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相对主义

相对主义

相对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904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3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9550篇;相关期刊530种,包括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人文杂志、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四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全国高校商务管理研究会第27次年会、2012年“百年文学理论学术路径的反思”学术研讨会等;相对主义的相关文献由940位作者贡献,包括蔡仲、王霞、郑少翀等。

相对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93 占比:8.54%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9550 占比:91.35%

总计:10454篇

相对主义—发文趋势图

相对主义

-研究学者

  • 蔡仲
  • 王霞
  • 郑少翀
  • 刘伟
  • 刘兵
  • 刘鹏
  • 叶浩生
  • 姚大志
  • 安继民
  • 安维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璇
    • 摘要: “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自古以来,以追求真理为天职的学术研究似乎天生地排斥“相对”,并对“多元”保持某种警惕。毕竟“相对正确”与“多元价值”常常会使真理没于意见的洪流而难于发现。即便是相对主义与多元主义学说本身,也需要申明强势的立论与辩护立场以增强学说辨识度、捍卫核心理念。
    • 邱晓成
    • 摘要: 思想政治必修4在论述马克思主义运动观时指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那么,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二者内涵是否完全等同?教材对此并未再作解释。事实上,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之间有着原则的界限,二者绝对不能等同。
    • 赵旺来
    • 摘要: 道德相对主义认为,不同教育主体之间很难达成某种道德共识,也不存在一种普遍、终极的共识作为师生教育行动基础。道德多元主义力图解决相对主义面临的困境,期望在不同主体之间达成某种共识。然而,道德多元主义呈现出两个明显的问题,其一,不同教育主体之间达成了某种多元共识,但是人们以理解、包容的态度消解了道德的普遍化与确定性追求,从而使道德教育极易走向虚无主义;其二,教育主体之间达成了某种一元共识,但是这种共识仅在共同体内部发挥作用,从而又返回道德的相对主义。道德教育中“有限共识”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它旨在让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教育主体来充分地表现自己的在场,对于学习者来讲,道德教育不是已完成、封闭和控制的,它应该体现一种未完成、敞开、变革、诗性的“弱式”特征,只有道德教育的“弱”,才能体现学生主体精神的丰富性及其生命的在场。
    • 杨润东; 刘鹏
    • 摘要: 教育戏剧的"他者"眼光意指以"他者"视角看世界,具有虚拟和简化世界的特性。其教育发生的逻辑是以"他者"身份"入戏"、通过"神入"他者世界获取他者眼光、进而通过反观达成认识世界、他者和自我的教育目的。教育戏剧的"他者"眼光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转客位学习为主客互动、从文本学习增情境体悟、变孤独探索为共生共长、由客观评价到"他眼"反思,但也面临情感泛滥、角色混乱和相对主义的重大挑战。教育戏剧应将"教育性"作为首要特性,引入戏剧生成的"第三个我"来超越我在"他"和"我"之间的游离困境,并帮助学生在把控是非曲直的基础上,将戏中之理与生活之道融合起来,通过"他者"眼光实现个体的成长和丰满。
    • 陈赟
    • 摘要: 位于《齐物论》之核心的“是非”问题,本质上是作为复数的“物论”兴起所导致的价值之争。“是非”在前物论状态即已存在,它与视角性的观看方式所关联着的人之“成形”与“成心”相关,但公私生活都无以摆脱这种局限性。但当“是非”使人们在地方性生活形式中自用自得时,相对性本身并不构成问题。然而,物论引入名相秩序却使得“是非”问题更加复杂化了,另一方面这又是人类文明演化的必然趋势。庄子肯定是非的多元性与相对性,但其哲学却不能归结为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后两者突显的是主体价值构建的合理性,却不要求主体的自我转化,庄子却要求主体的“视域上行”,上行之终点则是“以道观之”的“天的机制”。这种“天的机制”并不是一种绝对价值或架构性价值,而是一种让多元的是非价值在其有效边界内运行、并行不悖而又互不相伤的可能视域。
