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2010中国-芬兰高等教育论坛
2010中国-芬兰高等教育论坛

2010中国-芬兰高等教育论坛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0-04-26

主办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大学;芬兰坦佩雷大学

会议文集:2010中国-芬兰高等教育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在对"后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内涵、北京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分析的基础之上,重点结合北京工业大学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经验与措施,深入地探讨了"后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指出其将坚定不移地按照“立足北京、融入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办学定位,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争取为首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为构建学习型城市和终身学习化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 摘要:本文分析指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不同的国情决定了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特殊问题.作为发展中农业大国,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决定了国家财政投资水平不足,根深蒂固的精英情结影响了教育的理性选择,城乡二元结构导致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社会收入差距使高校学费成了许多家庭"不能承受之重".基于以上问题分析,为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大众化之路提出了对策建议.指出应鼓励大学开源节流,建立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渠道,探索适合国情的高等教育体系,同时制定社会较低阶层能接受的大学收费标准等。
  • 摘要:公平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后大众化阶段的热点问题,滇粤社会阶层发育程度相近,以辈出率为中心考察发现存在典型区域和城乡差异,这种差异集中体现的社会阶层差异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重大要素.滇粤两地各阶层学生在家庭城乡归属、家庭职业阶层、家庭文化程度和家庭人均年收入四个要素上的差异,导致了辈出率的不均等,且四大要素具有极大相似性和重叠性,社会资源的"马太效应"对高教入学机会公平性有显著影响,在理论诠释基础上,建议策略重构、布局优化和行动创新"四位一体"以缩小城乡高教入学机会差异.
  •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为了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教育部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本科教学评估,评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带来了许多严重的问题,评估也因此广受诟病.在这种背景下探索一种新的质量保障方式成为一种十分迫切的需要,把质量保障权下放到高校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是一种合意的选择.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国家和地区层面,该层面的质量保障主体负责审核各高校的质量保障方案,并监督方案的实施;二是高校层面,高校负责制定本校的质量保障方案,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实施方案,同时对院系的质量保障进行监督;三是院系层面,各个院系负责本单位的质量保障,并对学校的相关部门负责.这三个层面的质量保障方式要要体现对教育实施主体的尊重.
  • 摘要:本文阐述了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高速发展以后进入的平台期及大众化的后阶段,称之为后大众化阶段.提出后大众化阶段的意义在于对高教发展问题有一个新的认识,寻找出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路(径).其中,建立一套适应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以保障后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指出应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信息系统,可以使得各个高校的教育产出信息社会化,为建立公正、公平的社会监督和评价体系奠定基础。同时在考虑制定质量标准时要贯彻导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客观性原则与可操作性原则,确保评估的科学性。
  • 摘要:文章研究指出我国开始进入后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越来越多的人能接受高等教育,但在此背景之下也对精英教育的质量以及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的就业情况提出了挑战.要缓解这些矛盾、问题,建立合理的精英教育体系,要求研究型院校明确定位,起带头引领作用,需要社会各界有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并存的理念,需要国家、学校等领导阶层从宏观、微观两方面对精英教育加以重视.
  • 摘要:学分制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的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大变革的年代,学分制改革(将)继续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流.构建我国一般地方高校学分制的基本对策,迫切需要分析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切实制定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学分制运行标准,从而使学分制尽早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 摘要:战略管理对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到来为我国大学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从日常管理到战略管理转型是应对这些挑战的必要手段.指出对大学发展的外部环境研究时,管理者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来剖析,对大学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的研究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在战略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战略管理咨询的重大作用,以此来加强大学的战略管理能力建设。
  • 摘要:当代中国企业正在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关系由此进入了新的转型期.本文通过对中国7所国有大中型企业和5所中小高新科技企业的案例研究,发现大型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对大学产学联系的需求和期望与中小科技企业具有显著不同;文化是影响企业建立产学合作方式的重要因素;大学对其的定位和角色准备不足.文章建议通过加强相关理论研究、促进大学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推动大学-政府-企业三重螺旋关系的循环上升等多种方式促进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与大学的联系.
