视角已形成不同的理论模型建构和实践应用探究.本文运用共词分析技术呈现可视化图谱,对中国知网2003年-2014年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的相关文献进行条件检索,在初步分析文献年度数量增长趋势和主题内容演变的基础上,提取高频关键词并结合共词矩阵分析挖掘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利用系统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勾勒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的主要话题领域,借助战略坐标图展现各个研究主题的发展趋势.
  • 摘要: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主体,教育乃是教师个性创造的活动.若向钢琴教师的创造性和以学生为主体两方面要效益和质量的保证,首先应是"教师的内在解放".教师的内在解放,实质就是教师的自我更新,这是教育的关键,“说教“和“灌输”是苍白无力的,而启蒙、尊重和信任,心灵沟通,人格感召,熏陶、精神引领、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才是教育。呼唤教师能够重视自身的内在解放,用思想、学识、言行,以自身道德、人格、形象的力量,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学生,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于教学之中,教学生学会探索、思考问题,使学生能用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