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2005年贵州生态博物馆国际论坛
2005年贵州生态博物馆国际论坛

2005年贵州生态博物馆国际论坛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贵州六枝
  • 出版时间: 2005-06-01

主办单位:中国博物馆学会

会议文集:2005年贵州生态博物馆国际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博物馆收藏自然、社会和文化藏品,并保管、记录、研究和展出它们。对于个体文物来说,这意味着文物和它们的原始环境分离,或者说切断了“关联”。在此称为“失去关联”。当这一现象发生以后,大多数原始文物的意义在解释时发生了问题,至少在观众参观时是这样。这种丢失了意义的文物,不能被正确解释,或者有可能被曲解。这种现象需要弥补措施,生态博物馆不仅仅是关于物的,而也是关于人的。博物馆专家在此方面已经发明了很多方法。最简单和流行的方法是利用声像设备向人们展示原始环境的“原始的人和文物”。更进一步和有效的方法是人工制造模仿自然和社会的场景,配合电影、录像等向观众展示。更有雄心的博物馆将整个遗址和全部原始有形文物都复原到了博物馆中。人工制造的多种感官刺激的场景增强了观众参观的效果。此文将给出一些这样的实例。这种大踏步的“刺激”技术满足了人们的需求现状,博物馆具有了创建与自然和文化遗产相关的戏剧性效果的机会,使观众更容易欣赏和理解。例子将引用由哈左勒斯(译者注:瑞典人,在他40岁时,1873年创建斯堪森民族博物馆)和亨利福特(亨利福特博物馆在美国的底特律,亨利福特是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的户外博物馆,以及建造完整的遗产展示,如完全人工景点,“韩国民族村”,房子中展示着艺术和工艺品,以及与他人们生活有关的自然环境。论文将探讨,人造景点和模仿展览的优点和局限性。
  • 摘要:@@村庄在韩国被称为“maul”。它是韩国传统社会的最基本的单元。一个“maul”平均有20-40户。典型情况是,这些“maul”是农业村庄,某个宗族的居住地,包括拥有土地的上层家庭、他们的雇工家庭和某些独立的自耕农家庭。如果一个“maul”居住着一户或者更多户有名声的学者家庭,那么这个“maul”就可能建有初等和高等教育学堂,一到两个用于娱乐的亭子,以及简朴庄严的祖先祠堂。一个“maul”有一到两口井用于公共饮用,有一棵神树作为村庄仪式之用。村庄的入口是盘根错节的古树,旁边立着石制或木制的保护神雕像。惊鸿一瞥中,这些村庄在布局上似乎显得很随意,但是,这些村庄的总体布局、地理和生态环境的一般特征则显示出在选址和规划中的风水目的。典型的“maul”可以俯视稻田。村民的墓地一般依山傍水。理想状态是树林形成一个半圆形状,环抱着墓地。每个“maul”和另一个“maul”有一定距离。
  • 摘要:@@二十世纪60年代末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在法国出现;生态博物馆这个词来自法语ecomusee,是生态和博物馆的结合。生态学或者经济学的词根“eco”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词“oikas”,意思是“民家”。仔细考虑生态博物馆这个概念,它的展示方式遵循生活历史运动而来。在瑞典史堪森( Skansen)户外博物馆出现之后,这个运动就在“民家博物馆”的理念基础上并由此表现人们在岁月流逝中的生活和在广泛意义上的再生产。日本第一个户外民俗博物馆是日本民家聚落博物馆,建立于1956年。在这一时期,户外博物馆开始出现在各个地方,重新配置和保存在建筑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传统房屋,以便作为紧急状态下保护它们面临破坏危险的措施。直到1980年代,随着Asuke镇民俗博物馆三州足助屋敷的建立,人们的生存环境被修复并从博物馆学的角度上作积极的展示。就日本而言,生态博物馆并不是来源于前面所说的户外博物馆。
  • 摘要:@@现阶段,在很多国家大家认为的观念是:博物馆的中心任务是承担与社会相关的责任,即博物馆开放,收藏,营造新建筑吸引新观众,可持续发展,参与共享或交换不同形式的投资。在面对这些挑战时,博物馆采取了更灵活的形式融人社会,让观众参与博物馆动手和实践活动,使自己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为了展现博物馆的作用,“传统”博物馆已经开始向外延伸活动,以促进发挥他们对社会的责任。很多这样的活动都很成功,并收获好的结果,这表明博物馆响应了社会需求和期望。然而,从另一方面说,向外延伸也有一些问题,它和真实社会有一定感知沟壑——或感知距离——在博物馆和社会之间还需要架设某种桥梁,才能保持博物馆和社会的联系。怎样才能跨越这一沟壑,缩短博物馆和公众的距离呢?
