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思想流派

思想流派

思想流派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15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教育、政治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259篇;相关期刊136种,包括南风窗、中华文史论丛、历史学习(高考)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中医药文化论坛、2010国际儒学论坛等;思想流派的相关文献由174位作者贡献,包括唐小菁、崔明德、徐耀强等。

思想流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4 占比:4.5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3259 占比:95.43%

总计:3415篇

思想流派—发文趋势图

思想流派

-研究学者

  • 唐小菁
  • 崔明德
  • 徐耀强
  • 李喜所
  • 汝信
  • 秋风
  • 符永寿
  • 薛传会
  • 陶丽
  • 黄朴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余胜泉
    • 摘要: 人工智能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符号主义、连接主义、行为主义为主要代表的思想流派。近年来,随着以深度神经网络为代表的深度学习算法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术界和产业界都得到了飞速发展,正在不断变革我们的社会生产与生活。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国家政策的出台,明确提出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展“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研究,推动形成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模式。随着研究的开展与深入,“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在教育知识图谱、智能评测、智能育人助理等方面已经取得许多重要的进展和成果。这些进展与成果从教育实践的不同层面,为不同的教育参与者提供了智能化服务,也提升了教学效率。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当前“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制约着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概括来讲,需要特别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 丁为祥; 孙德仁
    • 摘要: 任何文化都不能没有超越追求。但说到超越,又不能不承认这是一个极容易导致分歧的问题。对同一事件之不同诠释,就体现着不同的超越指向。中国文化确实存在着不同的超越指向,而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及其分歧,也首先体现在其不同的超越指向上。同时,中国文化又是一种特别注重融合的文化,各种不同文化之异彩纷呈也就表现出中国文化之相互吸取与相互融合的特色。
    • 王薇; 张宛
    • 摘要: 20世纪下半叶,比较教育学思想流派呈现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相对主义思想流派影响深远。埃德蒙·金与布莱恩·霍姆斯作为比较教育相对主义思想流派同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各自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比较教育研究框架。两人在思想主张上确有共同之处,他们都否认普遍教育规律的存在,关注文化独特性;主张价值判断,重视文化背景研究;一致坚持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原则。同时,两人在比较教育相对主义研究目的上、对于实证主义思想流派的学术态度上以及比较教育相对主义研究的工具上,均存在着差异与分歧。对两人比较教育相对主义思想进行比较分析,不仅可以在微观上探明两人的比较教育思想主张,更可以在中观上认知比较教育相对主义思想流派,进而在宏观上把握比较教育思想演变的发展脉络及未来走向。
    • 陈来
    • 摘要: 虽然近代以来我们对孔子和儒学有各种各样的评价,但是就历史事实来讲,恐怕没有人能够否认这一点:孔子思想和后来沿着孔子思想不断发展的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干和主体。在2500多年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里面,孔子思想和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不仅是主干主体,而且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我们可以说孔子和儒学奠定了中华文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来先生明的核心价值,对整个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相对于中国文化史上的其他思想流派,儒家对整个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影响是最深刻的。
    • 蔡祥元
    • 摘要: 现象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尤其在人文精神方面有独特贡献。近二三十年来,现象学在中国大陆的译介与研究不断深入,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话也在全方位展开,涉及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哲学、科学哲学乃至文艺理论等领域。可以说,现象学与中国哲学的互动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学界的一个“现象”。本文在相关讨论的基础上,对现象学与中国哲学的思想关系再做一些新的考量。在思想方法上,笔者将对现象学的“事情本身”进行提炼,表明它具有原初给予性、居间构成性以及直观明见性三个基本特征,然后将它与中国哲学的工夫论做对比。接下来,结合中西哲学对话的历史背景来突显现象学与中国哲学的亲缘关系,并借助学界有关中国哲学的现象学研究表明中国哲学的“事情本身”有某种哲理上的特质性。以此表明,我们有理由期待和展望,未来可能出现一种有别于德、法现象学,可以名之为“中国现象学”的思想流派
    • 孙培华
    • 摘要: 儒家精神是从先秦儒学发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基础,强调君子的品德修养,提倡仁政与教化的思想流派。儒家精神不仅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塑造了主流知识分子与精英群体的人格思想,成为两千年来封建社会进行统治的主要思想依据,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政治格局,而且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红色文化相互融合,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基础。在先秦儒学的发展过程中,孔子、孟子、荀子分别作为儒学的奠基人、继承者以及实践者,对儒家精神的内在阐发与持续演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将深入分析孔子、孟子、荀子对儒家精神的阐释与发扬,探讨儒家精神的演变历程,以供参考。
    • 刘志刚; 胡阿祥
    • 摘要: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法家”有三种主要的思想流派,分别在主张“法治”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其一重“法”,强调建立法制以约束臣民;其二重“术”,强调运用谋略驾驭臣下;其三重“势”,强调确立权威以震慑群臣。三者之中,“法”与“势”都具有外显属性,而“术”则具有一定的隐蔽属性,特别是某些暗藏于心、不动声色的权谋之术,更是难形之于外。
    • 孙艳
    • 摘要: 一、何为善:律已与利他“慈善”一词在我国出现较早,约3世纪上半叶的佛经中就已使用“慈善”一词。然而,作为一项扶贫济困的事业,“慈善”一词被大规模使用是近代以后的事情。近代以前,人们常用善、义等词形容慈善活动,且受不同思想流派影响,人们对善的内涵理解不尽相同。
    • 智薇
    • 摘要: 孝道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先秦时期众多思想流派都阐释孝道思想,学者更多关注儒家孝道思想,文章通过对先秦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法家学派著作来展示法家对孝道思想的阐释,更加丰满地理解先秦孝道思想,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养分,寻求其当代价值。
    • 杨艳梅
    • 摘要: 墨子共有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既是一个天下大乱、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充满危机与苦难的时代;又是一个学派风起云涌、论说精彩纷呈、学术大师辈出的时代。正是这一时代,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异说蜂起,从而使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神往的"学无拘禁,思想自由"的"黄金时代"。在诸子百家中,墨子开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流派——墨家,成为一朵耀眼的奇葩。墨家散发出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无穷魅力和耀眼光彩,令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