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去政治化

去政治化

去政治化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23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政治、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597463篇;相关期刊181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人民论坛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首届全国文艺学与美学青年学者论坛、2016第三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2017首届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大连论坛等;去政治化的相关文献由245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志强、刘军、张慧瑜等。

去政治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9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97463 占比:99.96%

总计:597695篇

去政治化—发文趋势图

去政治化

-研究学者

  • 周志强
  • 刘军
  • 张慧瑜
  • 汪晖
  • 何桂彦
  • 刘吉昌
  • 吴钧
  • 唐士其
  • 张中祥
  • 彭晓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清河; 王青
    • 摘要: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一个世纪的历史,仅就如何履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办报的角度说,实际上是一部不辍探赜、创新与实践“政治家办报”话语体系的历史。“政治家办报”概念的孕育与发展,蕴涵着新闻与政治、学术与时代之间的交光互影: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其经历了一个概念形成—理念泛化—共识重塑的概念体系创新过程;从新闻与政治关系的视野看,其经历了一个政治化—去政治化—再政治化的意识形态演进历程;从历史演化逻辑的维度看,时代发展命题与“主旋律”始终是其价值要义不断得以峻擢的原动力,政治诉求始终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
    • 林娟芳
    • 摘要: 《决战台湾小说集》是日本殖民当局文化收编的最极端产物。本研究挖掘以往未曾被研究者注意到的史料,并与日本作家的相关文本作对照,认为:杨逵描写了“产业战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窘迫;吕赫若的书写中农人的劳动被放置在主要位置,足以体现其关怀农工的倾向;张文环回避描写“产业战士”“增产报国”的主题,抽离了“产业战士”,模糊了焦点;龙瑛宗有意祛除了日本军国主义意识形态,选择性地记录了两个青年在海军训练所的生活,可见对军国主义的反感以及对底层人民命运的关怀。在文学被强权收编、几乎没有反抗空间的特殊境况下,台湾地区作家敷衍殖民当局的书写要求,转为书写乡土、民俗传统,歌颂劳动之美,体现了他们反殖民的抗争精神。
    • 孙晓星
    • 摘要: 前言1935年,于东京神田一桥讲堂,《雷雨》被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中华话剧同好会首次搬上舞台,导演吴天在写给曹禺的信中赞扬《雷雨》"是对于现实的一个极好的暴露,对于没落者的一个极好的讥嘲"~([1])。这句适用于一切"好"的社会问题剧的评价,反倒成了曹禺本人后来竭力甩掉的标签,他辩解自己其实"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决非一个社会问题剧"[2],可见曹禺对当时国内应景而作的社会问题剧是颇有微词的。
    • 施榕
    • 摘要: 尼加拉瓜是西半球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但与中美洲北三角区国家(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相比,其国内严峻的贫困形势却并未导致高凶杀率,这与传统犯罪社会学的理论预期相悖.这一贫困但治安相对良好的社会发展模式被联合国称为"中美洲的例外".在20世纪90年代民主化改革的浪潮中,中美洲北三角区国家相继实行了社区警务制度,但唯独尼加拉瓜的社区警务模式效果显著.本文通过过程追踪法考察尼加拉瓜社区警务模式建立的历史过程,发现有两个重要历史事件及其遗产对尼加拉瓜社区警务的有效性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一是1979年桑地诺革命的成功与桑解阵政权的确立,彻底瓦解了索摩查独裁政权的武装力量,为尼加拉瓜当前的社区警务模式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与制度遗产.二是1990年查莫罗赢得总统大选,开启对武装力量的国家化改革,从法律上明确区分了警察与军队的职能和权力.然而,尼加拉瓜社区警务模式中存在的深层问题使其前景不容乐观.