  • 摘要:@@1964 - 1974年,我担任国际博物馆协会秘书长,我是新博物馆运动的见证人和参与者。在这一时期内,还没有人谈新博物馆学,生态博物馆也仅仅是法国现象。虽然进行的很缓慢,但也是博物馆世界的一起引人注目的“革命”。
  • 摘要:@@生态博物馆自20世纪70年代发源于法国,至今已历经30来年,并在不少国家都可发现它的顽强实践。但不可否认的是生态博物馆的发展并不是如创建者和支持者们期待的那样,拥有一个令人振奋的局面的出现,反而是在争议和艰难的实践中起伏。生态博物馆引发出的争论和它在实践当中遭遇到的种种问题,确实有必要通过多种形式予以研讨,基本态度也应该从建设性的评论为出发点,即任何为否定而否定,为支持而支持的做法都无助于生态博物馆的发展,我们应该正视生态博物馆出现并已存在的现实,探寻这一源自于一种理想如何与现实对接的可能。
  • 摘要:@@敖伦苏木生态博物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达茂旗百灵庙北,距旗政府所在地35公里处。是历史上元代德宁路所在地,建筑规模仅次于元上都,也是成吉思汗“世婚世友”之地(曾先后把八位公主下嫁此地),是当时基督教在东方的“都城”。2000年-2005年我国著名博物馆学家苏东海先生曾三次亲临此地,后经自治区文化厅、包头市文化局、旗人民政府及包头市原博物馆馆长文物专家刘幻真先生、达茂旗原旗长现旗人大主任孟克德力格尔先生多方努力下,于2000年正式命名启动,2005年在国际网站公布于众。几年来,敖伦苏木生态博物馆在各级政府领导下,改善牧区的生态环境,改善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深深地扎根在牧民之中,和他们一起走改革开放的道路。生态博物馆根据草原生态园区的实际情况,在恢复自然生态方面,在保护草原文化方面,和保护历史遗址方面,贯彻生态博物馆理念,做了一些工作,生态博物馆和牧民融合在一起了。
  • 摘要:@@人类历史发生于他们的居住区域。每一族群在其活动范围内构成和确定了自己的独特性。在区域内直接形成的思想和其组织形式,是我们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础,也是我们认可的地域起源,——基于地理区域的人类基本特性和联系——即使游牧民族,也沿着它的起源或者线路,人类生命活动经历了不断迁移。在区域范围内,我们首先将自己确定为“文化”,由生物和文化链组成的代表性构造物确定了我们的存在;经过血族繁衍和邻居关系,构成了我们的文化形式。文化研究已经系统地证明了由这些链所产生的巨大政治力量。
  • 摘要:@@2004年英国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委员会(MLA)作出决定,此委员会负责制定英国全国性博物馆“认证标准”。基本条件包括博物馆运作和管理,为参观者提供的服务,文物藏品保护和文物藏品档案。只有被“认证”后,博物馆才具备资格申请经费和向社会筹措资金。其最重要目的是鼓励博物馆制定更好的计划和发展规划,最终使观众受益。这一“认证标准”将列举“基本工作”,即最低标准,也就是博物馆的必须具备的要素。另外,由于当今博物馆发展的越来越专业化,他们已经适应了现行管理方式,习惯了现行的博物馆工作状况评估指标。在英国,由地方政府管理的博物馆,要定期进行效绩评估,评价体系被称作“综合工作状况评估”或“最好值”。
  • 摘要:@@在近些年,意大利社会经济研究所已经和博物馆专家以及地方政府合作了多个生态博物馆项目。这给予了我们机会去比较多个不同地区、不同的生态博物馆在建立和生存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怎样面对它们。
  • 摘要:@@我们知道,发展可分为世界、国家和地区层面的发展,只有建立和保持在可持续的基础上,才能成功并持续到最后。“可持续性”的意思,我这样理解,不仅仅是要合理地管理好和利用好地球上人类的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而且要使每个人和集体都承诺,以认识和保护人类自然和文化总体遗产的价值作为前提,才能进行任何其它发展项目。没有这一承诺,任何所谓发展计划和项目都将是没有根基和目光短浅的。
  • 摘要:@@从1962 - 1974年,我在国际博物馆协会服务了12年。1960年的博物馆俱乐部,大多数是欧洲和北美的历史博物馆。在其它国家,博物馆根据“老的博物馆”的模式来建立,老的模式占了统治和主导地位。博物馆学已经不是学院派理论,而是博物馆专家根据各自在博物馆中的实践,对博物馆学做出的专业贡献。
  • 摘要:@@中国生态博物馆论坛,像很多其他学术讨论会,不仅仅由于与会代表提供了高质量论文和交流了观点,而且在于生态博物馆论坛以前——甚至以后将发生的事情。因此,如果论坛成功召开,结果良好,也取决于以后要发生的事情,通过很多参加了贵州生态博物馆论坛,并随后考察了当地生态博物馆的专家,所提出的建议和评价能够帮助组织者。
  • 摘要:@@自从1995年,在杰斯特龙先生和苏东海先生领导的中国博物馆学者团队的紧密合作下,在贵州省建立了第一批中国生态博物馆,其意义是表现几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今天,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云南省,更多的生态博物馆正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正因为具备了充分和有价值的条件,中国召集了世界和本地区其它国家生态博物馆专家,以讨论和实地考察形式进行了一周的生态博物馆国际论坛,从韩国、日本、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印度、英国、南非、巴西、意大利、法国、瑞典,以及由大使带队的挪威代表团,和中国方面(包括台湾)的多名代表参加了论坛。
