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学
比较教育学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468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2篇、会议论文46篇、专利文献37129篇;相关期刊190种,包括世界教育信息、比较教育研究、教育研究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推动创新人才培养”高峰论坛、首都医科大学2009年教育教学年会等;比较教育学的相关文献由409位作者贡献,包括比较教育学报编辑部、冯增俊、于颖等。
比较教育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7129篇
占比:98.76%
总计:37597篇
比较教育学
-研究学者
- 比较教育学报编辑部
- 冯增俊
- 于颖
- 傅松涛
- 陈时见
- 王建梁
- 胡力佳
- 薛理银
- 袁利平
- 钟启泉
- 姚琳
- 杨明全
- 杨茂庆
- 卢晓中
- 向蓓莉
- 吴文侃
- 姜峰
- 张谦
- 成有信
- 朱勃
- 李文英
- 李现平
- 桂勤
- 王雪娇
- 苏真
- 金世柏
- 项贤明
- 顾明远
- 马立武
- 黄志成
- 丁瑞常
- 丁邦平
- 何茜
- 刘卫萍
- 刘微
- 刘景会
- 吴自强
- 孙健勇
- 常永才
- 廖其发
- 张人杰
- 张晓鹏
- 彭泽平
- 徐辉
- 方展画
- 易红郡
- 朱旭东
- 李其龙
- 李小飞
- 杨素萍
-
-
王建梁;
杨阳
-
-
摘要:
"建设有中国特色比较教育学"话语的提出既象征着比较教育领域西方话语霸权的终结,同时也为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及生存危机的消解提供了治本之策.以具体的话语表征为节点,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研究历程可以划分为前话语、话语创生、话语架构和话语转型四个阶段.其研究论题呈现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总向导、立足中国传统哲学这一基本生长点、主张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原创理论体系及本土学科流派等特征.为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比较教育研究,中国比较教育工作者应直面中国教育问题,深化中国特色比较教育理论研究,形成以中国特色比较教育学派为核心的学术关系网络,并推动中国比较教育实现从吸收借鉴到服务人类共同发展的价值转换.
-
-
彭章辉;
高守宝;
王晶莹
-
-
摘要:
建党百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四大阶段:初步探索阶段、改革重建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和多元创生阶段。历经百年探索与流变,比较教育学主要涉及三大核心议题: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和学科价值。基于全球化、大数据时代发展特征,未来我国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应深入研究比较教育学体系,不断开拓比较教育学价值;扎根本国教育土壤,构建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凸显比较教育学实践功能,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
-
-
-
摘要:
《比较教育学报》现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上海师范大学主办,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承办。双月刊,逢双月8日出刊。2021年3月,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教育类核心期刊;2021年4月,《比较教育学报》前身《外国中小学教育》获评“人大复印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
-
王雪娇;
马立武
-
-
摘要:
20世纪复杂性理论引导着学术界思维范式的转换,人文与科学主义研究者都意识到世界变革与边缘化理论对学术界的影响。本文从莫兰的复杂性理论的主要观点切入,阐述了至今比较教育学范式的发展历程,尝试以复杂性理论对比较教育学复杂性范式的构建与变革提出建议,主要以“质化”与“量化”的混合、“整体论”与“还原论”的整合、世界“有序性”与“无序性”的发展,把握非线性思维与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以此建立一个“元系统”研究结构并且以多元个性的未来文化发展观看待新时代比较教育学范式的发展困境。
-
-
比较教育学报编辑部
-
-
摘要:
《比较教育学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上海师范大学主办,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来源期刊”(CSSCI)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本刊为双月刊,每年2月为第一期。目前编辑部已开通投稿网站http://jybx.cbpt.cnki.net,原投稿信箱wgzhxx@163.com也暂时保留。来稿请注意以下事项:1.稿件篇幅(包括脚注、尾注和中外文字符):10000~12000字。2.论文标题简洁,不超过25个字为宜,可以加副标题。3.摘要(500字以内)、关键词(3~5个),英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附全文之后。4.作者简介包括:姓名、职称,所在单位、所在城市及邮编。
-
-
比较教育学报编辑部
-
-
摘要:
《比较教育学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上海师范大学主办,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来源期刊”(CSSCI)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本刊为双月刊,每年2月为第一期。目前编辑部已开通投稿网站http://jybx.cbpt.cnki.net,原投稿信箱wgzhxx@163.com也暂时保留。来稿请注意以下事项:1.稿件篇幅(包括脚注、尾注和中外文字符):10000-12000字。
-
-
王建梁;
杨阳
-
-
摘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是中国比较教育工作者现在及未来所要承载的重要任务和使命。比较教育学科自身的文化属性、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以及中国比较教育学者危机心理的产生,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动因。要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比较教育学科建设,一方面要在学科生成逻辑上理清其内在的哲学逻辑、文化逻辑、实践逻辑以及价值逻辑,另一方面则要在纵向时间序列上明晰中国特色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路径转向,以便更好地推动中国比较教育学的高质量发展。
-
-
吕奕静
-
-
摘要:
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根本,也是促进人才质量不断提升的育人顶层设计。通过对英国牛津大学比较和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分析,发现其呈现出国际导向、科研驱动的特征,具体包括其招生制度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培养目标以服务世界教育为核心,课程模式以多元教育研究为导向,教育形式以学习者为主体。借鉴牛津大学比较和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经验,我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构建有针对性、国际化的入学申请制,制定具体的、职业导向的培养目标,建立系统的、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模式,转向灵活化、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
-
王雪娇;
马立武
-
-
摘要:
20世纪复杂性理论引导着学术界思维范式的转换,人文与科学主义研究者都意识到世界变革与边缘化理论对学术界的影响.本文从莫兰的复杂性理论的主要观点切入,阐述了比较教育学范式的发展历程,尝试以复杂性理论对比较教育学复杂性范式的构建与变革提出建议,主要以"质化"与"量化"的混合、"整体论"与"还原论"的整合、世界"有序性"与"无序性"的发展、把握非线性思维与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以此建立一个"元系统"研究结构,并且以多元个性的未来文化发展观看待新时代比较教育学范式的发展困境.