    • 王薇; 张宛
    • 摘要: 20世纪下半叶,比较教育学思想流派呈现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相对主义思想流派影响深远。埃德蒙·金与布莱恩·霍姆斯作为比较教育相对主义思想流派同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各自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比较教育研究框架。两人在思想主张上确有共同之处,他们都否认普遍教育规律的存在,关注文化独特性;主张价值判断,重视文化背景研究;一致坚持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原则。同时,两人在比较教育相对主义研究目的上、对于实证主义思想流派的学术态度上以及比较教育相对主义研究的工具上,均存在着差异与分歧。对两人比较教育相对主义思想进行比较分析,不仅可以在微观上探明两人的比较教育思想主张,更可以在中观上认知比较教育相对主义思想流派,进而在宏观上把握比较教育思想演变的发展脉络及未来走向。
    • 贾向桐
    • 摘要: 随着科学实践哲学的深入发展,新实验主义的局域化路径逐步成为科学实验认知合理性辩护的重要语境。在以新实验主义为代表的实践哲学看来,科学知识总是科学家立足于特定实验境况之中的局域性产物,这意味着通过科学实验获得的知识存在某种视角化的维度,实验作为一种揭示自然实在属性的介入性过程,其本身也就具备了某种“主观”的性质。这一思路构成当前科学实践视角主义阐释的基础,也成为破解实验哲学认识论合理性难题的关键。但与此同时,理论界还需要意识到科学实验视角主义背后相应仪器或工具性活动的具身性与语境化问题,因为视角主义辩护的依据最终诉诸经验感知的有限性,进而也展现了科学实验活动本身的开放性和实在性特质,这恰恰可以成为实验辩护的核心要素,从而将科学知识的视角化与科学实践合理性真正联系起来。
    • 吴鹏
    • 摘要: 启蒙史学用人的立场取代神的立场,为历史研究确立了崭新的出发点,但是它把人的理性推崇至“绝对”的地位,结果导致绝对主义对历史性原则的消解。尽管德国历史主义在反思启蒙的基础上用个体性对抗普遍理性,但最终只是为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马克思恩格斯拒斥启蒙历史哲学对人的抽象理解,主张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来研究历史。对于历史而言,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具有绝对意义上的基础性地位,但这种基础性只能在具体的相对的历史进程中得以彰显。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在普遍原理与历史条件之间保持了必要的张力和平衡,克服了“绝对”与“相对”的两极对立,实现了对启蒙理性主义和德国历史主义的双重超越。
    • 牛子宏
    • 摘要: 18世纪兴起的历史主义打破了西方僵硬的自然法传统,为人们理解政治价值提供了一种历史的、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施特劳斯则认为,历史主义对人类价值的历史化理解,必然导致人们失去区分善恶的普遍标准,造成历史主义的危机.事实上,历史性的标准绝非就是主观性的标准,历史主义也不能等同于相对主义.施特劳斯之所以断言历史主义将导致政治哲学和人类文明的危机,一方面在于他始终未能跳出传统普遍主义的窠臼,仍然以一元论的视角看待政治价值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历史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结合,确实存在滑向相对主义的危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既是唯物主义的,也是辩证的,为克服传统历史主义的危机提供了丰富的智识资源.
    • 张力锋
    • 摘要: 自然主义与其他先验论或神秘主义方法论的长期对峙为相对主义的登场创造了可能性,但诉诸效用的相对主义真理辩护并不成功,将真理相对于可能世界、命题内容相对于语境更有前景.绝对主义者切割真理与价值评判联系的实陈趋善论证,实际上暗中运用了真理概念.威廉森反驳可错论衍推不可知论的算术论证不成立,我们可以通过区分认知模态词项“可能错”与“实际错”加以简要证明.威廉森批评道德相对主义,是建立于消解语义外在论,但价值评判词汇的文化语境敏感特征并未改变,相对主义依然如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