  • 摘要:@@这是国际生态博物馆界的一次理论盛会,也是一次友谊的盛会。我们不仅在理论上、在实践上交流与探索了生态博物馆的广泛的课题,而且在情感上交流了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喜悦与忧愁,进一步凝聚了我们之间为共同目标而努力的友谊。我们的探索还将继续下去,我们的友谊也会继续下去。本次论坛从理论上看,最大的收获就在于我们听到了理论观点上的多种不同声音,看到了实践方法上的种种探索。观点的多样化与方法的多样化,丰富了我们的认识,深化了我们的认识。在以下三方面也许我们已经取得一些共识。
  • 摘要:@@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一开始就具有很强的“中国化”色彩,这是由中国的国情——中国民族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广泛根植在欠发展的广阔农村的实际所决定的。贵州生态博物馆群建设的实践既尊重了中国曾经历漫长农业社会的事实,又正视了中国任何一个地方谁都无法阻止被多种经济活动影响的趋势,也正是这样的客观态度使贵州的生态博物馆建设一直以理性坚持长达八年的探索,在一个个困难与社会矛盾中不懈努力,寻求应对。贵州的经验是我们要学习的。
  • 摘要:@@2005年6月初在贵州举行的生态博物馆国际论坛上,代表们比较深入地讨论了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方法与实践等问题,并参观了贵州梭嘎菁苗、堂安侗族、镇山布依族等几个试点性的生态博物馆。在我的印象中,代表们比较多地谈论了政府、专家、当地社会在生态博物馆建设与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政府主导一专家指导一社区参与一直是一个会上会下比较流行的提法,并可能是一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当前生态博物馆建设与运作中都比较具有普遍性的实践模式。
  • 摘要:@@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部的马格冷地区的婆罗浮屠塔,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塔庙,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该塔建予公元八至九世纪。从地理上看,塔的周围被几个山岭所围绕。北部是Andong-Telomoyo山,东部是Merapi-Merbabu山,南部是Menoreh丘陵,西部是Sumbing-Sindoro。河流则从这些山脉流向婆罗浮屠地区。
  • 摘要:印度有丰富的人类文化多样性和自然多样性遗产,为了确保可持续性和发展,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印度开始了生态博物馆理论研究。其核心内容是关于文化和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问题,探讨社区、遗产和发展的关系。一些博物馆学家选择了一些适宜建立生态博物馆的社区进行了研究。1999年1月,在毕德卡(Bedekar)教授的领导下,在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建成了考莱社区博物馆(Korlai Community Museum)。此生态博物馆得到国内外公认,也是至今印度仅有的一个生态博物馆。今天,有一些生态博物馆项目正在策划和创建之中,特别是在印度西部地区,具有文化多样性的生态博物馆潜力,博物馆专家正在积极探索和制订生态博物馆发展策略。例如在拉贾斯坦邦(Rajasthan)阿尔瓦市(Alwar)的莫述米.查特伊(MoushumiChatterjee)生态博物馆和古吉拉特邦(Gujrat)的生态博物馆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 摘要:@@21世纪博物馆的新趋势是变为参与性和工作活动型博物馆。现在韩国很多博物馆都在向观光者参与和工作活动的方向发展。清州城内的很多博物馆都建立于属于清州居民的遗产和文物。清州城的长远目标是将整个城区变为生态博物馆,以延续和保持清州文化。同时,使清州变为旅游者愿意再次光顾的公共博物馆和公共设施。清州将尽力和现代博物馆趋势同步,为参观游览者创造参与和工作活动的博物馆项目。在一个区域内,有各种与人类和环境有关的文化、历史,自然和工业的遗产。为了使之能够传播文化方面的相互理解、研究、挖掘这些地区的遗产和推动相关活动,在生态博物馆中,周边区域不仅仅是遗产保护区域,也是这一主题博物馆的相互协作的功能区域。
  • 摘要:全民性保护地区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选择,此研究项目所保护的遗产是位于韩国清州城中心的“Chuldanggan”。此地需要高速发展,已经导致了高地价。此次是韩国首次发起的,当前正在进行的全民保护文化遗产运动。