    • 王桂玲
    • 摘要: ICSID仲裁制度创设投资者—国家仲裁制度,能够有效解决国际投资争端,促进经济发展.然而,随着ICSID受理案件增多,遭遇合法性危机.国际社会对于ICSID仲裁制度存在存废之争.为了厘清南北国家在投资保护议题上分歧巨大,为何能够成功缔结《ICSID公约》以及公约中因何存在大量模糊性规定,文章运用国际关系理论,梳理ICSID公约缔结历史资料,得出结论:ICSID仲裁制度是在南北国家权力结构均衡、发展中国家敌视国际投资、传统国际投资争端解决制度无法有效解决投资争端情形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框架下缔结《ICSID公约》,创建了投资者—国家仲裁制度.
    • 潘玥; 肖琴
    • 摘要: 论文分析了东南亚华人文化被"政治化"的路径、原因,探讨了"去政治化"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认为由于特定原因,东南亚出现不同程度的"文化政治化"现象.非文化所属者的权威主体,作为施动者赋予华人文化关键术语和符号以负面含义,以达到将东南亚华人文化"政治化"的目的.其主要原因包括对象国多元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宗教族群因素,忌惮中国不断增强的实力与所谓的"中国威胁"不良影响,以及"他者"视阈中,华人与祖籍国的"想象共同体".在东南亚华人文化"被政治化"问题上,探讨"去政治化"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果"去政治化"举措能够实现,东南亚华人文化"被政治化"的现象也会有所缓和,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人文交流与文化合作,增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民心相通.
    • 白玉华
    • 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写脉络从20世纪80年代起基本可以归纳为从革命与启蒙范式的交织到多元复合范式的建构,在其建构与重写过程中,真实历史、政治权力是避不开的要素.然而,在启蒙范式影响下的重写中,激进的主体性追求、本质主义的思维模式等易于将文学史中的历史简单化,且文学史书写虽一再声明要摆脱政治权力的干涉,但其实始终未能远离.过度地纠结于革命与启蒙话语,易于遮蔽文学史书写的更多可能,唯有多元复合范式的文学史才能够正视多样文学之"史",正视文学史与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从而"重写"基于民族与世界广阔视野的"大现代"中国文学史,并彰显其渊源有自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 张勇锋
    • 摘要: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五通"合作机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其语义内涵并未得到厘清,原因在于研究者多将作为命题的民心相通直接进行概念化解读,忽视了对其语义系统诸概念要素的进一步探究.以中国哲学为基因的民心相通作为中国政府参与当今全球治理的重要命题,其概念要素中的"民"指的是国际社会交往中去政治化的人;"心"即人之为人的"至善""天理"与"良知";"相"表征出民心相通的平等性、交互性与中介性;"通"指的是我心与他心基于道德良知的同情共感和相知相融.面对当前问题重重的全球化困境,民心相通提供了一种彰显"中国智慧"的国际社会交往新范式.
    • 李璐
    • 摘要: 萧红(1911—1942)以其短暂生命中的文学成就和传奇经历,引发了学者研究和社会关注的热潮。据统计,截至目前,已经有一百多部萧红传记出版,①从1947年骆宾基的《萧红小传》开始,不同的学者在对萧红的文学作品做出评价的同时,也塑造了不同的萧红形象。葛浩文的《萧红评传》在萧红研究史中具有开创性的地位,他率先聚焦于萧红作品的文学性,从旁观者的角度考证了萧红的人生经历,并对作品做了去意识形态和去政治化的解读,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观点。
    • 孙炳炎
    • 摘要: 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不断调整意识形态渗透的策略和手法,无论是输出的主体和内容,还是输出的手段和对象,都呈现出一系列值得关注的新变化.西方政府往往退居幕后,更多地依靠西方社会各种组织和个体进行思想价值观念的传播和输出,形成多元主体竞相发力的新格局.意识形态渗透的内容呈现出明显的去政治化特征,更多地将西方思想价值观念融入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多样化内容中.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强大的技术优势,使得网络成为西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心和渗透的主要手段.为了更好适应"颜色革命"的行动逻辑,输出对象就必然不能局限在特定群体上,以更加多样的方式和内容进行普泛化的意识形态渗透已成为西方国家的新战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