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历史主义

历史主义

历史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943篇,主要集中在史学理论、哲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8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4516篇;相关期刊534种,包括江海学刊、社会科学辑刊、天府新论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十一届北京师范大学世界史研究生冬季论坛、第五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历史主义的相关文献由954位作者贡献,包括宋友文、卓立、牛子宏等。

历史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28 占比:17.00%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27%

专利文献>

论文:4516 占比:82.73%

总计:5459篇

历史主义—发文趋势图

历史主义

-研究学者

  • 宋友文
  • 卓立
  • 牛子宏
  • 邓晓臻
  • 郑先兴
  • 陈新
  • 何卫平
  • 姚文放
  • 陈锐
  • 余慧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凯丞; 傅永军
    • 摘要: 19世纪以来的欧陆哲学,特别是以德国观念论为代表的思辨的历史哲学,强调内在地把握历史,以目的论方式思辨地构造一种普遍的世界历史,致力揭示历史与理性之间的辩证结构,但因之否定了历史的时间特征和经验实证性要求,弊端显而易见。德国历史科学对以黑格尔历史哲学为代表的思辨历史观进行了猛烈批判,认为历史不能被理解为哲学观念的纯粹表现,历史应当独立于任何先行预设的理性目的论,历史只表现自身,历史的价值也只属于历史自身。然而,德国的历史科学并没有为自己有效地证成历史的普遍基础,这迫使其不得不隐性回归黑格尔的唯心论,其对思辨历史哲学的反抗宣告失败。伽达默尔通过批判以兰克为代表的经验历史科学,将对历史理性的理解奠基在生存论现象学基础之上,超越黑格尔对历史理性的思辨构造,使理性与历史在哲学诠释学的历史性原则中最终消除彼此之间的紧张关系而达成动态协调。诠释学历史意识强调在人类有限理性前提下的审慎态度,因此实现了对历史理性真正的历史性理解。
    • 夏丽丽(译); 赵惠俊(译); 侯梦琰
    • 摘要: 艾朗诺的《才女之累》1是一个外国学者在跨文化的视域下,以“接受史”为切入点,对中国传统中的李清照形象进行“重塑与再造”,其中闪耀着他国眼中李清照形象的独特光辉。“历史主义”研究方法提倡关注历史的“真相”,还要掌握历史的“流动”。艾朗诺在对李清照进行研究时,其“历史主义”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万科维奇·斯维特拉娜·米哈伊洛夫娜; 吴兵先(编译); 张鸣子(编译)
    • 摘要: 1861年俄罗斯沙皇政府自上而下进行了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新兴的资产阶级带动了城市化进程,受西欧资产阶级的影响,俄罗斯资产阶级审美风格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文章回顾了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室内软装艺术空间环境在历史主义(艺术)影响下的形成过程,这一时期的风格潮流特点是对过去时代的艺术风格进行折衷的再创造。
    • 徐佳; 崔朝阳
    •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有关工人阶层的研究历经了由工运史向其日常生活领域的转向,更加侧重于关注工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和身份建构。在此范式之下,以婚姻策略为切入点,还原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工人阶层的日常生活,将历史主义和建构主义的视角相结合,既把“工人带回研究的中心”,又使工人研究更加微观化。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一历史时期,我国工人无论从择偶到治家,还是从夫妻关系到家庭权力分配,都围绕着传统的婚姻策略展开;大多白手起家,婚姻理性共同体的意味很浓,工人们愿“为国家”而“舍小家”,家风优良,体现出了家庭与国家共同建构的明显特征;男女同工同酬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两性的平等,让女工在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上都有所提升。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我们不断发扬和重塑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让工人阶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时代辉煌。
    • 袁航
