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主义
本质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539篇,主要集中在文学理论、中国文学、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0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882篇;相关期刊366种,包括人文杂志、天津社会科学、学术界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首届全国文艺学与美学青年学者论坛、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等;本质主义的相关文献由523位作者贡献,包括卢衍鹏、王培峰、郝德永等。
本质主义
-研究学者
- 卢衍鹏
- 王培峰
- 郝德永
- 张力锋
- 徐长福
- 王伟
- 赵军政
- 倪荫林
- 刘叶涛
- 吕澎
- 周继良
- 李文阁
- 李自雄
- 林安梧
- 段吉方
- 滕翠钦
- 聂敏里
- 邓晓芒
- 魏留记
- 乔清举
- 于瑞
- 付文忠
- 刘士林
- 刘宇
- 刘芳
- 单小曦
- 南帆
- 叶浩生
- 吴疆
- 周小结
- 姚君喜
- 姜海燕
- 寇东亮
- 岩城见一
- 席志武
- 常培杰
- 张存建
- 张成岗
- 张法
- 张波
- 张震
- 徐美玲
- 徐良
- 朱立元
- 李卫华
- 李夫生
- 杜吉刚
- 杨红玉
- 杭春晓
- 梁云真
-
-
葛天勤
-
-
摘要:
亚里士多德在《论动物的部分》中提出了一种“多重原因论”。对于某些动物的身体部分和特征而言,存在多个在因果优先性上不相互关联的原因。本文认为,这种多重原因论可以通过两种模型来理解:合取模型和析取模型。进而本文主张,多重原因论不符合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等著作中强调的本质主义理论。这说明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没有预设本质主义,而是根据生物对象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符合本质主义的基本框架。因此,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探究体现出一种开放性。
-
-
邵天逸
-
-
摘要:
“三基”教学在我国学校教育领域是一个重要的课程教学思想,有研究显示,尽管“三基”教学具有广泛的认知度,但是关于学校体育课程“三基”教学的文献十分少见,相关观点零星见于各类学校体育思想论著中,并且尚未形成一个共识。运用内容分析法与逻辑分析法,从学校体育课程“三基”教学的思想流变历程、学理阐释与研究聚焦3个方面展开研究。分析后认为:1)学校体育课程“三基”教学思想流变历程呈现出“三基”教学思想与体育课程教学相结合到融入体育课程再到由旧“三基”向新“三基”转变的主要脉络。2)学校体育课程“三基”教学思想的学理依据是本质主义知识观;学校体育课程“三基”教学思想的本质体现了体育学科特性;学校体育课程“三基”教学思想的实践准则是精讲多练与讲练结合。3)学校体育课程"三基"教学思想研究中聚焦的问题:使用“基本”或“基础”时的“三基”概念内涵不明;“三基”的各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辨析;学校体育课程中运动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旧“三基”教学向新“三基”教学转变未解决的理论问题。
-
-
吴冠军
-
-
摘要: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世界。为了应对世界的复杂性,我们被教导要学会抓事物的本质。然而,本质会反噬我们。本文通过对《性、谎言和录像带》《心理游戏》《水浒传》《哈姆雷特》等作品的分析,旨在追踪本质主义思维在当代世界的运行逻辑与展布形态,进而借助拉康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现象学理论、对象导向的本体论、操演论等理论所打开的分析视角,来对本质主义做出本体起源学的考察,并对作为本质主义之政治形态的身份政治展开政治本体论层面的批判。作为一种后形而上学研究的妥当的方法论路径,不应从现象看本质,而应从现象看现象:现象永远是开放的,包含研究者自己同它的诸种意向性关联。
-
-
高远;
高飞乐
-
-
摘要:
两千多年来,西方哲学在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历史阶段,相继于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哲学三个研究领域围绕“本质”问题的所有论争,基本上可以归纳为赞同本质论、反对本质论、虚化本质论三种类型的观点。三种类型观点的论者都为各自观点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和辩护,但是三者存在理论的片面性和历史的局限性也是显然的。在对此进行评析和反思的基础上,从新型现代性的理论视域尝试性地提出“多重本质论”的构想,分别从事物本质的结构形态、生成过程和基本属性三个方面阐释新现代性本质论的内涵,并且对其理论依据和思想渊源进行探讨。
-
-
岳兵兵;
陈高华
-
-
摘要:
囿于对道德术语绝对观以及因果模型决定论的深深迷恋,生物保守主义和超人类主义迷失在有关"本质论"的无休止论辩与竞争中,不能为人类增强技术伦理研究提供一个富有成效的理论基础.关系主义否定独立事物的存在论意义及其实践上的简单性,认为任何事物的符号表述与功能呈现都深深地扎根于社会的物质条件之中.增强技术被视为是不断发展的行动者环境交易的一部分,伦理问题及其道德诉求则是所处关系网络中价值博弈与协商的结果.而突破本质主义的关系范式能够真正地为所有公众的健康和福祉提供平等的机会.