  • 摘要:本文主要是探讨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下,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下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中国高等教育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并逐步迈向后大众化阶段关于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转变的改革措施.笔者以著名教育学家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为理论依据,阐述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预示了高等教育的未来走向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即后大众化阶段.接着,详述了后大众化阶段的特点和从大众化阶段进入后大众化阶段所面临着高等教育再一次改革的问题,以及我们在后大化阶段如何对前一阶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刻地反思,寻找出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路径,建立起适应后大众化阶段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实施创新性教育,实现精英教育的回归和学术权力的解放.最后,揭示了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走向普及化阶段进军中,中间必然有一个后大众化阶段,这实质上是高等教育结构和体系一次自我调整的过程.
  • 摘要:创业教育是芬兰在确立国家创新体系后大学为更好服务社会而采取的新措施,为培养大学生的企业精神,芬兰大学的创业教育注重在真实生活中锻炼学生创业能力.本文介绍了于韦斯屈莱应用科技大学团队创业学园的运行管理,分析了依托团队公司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的成功经验,以期对我国大学创业教育有所启示.
  • 摘要:本文分析指出课程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多样化的实现取决于高等教育课程的丰富性和灵活性.规模扩张过程中,高校课程总量增长滞后、课程结构不尽合理、新增专业与依托专业间课程同质化等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重点高校和地方普通高校应对质量提升的不同方式表明,政府需要切实担负起高教投资的责任,以避免出现高校质量分层的严重后果.同时指出以大众化理论为指导,依据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对比分析案例学院在规模扩张过程和质量提升阶段的课程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主要是依靠已有课程开设次数的增加而非课程门数的增多来支撑大量增设的新专业,课程资源的严重不足己成为制约现阶段我国高教质量提升的关键,而案例高校应对这一问题的不同举措,又提醒必须防范规模扩张对高教质量的更深层冲击,导致出现高校质量分层的严重后果。
  • 摘要:本文研究指出教育部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处理好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观念."要求高等学校要根据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精致化培养.指出要通过师资培训和教研活动,使教师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明确小班化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掌握相关的教育理论,充分认识小班的时空优势和利用好这些优势所应采取的策略和方法。同时对小班化教育的教育质量评估,也应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强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确立考察评估办法和指标体系。
  •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辨析,指出从“能力”、“技能”等词眼对就业能力进行定义,没有拓宽就业能力定义的范畴和视野。同样忽视了西方早期对就业能力讨论的缺陷,即忽视了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现象和特征,忽视了家庭背景、性别以及社会关系等社会资本因素的差异。大学生就业能力应放在更为广泛的社会环境背景中进行讨论,因为现实的劳动力市场并非是完全竞争的,就业信息并非是充分的,仅从人力资本的视角不能够完美诠释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和特征。人力资本理论的假设基础是建立在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和信息充分的基础上,该理论的前提假设就存在着与现实不相符合的天性缺陷。而社会资本理论是在人力资本理论的缺陷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为现实的劳动力市场是嵌入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除了人力资本,反映人们社会关系的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获取和职业岗位的获得,以及职业生涯的发展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就业能力的讨论中应该引入社会资本因素。
  • 摘要:世界一流大学不仅在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方面,而且在高素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有一套成功的做法和宝贵的经验,面向世界聘请校长,弘扬有特色的办学理念,以及面向世界引进人才,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同时面向世界筹集资金,开展原创性的科学研究,面向世界招收学生,培养高质量的拔尖人才.这对于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高素质的拔尖人才,具有借鉴意义.
  • 摘要:大学文化包括大学办学的价值取向,以及大学师生员工的社会理想、道德信念、价值观、创新精神等以及与此相联系而形成的管理制度、行为方式、教学和科研特色等等.积极的大学文化系统化形成,有利于加强大学内部师生员工积极向上的体验,成为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也会为树立良好的大学形象产生张力,进而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增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 摘要:加拿大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坚守了本土化特色又推动了国际化进程,是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融合,这对当今我国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在推进国际化的同时应当具有高等教育本土化的清醒认识,注重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人文教育,注意保持本土化特色,走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道路,才能在世界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据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 摘要:近年来"自愿问责制"(VSA)的兴起,为美国公立学院和大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反映了美国公立院校领导层应对新挑战的基本思考."大学肖像"模板是VSA的主要实现形式,包含学生与家庭信息、学生经历与体会以及学生学习结果三个截面的内容,体现了整合性与集约化并举、规范化与弹性结合、创造性与渐进性兼顾等特点.虽然VSA的出现伴随着质疑和有待解决的难题,但其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前景十分广阔.同时指出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当今中国的大学也面临着比以往更为强大的多方问责压力。VSA给的主要启示也许就在于:大学必须眼界开阔,与国家的命运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切实担负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责任;采取集体行动,掌握改革主动权,对外部需求与责难作出有主见的和深思熟虑的回应,选准改革的时机和突破口,真正引领社会发展。
  • 摘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体系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本文以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为目的,采用系统观的方法,结合职业技术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特点,构建了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素养教育体系.在构建人文素养教育体系时充分理论联系实际,依照构建原则本文设计了政策制度、组织领导、校园文化、激励竞争、学生活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七个子体系,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构建人文素养教育体系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具体实施方法.七个子体系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整体地发挥着人文素养教育功能,体系的构建为职业技术院校教育体系改革提供参考.