    • 摘要: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界一些学者对马克思正义学说的分析持还原主义思路,试图将物质条件的认知性或价值观念的规范性作为本体,将马克思正义学说界定为某种"一元论"的正义理论,藉此说明该理论的内在一致性。这种方案采用思辨哲学的形而上学逻辑,把马克思复合性的正义理论框架简化为单一维度,难以说明马克思讨论正义问题的全部视角。梳理马克思对生产逻辑的探索和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不难发现二者是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共同进行的一体两面的工作,认知性、规范性、历史主义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正义理论框架的"三元结构"。该结构为需要原则对贡献原则的超越提供了理论空间,揭示了马克思正义学说与应得正义论不同的前提和理论立脚点。
    • 夏立安
    • 摘要: 对不同法典做比较研究,需要相应的方法论。将同一部法典放到不同时代背景下,比较其进步与倒退,此乃历史主义的方法;将不同法典投放于同一个时代背景之下,比较其高与低,此乃理性主义的方法。而将不同时代且不同年轮的法典放到一块研究,要么是非理性主义的,要么是非历史主义的。本文一方面将《智利民法典》纳入了政治与学术、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历史主义之维,另一方面将其纳入民族性与世界性、自由性与保守性的理性主义之维,并试图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说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是19世纪初期自由主义时代的代表,《德国民法典》是19世纪末期垄断主义时代的代表,那么《智利民法典》则是19世纪中期反殖民主义时代的代表。
    • 李才华; 李乔
    • 摘要: 库恩强调科学发现过程的细节和社会事件的偶然性,而忽视科学理论的客观性。在科学认识活动的“主体-中介-客体”的结构中,库恩强调主体方面,忽视科学活动的客体。库恩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观转向历史主义,开启了社会建构论。若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观察,可以发现库恩科学观的局限性,即割裂逻辑与历史的矛盾关系、片面夸大科学活动中社会因素的不确定性以及延续西方的不可知论传统,这些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相悖。
    • 冯庆
    • 摘要: 德国启蒙思想家赫尔德的《不同民族曾经繁荣的趣味最终衰败的原由》一文曾获柏林科学院嘉奖,在其中可以看到西方启蒙时期艺术史写作意识的萌芽。通过结合赫尔德“另一种历史哲学”的理论构想,结合他对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前人启蒙观念和政治立场的吸收,解读这篇文献中对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启蒙时代的法兰西等具体时期和民族之艺术趣味兴衰原由的分析,可以让我们厘清现代艺术史写作中激进一脉的思想动机。
    • 朱海坤
    • 摘要: 列奥·施特劳斯把哲学与政治的本性冲突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从事隐微写作的必要条件。哲学试图以关于万物的知识否定和取代作为城邦共同体之基础的关于万物的公共意见,哲学与城邦之间存在不可化解的永恒矛盾,苏格拉底之死正是这一矛盾的悲剧性表征。面对哲学的危险处境,柏拉图吸取了苏格拉底之死的教训,以审慎的态度保持言辞的克制,用字里行间的写作方式来保障哲学探究和哲学教育的自由。这种独特的写作技艺被中古时期的伊斯兰-犹太哲学家所继承,以此作为克服理性与启示之冲突、维持雅典与耶路撒冷所代表的两种生活方式张力平衡的方法。施特劳斯以哲学家与大众之间绝对的天性差异作为隐微写作的充分条件,认为哲学家在知性和德性上的完善保障了隐微教诲的顺利实现。施特劳斯对隐微写作的必要性和充分性的论证存在难以自洽之处。其一,哲学家与大众的二分法是一种虚假的绝对二元论;其二,德性与思想的同质性缺乏理论根据;其三,隐微写作依赖的诗艺掌握在诗人手中,这使隐秘教诲面临被泄露的风险;其四,在疑似从有的著作审查制度下,含混其词的表达法未必能让隐微作者得以幸免。除此之外,施特劳斯将隐微学说作为克服现代历史主义思维方式,但历史主义与隐微主义呈现为二律背反,隐微写作的被遗忘成为历史必然。
    • 英约翰·托什; 吴英(译)
    • 摘要: 另一种过去在历史主义学者所理解的意义上,历史意识取决于三个原则。第一和最本质的是差别,即承认将我们的时代同所有以前的时代分隔开来的鸿沟的存在。因为历史现象都并非静止不动,时间的流逝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历史学家首要的责任就是要评估过去与现在的不同;从相反的角度看,历史学家最不可饶恕的罪过就是将时代错置——缺乏思考地假设过去的人像现代人一样行为和思想。过去与现在的差别,部分是在物质生活条件方面的,这有时可以用残存的遗迹给予强有力的证明,诸如建筑、工具和服装等。不太明显,但却更为重要的差别是心态上的:较早时期的各代人有着源自他们自身时代的不同的价值观、偏好、恐惧和希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