-
-
喻丰
-
-
摘要:
思维方式差异研究在思辨上并无定论且维度众多,但如若从思维对象的角度来区分,即在自己、环境、他人、活动和时间来框定文化心理差异,且本着可实证的原则,则此题可解.于此,在思维对象为自己时,中国文化为求善,而西方文化为求真,这即中国人的泛道德化;在思维对象为环境时,中国文化为自然,而西方文化为改造,此即中国人的本质主义;在思维对象为他人时,中国文化为神化,而西方文化为人化,此即中国人的超人化;在思维对象为活动时,中国文化为差序,而西方文化为平均,此即中国人的道德差序圈;而在思维对象为时间时,中国文化为后涉,而西方文化为前瞻,此即中国人的崇古.
-
-
谢欣然
-
-
摘要: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与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学本质主义掣肘文学概论的教学优化和创新能力,使之无法随着文艺活动具体形态的变化而保持不断开放的姿态。这直接导致学生明显地感受到文学概论教学存在知识僵化、脱离实际的弊端,并且很难应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诸多文艺问题,亦不能解释学生自身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实际文艺知识与审美经验。文化转向是20世纪后期西方文论与批评发展的整体趋势与基本走向,文化转向的实质是对文学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与知识生产模式的解构,亦是对固定不变的文论学科疆界的超越。文化转向视域下的高校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必然要发挥学科的规导性作用,教学交流和研讨将向更宽广的问题意识和实践精神层面进行拓展,从而起到深化文学理论知识框架和体系的作用。
-
-
廖子萱
-
-
摘要:
艺术本身就不可能处于一个静止恒定的状态,它其实一直处于发展与变化的动态过程中。无论是技术还是艺术家都努力在突破艺术定义的封锁与绑定。传统美学借助本质主义定义方式以寻求一种艺术的共同客观本质来划分“艺术”与“非艺术”,而先锋艺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这种定义方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势必再一次给予艺术界定新的难题。艺术的定义只能一直在建构与解构中不断向前发展,无法得到一个永恒,全面而确切的答案。
-
-
常培杰
-
-
摘要:
艺术批评应当朝向"本质",警惕反本质主义在艺术领域引发的诸多弊端,引导艺术创作从知识性主题回归其原点,即艺术本质.这并非要求艺术批评找到唯一本质,确立不变的标准,而是主张批评家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真诚地讲出、坚持和修正自己的审美判断,作出艺术评价.艺术批评既要朝向具体作品和现象,警惕理论殖民,亦要吸纳有效理论,而不能单纯停留于现象描述和内容阐释.批评之目的并非重复既有范式,而是通过解析作品,讨论未来艺术的可能性,这必然关涉艺术本质.它应当更加关注形式而非内容,因为形式是艺术的灵魂.朝向本质的艺术批评,有助于艺术本质历史化地显现自身,克服"体制批评"的弊端,推动艺术的自我更新.
