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多元主义

多元主义

多元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498篇,主要集中在政治理论、中国政治、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5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6963篇;相关期刊375种,包括宁夏党校学报、天津行政学院学报、云南行政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决策论坛——企业行政管理与创新学术研讨会、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区建设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等;多元主义的相关文献由543位作者贡献,包括高春芽、俞可平、桂起权等。

多元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85 占比:2.78%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6963 占比:97.15%

总计:17461篇

多元主义—发文趋势图

多元主义

-研究学者

  • 高春芽
  • 俞可平
  • 桂起权
  • 段伟文
  • 丁守伟
  • 何家栋
  • 刘波
  • 南方朔
  • 吴晓林
  • 周建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大伟; 吴湘莲
    • 摘要: 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多民族国家无法回避的国家治理难题之一。独立建国后的新加坡把民族问题的治理视为国家施政的重要考量环节。新加坡秉承多元种族主义的原则,在各族公民的政治参与、经济发展、语言、住房、宗教、文化和兵役等各个领域推行独立而平等的民族政策。这些努力有效地消解了族际之间以及族群和国家之间存在历史与现实的张力,在维持各民族自身文化宗教等身份认同和促进族际互动的同时,也通过国家意识和价值观的塑造,在各族民众中,成功形塑了高于既往族群认同、祖籍国认同等下位认同的国家认同,“新加坡人”逐渐成为新加坡各族人民最高的身份认同,这一努力最终成就了今日新加坡民族宗教和谐、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政治团结的“善治”。
    • 黄璇
    • 摘要: “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自古以来,以追求真理为天职的学术研究似乎天生地排斥“相对”,并对“多元”保持某种警惕。毕竟“相对正确”与“多元价值”常常会使真理没于意见的洪流而难于发现。即便是相对主义与多元主义学说本身,也需要申明强势的立论与辩护立场以增强学说辨识度、捍卫核心理念。
    • 赵旺来
    • 摘要: 道德相对主义认为,不同教育主体之间很难达成某种道德共识,也不存在一种普遍、终极的共识作为师生教育行动基础。道德多元主义力图解决相对主义面临的困境,期望在不同主体之间达成某种共识。然而,道德多元主义呈现出两个明显的问题,其一,不同教育主体之间达成了某种多元共识,但是人们以理解、包容的态度消解了道德的普遍化与确定性追求,从而使道德教育极易走向虚无主义;其二,教育主体之间达成了某种一元共识,但是这种共识仅在共同体内部发挥作用,从而又返回道德的相对主义。道德教育中“有限共识”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它旨在让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教育主体来充分地表现自己的在场,对于学习者来讲,道德教育不是已完成、封闭和控制的,它应该体现一种未完成、敞开、变革、诗性的“弱式”特征,只有道德教育的“弱”,才能体现学生主体精神的丰富性及其生命的在场。
    • 王培培
    • 摘要: 可行能力平等理论是当代政治哲学中的重要平等理论之一,从多元主义的视角分析纳斯鲍姆的可行能力平等理论,可以发现纳斯鲍姆强调核心能力清单具有多元性、文化的多元性以及生命形式的多元性。可行能力平等理论与多元主义的结合决定了可行能力平等理论具有包容性的同时也使得这一理论具有内在的局限性。例如,可行能力平等理论依赖人类尊严的直觉理念、能力标准实现的不确定性、过于依赖情感以及在全球实现的难度,纳斯鲍姆的可行能力平等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 陈赟
