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33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法律、民族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12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47731篇;相关期刊559种,包括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法制与社会、内蒙古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中国古代法制与秩序国际学术研讨会、广州大学研究生学术论坛公共管理分论坛暨“变革时代的公共治理”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民族理论研究生学术研讨会等;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文献由1194位作者贡献,包括宋月红、金炳镐、姚俊开等。

民族区域自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12 占比:2.67%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47731 占比:97.28%

总计:49064篇

民族区域自治—发文趋势图

民族区域自治

-研究学者

  • 宋月红
  • 金炳镐
  • 姚俊开
  • 张殿军
  • 王允武
  • 李瑞
  • 胡利明
  • 侯德泉
  • 戴小明
  • 程守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青觉
    • 摘要: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党的历史上第三个历史决议,其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决议》表明,党在民族工作中始终重视对制度坚持、道路坚定和共同体坚固的坚守。结合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这三个基本坚守点也是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本质规定性的关键线索,为我们把握新时代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重要的思路方向。因为,唯有把握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历史选择依据、国家治理与民族事务治理的显著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线意识,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质才能彰显出来,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方向才能明晰出来。也只有建立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思路格局才能打开,制度优化与效能转化的空间才能延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能动自觉才能提高。
    • 张峰林; 孔云
    • 摘要: 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在抗战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但在这一时期民族自治并未成熟,既未形成完整的民族政策理论体系,也未完全放弃民族自决,存在民族自治和民族自决并存的现象。民族自治最早在陕甘宁边区得到实践并取得成功,最终以法律的方式正式提出,在抗战时期得到基本确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是高度的重视民族关系、关心民族问题,抗战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实践中,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民族治理之路,为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基本的政治制度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这对建设和巩固统一战线,对抗日本帝国主义者民族分裂,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 沈寿文
    • 摘要: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既不是“地方自治制度”,也不是“民族自治制度”,而是“优惠照顾制度”。这种优惠照顾主要体现在“国家机关(尤其是民族自治地方国家机关)组成人员的少数民族名额照顾”“自治机关所行使的职权的优惠照顾”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的优惠照顾”,其存在的政法前提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维护国家统一(包括法制统一)”,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民族区域自治“优惠照顾”的本质,决定了法律文本的框架结构和实施的执法能动的耦合。
    • 孙英; 刘杰
    • 摘要: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内在逻辑。从宗旨视角来看,集中体现在三个逻辑维度: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和实践逻辑。为民的初心产生强大动力,推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寻求独立与解放的道路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以坚持人民立场为出发点,使人民至上、植根人民、尊重人民、人民评价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纽带的政治逻辑。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效能;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推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以民族政策为导向,助推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强大的实践逻辑铸就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保障。
    • 熊芸萱
    • 摘要: 历年人权白皮书表现出,我国少数民族权利保障进一步具体化、规范化、优质化,实现了从“赋权”到“赋能”的历史性跨越。这反映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的实践特征: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升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的法治化水平;以发展促人权,加强少数民族群众的可行能力和实质性自由。我国少数民族权利保障不仅体现出少数民族群众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权利的现实享有,更意味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具有提升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和使命感,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 赵东海; 张玉娥
    • 摘要: 以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为目标,推进民族区域自治法治的深入实施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治化、体系化运行,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民族区域自治法治研究和法治实践的良性互动,是实现此任务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基于中国知网收录的学术期刊论文,将1947年至2022年七十五年间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治研究分为初创、发展、繁荣、纠偏以及聚焦与创新四个时期。在这四个时期里,民族区域自治法治实践与法治研究不断磨合,依次经历了“实践引导研究”“研究推动实践”“研究与实践的匡扶互促交互提升”三个阶段。二者未来只有以宪法目标“中华民族”为耦合点协同联动,朝着“相互指引、协同共长”的互动模式发展,才会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效能的转化和发挥有所助益。
    • 董杰; 俄罗斯塞赛格
    • 摘要: 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升级,从侧面印证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全符合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在分析俄罗斯文化政策、俄罗斯与中国文化交流合作现状、俄罗斯文化政策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和俄罗斯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文化政策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涉俄政策可以更加开放,让每个民族、每个人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 黄林; 侯明
    • 摘要: 西藏的社会安定和谐,并不是社会生活中没有矛盾,而是实际工作中拥有高效的矛盾化解机制。当前西藏基层社会矛盾触发点持续增多,矛盾冲突数量明显上升,类型多样化,缘于利益诉求更加复杂化,但相关矛盾化解机制中存在认识误区,依法化解能力不强,不同化解方式缺乏有效衔接等问题。因此,构建便捷高效的西藏基层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就是要对现有的矛盾化解方式进行大力整合,在法治框架内,充分利用协商和解,积极运用各类调解,重视地方民族习惯习俗在基层矛盾解决中的正当性,使各种化解方式之间建立有效衔接机制,这是走出西藏基层社会矛盾解决困境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落实依法治藏方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易福庆; 季春芳
    •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实现少数民族区域自治,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动员工作。政治上民族识别,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实践;经济上动员恢复民族经济,促进了民族经济发展;思想上纠正错误思想,宣传民族大融合,夯实了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文化上培养民族骨干,宣传民族人才政策,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人才基础。宣传动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成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
    • 姚迪
    • 摘要: 民族政策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指引着我国的民族事务工作实践。其从整体观、平等观、自治观和实践观四个层面,系统论述了应对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对策。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观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实践性和生长性的特征,具有强大生命力、旺盛创造力和持久影响力。作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观为我国推进民族区域自治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