-
-
白玉华
-
-
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写脉络从20世纪80年代起基本可以归纳为从革命与启蒙范式的交织到多元复合范式的建构,在其建构与重写过程中,真实历史、政治权力是避不开的要素.然而,在启蒙范式影响下的重写中,激进的主体性追求、本质主义的思维模式等易于将文学史中的历史简单化,且文学史书写虽一再声明要摆脱政治权力的干涉,但其实始终未能远离.过度地纠结于革命与启蒙话语,易于遮蔽文学史书写的更多可能,唯有多元复合范式的文学史才能够正视多样文学之"史",正视文学史与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从而"重写"基于民族与世界广阔视野的"大现代"中国文学史,并彰显其渊源有自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
-
-
李蔼
-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对国内学界就本质主义文艺学的反思论证进行了简要的梳理.第一部分以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为切入点,在对本质主义研究进行了梳理的基础上进行了简要的评述;第二部分则以反本质主义对文学本质的解构为主题对反本质主义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在最后认为反本质主义在对文学本质进行解构的同时其实仍然是在以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对文学本质试图进行界说,而这也对文学本质研究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探讨路径.
-
-
- 《2008中国科协防灾减灾论坛》
| 2008年
-
摘要:
科学是现代文明的主要智力源泉,现代科技则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主动力,是现代文明最炫目的一部分。如果说现代文明已陷入深重危机,那么这深重危机与现代科技的理念、方法和发展方向直接相关。反思现代文明的得失必须反思现代科技的理念、方法和发展方向。为反思现代科技的理念、方法和发展方向必须反思现代科学观。现代科学观是本质主义的,它至今仍处于主导地位。但自20世纪60 、70年代以来,一种完全不同于本质主义的科学观己清晰可辨,我们不妨称其为非本质主义的科学观。 本文比较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科学观,并力图表明,本质主义的科学观不仅是错的,而且是严重误导人类文明的,放弃本质主义的科学观,科技才可能转向一个安全的方向,人类文明才能与地球生态系统和谐共生。
-
-
张金权;
邓莉萍
- 《2018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 2018年
-
摘要:
采用族群语境下的神话故事叙事实践策略,对于灾后羌族儿童创伤心理集体康复促进所取得的成功,批判性地指出了基于本质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心理学创伤康复治疗的知识文本并非具有跨越各种族群文化的普适性.相反,族群应对生活-心理问题的文化实践作为特定语境的叙事文本,则从族群文化视角,宣誓了本土文化中有待于深入挖掘的、有别于本质主义心理学哲学方法论的本土心理概念构架的存在.
-
-
-
汤拥华
-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针对宗白华在中西比较美学领域的贡献展开反思性的考察,探讨如何在更具当代理论色彩的"世界美学"的框架中,重新认识"中国美学"的可能性.本文认为,作为世界美学的中国美学,应破除本质主义执着,将有关差异的描述理解为意在推进对话的修辞术;应建立动态、多元的参照系,以"相互他者化"与"散点透视"推动艺术比较的内容与方法的更新;应将艺术的形上学理解为跨文化语境中的创构,并对此创构过程中不同来源的美学话语的杂糅保持开放的态度和敏锐的观察;应重审哲学与美学、文化的关系,逐步放弃对体系的依赖,建立"对话美学"的理论范式.
-
-
-
李卫华
- 《首届全国文艺学与美学青年学者论坛》
| 2010年
-
摘要:
“文学性”是被历史地建构起来的言说文学本质的一个理论范畴.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文学本质的提问方式由“文学是干什么的”变为“是什么使文学作品区别于非文学作品”,其关注的重心则由文学的外部规律转向文学的内部规律,研究方法也从“前科学”的“印象概括”式转变为“科学化”的语言学范式.这种研究范式的本质主义的倾向,导致文学研究忽视内部差异,固守外部边界.解构主义对“文学性”这一术语进行了重构,使之不再是文学之为文学的唯一特性,而变成了多维、立体、开放的“家族相似性”.作为“家族相似性”的“文学性”的重构,并不意味着对文学本质问题的颠覆和放弃,而恰恰彰显着对文学本质的新一轮追问.
-
-
-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08年
-
摘要:
教学论研究中长期存在着追求绝对正确的、永恒不变的本质,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及其知识旨趣导致教学论研究对教学生活世界的遗忘、疏离,这一取向在当代已遭到批判.与此相反,教学论研究中还存在着将教学理论操作化、实用化、技术化的倾向.这一取向也并未使教学论摆脱危机.教学论研究正在从本质揭示转向价值探寻,从实践指导走向实践批判.教学论者应做的事情是:理解教学、反思教学、变革教学、对话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