  • 摘要:@@生态博物馆被定义为:“通过科学、教育以及文化方式,管理、研究和开柘利用全部的社区遗产,包括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因此,生态博物馆是一种公共参与计划和发展的手段。归根到底,生态博物馆应用所有可利用方式方法,允许居民以自由和负责任的方式理解、批评和驾驭本社区所面临的问题。本质上,生态博物馆应用人工语言,日常真实生活,具体有形的环境获得渴望的变化。”。
  • 摘要:@@生态博物馆通过时间和空间交流,在交流方法上,专业博物馆学者面对特定挑战。所有生态博物馆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交流方法和技术问题。
  • 摘要:@@瑞典有九百万人口生活于四十五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内。这表明贵州省居民密度比瑞典的10倍还多。在19世纪未,瑞典迅速从农业经济演变成了工业经济。建筑了公路和铁路,城市成长了起来,全部社会都迅速变化。大量农民离开乡村进入城市工作。另外,大约一百二十万居民(20%的瑞典人口),从瑞典移民到美国去寻找新生活。
  • 摘要:@@生态博物馆一词诞生于法国,由乔治·亨利·里维埃(Georges Henri Riviere)和雨果·戴瓦兰( Hugues de Varine)1971年创造了人处于环境中的生态博物馆学的概念,其实早在1968年,他们已经在法国的乌尚岛和布列塔尼半岛等地已经开始试验这一观念。人们高兴地看到,经过了30多年,生态博物馆理论已经有了新的发展,无论在法国,还是世界上。
  • 摘要:@@首先让我感谢“2005年中国生态博物馆国际论坛”的组织者,能够使我们有机会了解所感兴趣的中国文化和环境。中国有13亿人口,正在变为世界的地理政治中心。中国为西方世界提供了机会和挑战。我相信这对于我们国家很重要,对于共同感兴趣的事情,通过公共机构和其他积极部门的共同参与,建立相互理解和合作。
  •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村寨由于交通等因素滞后发展,缺少与外界的信息联系,形成封闭发展现象,与周边地区比较,显现出聚落形态、生活方式及文化信仰等方面的时代差异性,我们把这样一批乡村聚落景观统称为自然村寨景观。面对工业文明的冲击,各种各样的保护理论应运而生,其中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全新的遗产保护理念,十年前开始被我国的自然村寨遗产保护者引入和利用,建成了贵州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广西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等。和其他类型的生态博物馆一样,其保护和利用也存在一个调试的过程。笔者试图从村寨景观的价值源泉作为着眼点来分析保护和利用的课题。
  • 摘要:@@从其出现之日起,生态博物馆就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解释的现象和聚讼的焦点。尽管迄今为止世界各地的生态博物馆有300余所,中国仅区区几所,但它们对博物馆事业和博物馆学发展的影响却是深刻的。多年来,学者们对生态博物馆的性质、信念、价值观、目的、特点、工作方法、组织建置和管理体制等课题进行了多方面的阐释和讨论。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或许是为了突出生态博物馆的特点,在生态博物馆发展初期,学者在阐述生态博物馆的特点时,常常采取对比和分离的做法,将其与“传统博物馆”进行比较,视其为传统博物馆的对立;更有学者认为生态博物馆是叛逆者、造反者。这种做法给人们造成一种印象,即生态博物馆是博物馆的“另类”,是“试验田”,是特定社会条件下出现的“怪胎”。还有一些人甚至等着看生态博物馆的笑话,预言了生态博物馆的消亡。在一般博物馆学中,也只在博物馆发展史中捎上一笔,将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因个别人的冲动而出现的“实验”。
  • 摘要:@@贵州生态博物馆的诞生如果从1995年中挪文博专家到贵州考察算起的话,那么,到了2005年已经整整十年了。回顾十年来走过的历程,对于总结过去,开拓未来,是大有裨益的。
  • 摘要:@@国际会议代表来自全球——人们能够坐在一起交流,这在几十年前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会议安排的内容很多,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但是如果会议没有充分表现主题,我们也可以借此机会和其他国家相同兴趣的人见面,建立联系并发展成为具体和有成果的项目。
  • 摘要:@@20世纪开始时,1905年中国引进西方博物馆文化,诞生了中国第一座博物馆。20世纪80年代,中国又从西方引进生态博物馆思想,1995年诞生了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博物馆是一种进步的文化形态,它总是为社会的进步所需要。20世纪80年代正是中国博物馆发展的新高潮时期,为什么这时中国会关注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呢?一方面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中,经济发展很快,但是先进国家工业化带来的生态失衡和环境破坏也在中国重演着,并且越演越烈。