  • 摘要:进入后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于后大众化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特征进行了分析.本文得到主要结论是,通过国际比较和理论分析提出,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质量与机会问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发展过程中的一对悖论.国际经验表明,解决这个悖论的关键在于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化,并存的精英型和大众型高等学校同时满足质量和入学机会需求。通过统计数据和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发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出现了分化的趋势,中央高校具有精英高等教育的特征,地方高校具有大众高等教育的特征。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分化趋势,是由于集中设计、分权和市场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 摘要:本文论述了国际背景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概况,实现大众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势必引起教育系统一系列变化.深入讨论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观念变革、结构变革和体制变革.分析了大众化高等教育质与量的关系问题,以及应该重视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远程教育问题.
  • 摘要:在后大众化阶段,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已经为社会各界所普遍关注,而对这一问题应当分层研究和探讨.当前,中国教育部所组织实施的本科教学评估在实践中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必须肯定的,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促使学界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多样性、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备性、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需要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规模与质量的关系是不能忽视的,应当坚持的是发展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教育质量提升的方向是教育对象的开拓创新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中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过程中,独立学院的创办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冲击是值得研究的.
  •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大众化发展阶段,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规模的迅速扩张和结构的调整变化过程,同时也经历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刻变革.目前我国高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在办学条件无力保证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我国高等学校连续大规模的扩招,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尤其引起了社会和教育界人士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问题的担心.从市场化角度看,高等教育质量本质可视为高等教育服务的质量和学生产品的质量.不能用精英教育阶段的质量标准来衡量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质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评价高等教育质量优劣的主体是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从而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保持和提高.
  • 摘要:科技进步加快了信息增长的速度,也革命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但信息并不等于知识,正确把握知识的含义及所处知识社会的特征是应对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问题的前提.知识社会中高等教育机构不仅要促进人的深入认知和学习、培养人的社会生活能力,还要使人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本文首先从四方面解释了知识社会的内涵,然后从宏观政策层面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中与知识社会规律相悖之处,比较世界上发达国家教育发展历程,在新社会境脉中提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最后探索健全分类标准、完善内部质量评估体系、有步骤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等可能的解决之道.
  • 摘要:文章研究指出高等教育领域是国家(社会)汲取、更新、创造知识和技术的储存库,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创新决定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在高校创新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管理方式的有效运用起着关键性作用.以对知识的管理和管理知识的手段为特征的知识管理模式能够为高校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有效媒介和管理平台.指出利用知识管理对知识收集、整理、共享、创新和实践运用,将教育工作者具有的特色创新教育方式方法进行吸收和创新,纳入高校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知识储存库。同时通过知识管理模式,可以将企业、社会机构引入高校,为教学科研一线教师提供实践训练的场所,让教师有效掌握学术理念与科技应用的双重本领。
  •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精英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今根据国际高等教育理论,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如何能够重点突出精英人才之培养是一个摆在高等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难题.就此问题,针对性的分析我国精英人才培养现状,并尝试的给出了个人对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建议.指出高校必须明确自身定位和人才培养层次,处理好不同层次、类型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形成高等教育机构的整体协调发展,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和我们自身的特点,根据准确的定位,确定我们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高等教育实践的经验,我国的精英高等教育真正地把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高等教育看作是成熟精英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高等教育应有具备有自身特征、适合自身发展目标的满足校内外学习者要求的教育质量标准等。
  • 摘要: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具有规范型和生成型两种模式.分析来看,规范型模式往往与计划经济体制、小科学时代和精英高等教育联系在一起,而生成型模式则更能满足市场经济体制、大科学时代和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要求.我国当前实行的规范型模式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产物,至今天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亟待改革.走向规范生成型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模式,需要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微观层面的体制改革、重新定位学科专业目录的功能与性质、加强政府对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等等.