    • 摘要: 位于《齐物论》之核心的“是非”问题,本质上是作为复数的“物论”兴起所导致的价值之争。“是非”在前物论状态即已存在,它与视角性的观看方式所关联着的人之“成形”与“成心”相关,但公私生活都无以摆脱这种局限性。但当“是非”使人们在地方性生活形式中自用自得时,相对性本身并不构成问题。然而,物论引入名相秩序却使得“是非”问题更加复杂化了,另一方面这又是人类文明演化的必然趋势。庄子肯定是非的多元性与相对性,但其哲学却不能归结为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后两者突显的是主体价值构建的合理性,却不要求主体的自我转化,庄子却要求主体的“视域上行”,上行之终点则是“以道观之”的“天的机制”。这种“天的机制”并不是一种绝对价值或架构性价值,而是一种让多元的是非价值在其有效边界内运行、并行不悖而又互不相伤的可能视域。
    • 傅强; 郑凡
    • 摘要: 对施米特而言,国家是以划分敌友为标准之政治的统一体,是最权威的主权者。政治性国家划定疆界,为人之有意义的生活提供和平与秩序。自由主义使政治性国家转变为以经济—技术思维为依据的非政治化国家,多元主义挑战和颠覆了政治性国家的超拔地位和至高主权。在魏玛政治考察中,施米特重提具有决断意志、能够区分敌友的“质的整体国家”。政治神学视野中,施米特的国家作为阻挡者具有不可或缺性,阻挡着政治和国家之严肃性彻底消解,它是敌基督所致的此世混乱与基督再临带来的末世论瘫痪的阻挡者,更是以人的完善性为基础,试图以计划—技术为人提供永恒的安全和舒适的现今自由主义和多元主义的阻挡者。无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还是推进国际秩序革新,施米特的国家理论都能够为战略抉择提供衡量视角和有益资源。
    • 冯欣欣
    • 摘要: 命运多舛贝尔恩德·阿洛伊斯·齐默尔曼(Bernd Alois Zimmermann,1918-1970),二十世纪德国作曲家,一生创作风格多元,体裁涉猎广泛。德国音乐学家、评论家卡尔·达尔豪斯对齐默尔曼的关注较多,他评价齐默尔曼是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先锋派”音乐的局外人。“与同时代作曲家相比,他的创作从不始终如一地追求一种风格,也不接受外界各种批评,而是通过不断探索,逐渐实现自己的多元主义理想。”
    • 卢盈
    • 摘要: 在遵循精英主义逻辑与制度规范下,学术系统出现了一系列的冲突与悖论,学术论文数量繁荣与学术思想贫瘠之间的矛盾、科学语言与日常语言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与取舍,以及专家权威的式微与公共社会的问责,都反映出了精英主义逻辑下学术系统潜在的问题。现代学术系统在价值层面和制度层面向多元主义转变,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术筛选与分流制度、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都在促进学术系统多元主义格局的形成。而生态的学术系统需要学术精英阶层与其他学术阶层的共同推动,并形成多元化的学术话语呈现方式,促进学术与政治和市场之间的合作,并建立多元化的学术评价制度,在社会层面形成正确的教育舆论导向,进而形成生态化的学术系统格局。
    • 马靓璠
    • 摘要: 受全球新冠疫情冲击和防控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较以往有所下滑,这对高校就业工作提出了挑战。“云就业”作为以网络招聘平台为载体的新兴就业渠道,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备受关注。本研究基于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与困境,对传统就业方式进行重新审视,剖析“云就业”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从多元主义视野,从高校、平台、个人和政府角度出发,进一步探寻“云就业”的综合改良路径。
    • 杨晓
    • 摘要: 以赛亚·伯林的政治和社会哲学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期望我们关注价值内在的多元性,但是价值多元主义并不能够赋予自由主义以"优先性";伯林认为自由主义的基石在于并不存在可以适用于所有人的正确的生活方式,因此他坚信价值多元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自由的另一面向即"消极自由"成为必需.消极自由不仅是人类尊严的基础,同样也是自由社会的基石.伯林由此把自由的问题转换为权利问题,意旨在于确保选择领域的方式是建立和保障人的自由选择权利的基础上.自由的消极面向强调自由不仅是"自主"而且更是"宽容"和"权利"的代名词.由此,通过价值多元主义拓展的宽容和权利的美德,确立了让自由的面向支持价值选择的自由重构之路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