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和思想

中和思想

中和思想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6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中国哲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8490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管子学刊、求索、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第十九次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等;中和思想的相关文献由221位作者贡献,包括宋欣阳、杨建宇、SONG Xin-yang等。

中和思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1 占比:1.63%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8490 占比:98.13%

总计:8652篇

中和思想—发文趋势图

中和思想

-研究学者

  • 宋欣阳
  • 杨建宇
  • SONG Xin-yang
  • 严世芸
  • 任红艳
  • 何凤箫
  • 余瑞
  • 关徐涛
  • 刘明
  • 左国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雅茹
    • 摘要: 中国传统山水画长期以来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浸润,儒家“中和”思想高度统一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审美理想中。以儒家的“中和”思想为起点,对部分作品从章法布局、笔墨、意境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和”思想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体现,进而探讨“中和”思想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思想观念、审美态度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 常松木
    • 摘要: 天地之中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宇宙观和哲学观,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允执厥中、中庸之道、中和思想等。天地之中理念对中国的政治、哲学、天文、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庞国明; 高言歌; 张侗; 娄静
    • 摘要: 基于孙光荣国医大师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取得主要成果的学习与思悟,结合跟师临证实践,将孙师主要学术思总结为五个方面。第一,基于道法自然、平衡阴阳的整体思维,凝练出“调气血、平升降、衡出入、致中和”的学术观点,将达平衡与调升降作为首要治疗法则;第二,基于疑难杂病症繁多变的特点和“治病求本,本于阴阳”的宗旨,凝练出“一元释病,治抓三主”的学术观点,将“六步程式明中医”作为诊治疑难杂病的基本思路;第三,基于君臣佐使与须使畏杀的用药理论,凝练出具有“攻补防引纠调”功效的药串组合,将“三联药组”作为诊治疑难杂病组方的“单元药物”进行运用;第四,基于辨证论治与“五脏安和,百病不生”的理念,凝练出“中和辨证、中和组方”的“中和思想”,将“治达中和”作为诊治目标;第五,基于整体观念与“天人合一”的认识,凝练出“形神合一、脉证合一、方药合一”的“合一思想”,将其贯穿于临床诊疗的全过程。充分彰显了孙师辨治疑难病的主要学术经验,对读者辨治疑难病给出了实践建议,以供同道参考。
    • 沈孝波
    • 摘要: 阚士宇老师认为,治疗肿瘤要秉承“中和”思想,祛邪解毒与扶正培本相兼顾。中西医各有所长,中医长于扶正,西医长于消瘤,需要优势互补。“久病多虚”,肿瘤患者正气亏损、阴阳失调,早期以攻邪为主、扶正为辅;中期攻补兼施;晚期扶正为主、祛邪解毒为辅。阚老师提出“保胃、通阳、攻毒”三种方法以治疗肿瘤,保胃常用建中汤和理中汤合方,补气常用党参、太子参、沙参、黄芪、茯苓、山药等,药量10~30 g;养血常用当归、鸡血藤、三七粉、大枣等,药量6~10 g,合用三七、鸡血藤,补中兼通。其认为,“扶阳不如通阳”,将附子与化痰药半夏、胆南星、土贝母等,化瘀药桃仁、乳香、没药等,补虚药黄芪、党参等配伍,“以通为补、以补继通”。阚老师不主张贸然攻毒,而以清消见长,即便使用峻猛有毒药物,亦务使毒有出路。肿瘤为难治之病,治疗肿瘤用药要轻灵,根据病情选择经方或时方,必要时可添加专药,不可囿于一方一法。
    • 李沛; 潘富伟
    • 摘要: 娄多峰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提出虚、邪、瘀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基于娄多峰教授的“虚邪瘀”理论,以中医学“中和”思想为指导,探析类风湿关节炎临床防治的新策略。“中和”思想在“虚邪瘀”理论中的体现可归纳为调气血、协脏腑,重视正虚候;因人而宜、顺应自然,防治邪实候;调筋骨、通经络,标本兼顾干预痰瘀候。
    • 周民锋; 李金骁; 胡曼; 张海明; 罗丹; 于兆民; 梁凤霞; 陈瑞
    • 摘要: “中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小建中汤作为“建中法”代表方剂,辛甘化阳与酸甘化阴同用,重建中气、调和气血阴阳、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核心思想是调节阴阳平衡以达“中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从《伤寒杂病论》中用于虚寒腹痛、虚人外感、虚劳、黄疸、妇人腹痛开始,后经临床验证和拓展,小建中汤中的“和中”达“中和”思想也可运用于治疗上下内外不调和的艾滋病、失眠、急性胃炎腹痛、顽固性便秘、糖尿病、抑郁症等杂病。
    • 刘鑫
    • 摘要: 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各种书法类别纷纷涌现出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其中王羲之的书法影响较为广泛和深远。王羲之擅长行书、楷书、草书的灵活运用,个人、家庭、社会政治环境因素以及复杂时代背景的多重影响,造就了王羲之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分析王羲之书法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艺术渊源,可充分了解这一书法的艺术性和美学性元素。现从美学思想和艺术境界两个角度分析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点,从书法的情与意、中和思想、形与势,从笔法细腻、自然本真、意象自由、人格独立等角度充分了解王羲之书法所体现出的美学思想与艺术境界,进而从美学艺术角度深入剖析王羲之书法的艺术底蕴。
    • 陈苗苗; 虞新胜
    • 摘要: 儒家中和思想是指导古人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普遍法则,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当今中国顺应历史潮流提出的全球治理方案,二者之间在价值观念上密切相关.这种关联具体表现为:儒家中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贯穿着"和为贵"的天下观,蕴涵着"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共同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还实现了对儒家中和思想的创新性超越,将二者联系起来探讨,彰显了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对推进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朱忠良
    • 摘要: 现代领导活动同时具有价值目标和技术目标,前者把人看成是目的,后者追求某种技术层面上的进步。然而,中和思想通过道德性、创新性和权变性促成两种目标对立的和解,使两者同时得以实现。现代领导活动的价值目标为领导艺术设定了道德性,中和思想中的包容、平等和自由观念使这种道德性得以实现;现代领导活动追求技术创新,中和思想的"适中""有无之中道"观念则能促进技术可持续创新;中和思想通过权变性为道德与技术扬弃对立、实现和解提供了契机,其"中庸"观念主张不把事情做到极端,为事情的回旋预留了空间,其"有无之中道"观念通过"守柔""守中"使道德性和创新性同时得以实现,其"无为而无不为"观念要求以"无为"来掌握"上无为"与"下有为"的道德平衡、以"无不为"来达到技术进步。
    • 左志芹; 姚静; 卢子杰
    • 摘要: 围绕全面探索并建立具有浓郁中医药特色的大型中医院行风职业道德管理新模式,依据孙光荣国医大师的中和学术思想,围绕大健康时代,医学模式进一步转变,人们的健康观念逐步变化,正由关注疾病转向关注健康全过程,健康需求呈现个性化、多元化的特征为指导思想,结合大型中医院行风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提出在强化中医临床思维及经典传承的同时,学习贯彻孙光荣国医大师"以和为贵"的"中和"学术思想更是新时代中医院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和行为准则.医患之间以和为贵、和为圣度,相互尊重才能赢得信任和理解,通过加强社会行风监督队伍建设,强化中医整体化思维与行风职业道德建设的辩证关系,构建多元化行风监督模块,多渠道宣传中和思想,通过规范考核方式、优化考核内容、多元化培养等方式加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行风职业道德建设过程管理,医患携手共建中医院行风职业道德建设新高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