因此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日益为中国社会所关注,中国博物馆界也开始关注了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另一方面,中国博物馆已经发展到一千多座,博物馆也需要改革自己,寻找一种扩大保护文化遗产以服务社会的新形式。生态博物馆就是一种补偿传统博物馆缺陷的新形式。为此,从1986年开始,中国博物馆学会的学术季刊《中国博物馆》杂志,陆续发表了中国学者论述生态科学、环境科学与博物馆的论文。与此同时,这个杂志比较集中地介绍了一批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有关的论文和资料。其中有里维埃和戴瓦兰的重要论文的中译文,以及刊登在国际《博物馆》杂志上的其他有关生态博物馆的论文、宣言和会议消息。在中国的刊物上还可以读到法国、加拿大、美国等生态博物馆材料。可以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博物馆界对生态博物馆逐渐有了一些认识。1995年中国开始创建第一座生态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学会的常务理事苏东海研究员、安来顺副研究员、贵州省文物处长胡朝相先生与挪威生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龙先生组成的课题组承担这一课题。当《在贵州梭嘎乡建立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后,立即得到渴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政府的支持,也立即得到对环境及遗产保护十分关注的挪威政府对这一项目的支持,并纳入了《1995至1996年中挪文化交流项目》中。1997年10月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访华时与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了中挪文化交流项目签字仪式,使这一项目获得了强有力的政府支持,顺利地在贵州建立一批生态博物馆。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建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的深山上。这里居住着一支远离外界,仍然生活在自然经济和古老文化中的苗族群体。像这样经济十分落后,与主流社会隔离的民族村寨,在中国还有很多。由于封闭,他们还传承着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保存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目前,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的7座生态博物馆正在保护着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蒙古族、汉族的各不相同的多种活文化。这些古老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是因为它们仍生活在产生这些文化的古老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一旦融入主流社会,古老文化就逐步丧失了固有的社会环境而濒临消失。因此在中国,在这些正在摆脱贫困的民族村寨中建立生态博物馆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唤起和帮助村民保护与保存传统文化的精华。
  • 摘要:@@生态博物馆的思想在中国博物馆界的传播开始于1986年,那时在我主编的《中国博物馆》学术季刊上,开始引进国际生态博物馆的思想和实践经验,包括创始人里维埃和戴瓦兰的重要论文,并发表了中国博物馆理论界对生态博物馆的讨论文章。1995年开始我们和挪威同行合作,引进了生态博物馆的挪威模式并使之中国化。10年间我们在贵州建立了一批生态博物馆,接着又在中国西部和北部建立了一批生态博物馆。
  • 摘要:@@新博物馆学的创始人之一,前美国华盛顿特区的阿那克斯亚邻里博物馆馆长约翰,科纳德将博物馆角色描述如下:“如果博物馆能够满足人们今天和明天的需求,必须将博物馆建设于人类生存的每一个地方。这就是对人类创造性资源的挑战性答复。而现在,他们面对着三种批评:没有对大多数人们的要求做出反应。没有应用过去铭刻的知识关联反映今天,或者没有用它们解决今天的问题。没有克服他们的浮躁,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漠视。(约翰,科纳德“满足今天观众的需求”博物馆新闻,1972年)”
  • 摘要:@@术语“生态博物馆”已经被应用于保护和诠释某特定范围的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项目的广泛范围。生态博物馆理论家已经指出生态博物馆的几个特点,包括原地保护、分区诠释和扎根于社区居民。然而,现在有一种泛用此术语的趋势——有的完全是一种行销方式——由于缺乏生态博物馆评价体系。
  • 摘要:@@本文首先摘要回顾台湾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历史,希望让各位了解台湾博物馆事业的一斑。其次,则将以台北市北投生活环境博物园区和台北县黄金博物园区为案例,呈现台湾生态博物馆的发展背景和现况。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