  •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主导作用.本文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不仅能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过程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该文首先分析了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然后指出了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学科建设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对策,最后探讨了在学科建设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成效.
  • 摘要:本文综述了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引入的PBL课程引起了教学观、学习观和教师观的巨大转变,而作为PBL课程中基本要素之一的学生的角色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它倡导学生在课堂当中做学习的主导者,积极储备知识,主动融入提出的问题情境当中,与小组成员团结合作、取长补短、有效地解决问题,并在以后的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而会用.PBL课程在我国得到推广,并运用于不同学科专业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指出但是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学中的各个要素随其理念而转变,深受传统课程影响的中国很难再转变过程中做好全方位的转变。同时随着实践的深入及对学生在PBL课程中角色的重视,PBL课程的实施将更好地推动其他学科的发展。
  • 摘要:芬兰政府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国家创新系统,实现了芬兰经济从资源驱动型发展模式到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的转变.在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过程中,芬兰高等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适应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需要,芬兰政府逐步放弃对高等教育的强力控制,强调以目标和绩效来管理大学,同时调整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政策,并对高等教育进行评估,从而使高等教育成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摘要:校际合作的学术共同体要求参与方必须有共同的合作目标,合作目标更多关注双方的发展.共享资源、共谋发展、共赢未来是校际合作共同体的既定目标,围绕共同的主题内容通过协商、讨论、协作等形式来谋求共同发展.学术共同体式的校际合作需要注意要求具备所有参与合作方共同制度的协商协议,并制定双方或多方平等参与董事会式的管理制度,以及资源配置涉及图书资料、基金资源、人才队伍等作为保障,共同致力于双方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技术开发与应用、资源共享、课程共建、学分互认等合作项目.同时定期对合作过程作出评价和修正,为可持续的校际合作提供各种保障,并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 摘要:高校校园审美文化是指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以自由和超越的生命精神、宽容的生命品质、和谐共融的生命关系以及具有审美意味的校园物质环境为特征的高校整体审美化.高校校园审美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对于维护人性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发展审美文化应当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从牢固树立大美育观,培育学校精神,发掘校园主客体审美潜能等方面来实现. 同时指出理想、人格只有与审美文化相结合,才能获得幸福人生。高校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审美文化手段化的途径,展现审美文化的魅力,才能真正实现高校这一生命系统以及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
  • 摘要:本文着重从理念与目标、策略与措施、启示与建议三个方面分析MIT在全球化教育过程中所遵循的"措施依托项目、项目支撑策略、策略服务目标、目标体现理念"思路.其改革为打造全球化的世界一流大学树立了典范,对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尤其是理工类大学的国际化建设颇具启示与参考价值.
  •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深化教学改革、谋求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价值取向上实现由通用性、国际化向专业性、本土化的转变,在服务面向上实现由全方位、多用途向针对性、专门化的转变,在目标定位上实现由强调动手操作的技能型向手脑并用的实务型的转变,在育人内涵上实现由实用主义、技术理性向人本主义、人文关怀的转变,在考核评价上实现由知识传授、学历本位向素质培养、学力本位的转变,从而逐步确立与时代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理念.
  • 摘要:辽宁省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有18所高校由中央划转到地方管理,这些高校在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文着重论述、分析划转本科高校资源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策略.指出辽宁省划转本科高校教育资源是辽宁省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协调和优化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使之在激烈的行业和区域竞争中发展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政府、企业、高校三方的通力合作,努力营造学校发展的良好环境,才能实现划转高校可持续发展。
  • 摘要:由于文化和社会背景不同,国内外对多校区大学的界定和做法不尽相同.本文着重分析了扩展型多校区形成的原因、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以期对我国大学多校区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指出应当坚持降低成本损失的原则,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提升学科发展能力,同时根据校区功能考虑校区间管理人员组合,再造组织流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促进管理组织再造与管理流程优化,使多校区的管理变得更加顺畅。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前提,以方便快捷和管理高效为目的,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