-
-
王雪娇;
马立武
-
-
摘要:
20世纪复杂性理论引导着学术界思维范式的转换,人文与科学主义研究者都意识到世界变革与边缘化理论对学术界的影响。本文从莫兰的复杂性理论的主要观点切入,阐述了比较教育学范式的发展历程,尝试以复杂性理论对比较教育学复杂性范式的构建与变革提出建议,主要以"质化"与"量化"的混合、"整体论"与"还原论"的整合、世界"有序性"与"无序性"的发展、把握非线性思维与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以此建立一个"元系统"研究结构,并且以多元个性的未来文化发展观看待新时代比较教育学范式的发展困境。
-
-
傅松涛
-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
| 2012年
-
摘要:
真实地反映和把握世界教育社会现实存在的本真面貌,是包括比较教育学在内的一切教育学科的基本性能和使命.全质形态性存在是一切教育现实真实存在的完整状态与现象,对世界教育社会现实存在的这种全质形态性真实存在的完整状态与现象进行对应性地反映和把握,就构成了比较教育学的对应性全质形态研究范式.它要求比较教育学学者以最为开阔和现实的全球视野和视域,立足和面对所有的世界教育社会现实的真实全质形态存在,运用历史与逻辑科学统一的叙事方法、生态理念、生态结构框架和思路,对各种世界教育社会现实存在的全质形态状态与现象进行对应性的理念形态性反映与文本形态性刻画、表达和呈现.
-
-
于颖
-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
| 2012年
-
摘要:
地域研究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引入日本比较教育学界以来,经过了八十年代的发展,至九十年代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地域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本文通过对多位日本比较教育学研究者访谈的整理与分析,进而对地域研究的现状与特点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
-
姜峰;
李风娇
-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
| 2012年
-
摘要:
通过对2001-2010十年来比较教育学相关文章统计,从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问题性质两个维度出发,分析了21世纪十年来比较教育研究的主题,发现我国的比较教育涉及的领域不断拓展,比较教育研究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
-
Yuan Liping;
袁利平
-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
| 2012年
-
摘要:
“比较”是比较教育作为一门制度化学科的逻辑起点.澄明比较教育的学科逻辑有助于我们重新构建比较教育的学科理论体系,促进比较教育学科的科学化发展.比较教育的学科智慧是比较教育理论视野转换和学术深度的展现,而且为比较教育树立了自己合法性的学理知识和实践依据,提供了比较教育研究的新思路.
-
-
王建梁
-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
| 2012年
-
摘要:
美国学者爱泼斯坦1982年首先揭示出比较教育学科的意识形态影响,随后不少学者撰文予以回应.这场争论,揭示了意识形态影响的事实,推动了比较教育方法论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比较教育学的发展是有帮助的.
-
-
徐艳艳
-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
| 2012年
-
摘要:
艾萨克·里昂·康德尔(Isaac Leon Kandel,1881-1965),是美国著名的比较及国教育学家,也是比较教育因素分析时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比较教育学史上,康德尔第一个明确了比较教育学科发展方向、系统阐述了比较教育理论与方法.1933年出版的著作《比较教育》,提出了系统的比较教育方法论,奠定了比较教育学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研究的基础,是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在此著作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教育思想,即研究比较教育学的方法首先要正确评价那些构成教育制度基础的无形的、模糊的精神与文化的力量,应该采用历史的方法对国民教育制度进行因素分析.在其比较教育思想中,康德尔特别强调“民族主义”和“民族性”因素以及“因素和力量”对研究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性.rn 我们应该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看待和分析康德尔的比较教育思想,应该认识到他的教育思想,尤其是比较教育方法论,对解决我国当前比较教育遇到的问题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对今后我国比较教育的顺利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
-
-
田京
-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
| 2012年
-
摘要:
依附论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出现的关于拉美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一种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作为“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依附于“中心”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从属地位.20世纪70年代,阿尔特巴赫(Philip G.Altbach)陆续发表了有关比较依附论的文章,标志着依附论与比较教育的融合.在世界多极化的今天,发展中国家的比较教育研究如何发展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
-
田京
-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
| 2012年
-
摘要:
依附论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出现的关于拉美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一种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作为“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依附于“中心”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从属地位.20世纪70年代,阿尔特巴赫(Philip G.Altbach)陆续发表了有关比较依附论的文章,标志着依附论与比较教育的融合.在世界多极化的今天,发展中国家的比较教育研究如何发展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
-
田京
-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
| 2012年
-
摘要:
依附论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出现的关于拉美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一种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作为“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依附于“中心”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从属地位.20世纪70年代,阿尔特巴赫(Philip G.Altbach)陆续发表了有关比较依附论的文章,标志着依附论与比较教育的融合.在世界多极化的今天,发展中国家的比较教育研究如何发展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
-
田京
-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
| 2012年
-
摘要:
依附论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出现的关于拉美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一种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作为“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依附于“中心”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从属地位.20世纪70年代,阿尔特巴赫(Philip G.Altbach)陆续发表了有关比较依附论的文章,标志着依附论与比较教育的融合.在世界多极化的今天,发展中国家的比较教育研究如何发展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