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36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民族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9116篇;相关期刊173种,包括中国统一战线、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相关文献由321位作者贡献,包括金炳镐、陈辅逵、李贵仲等。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研究学者
- 金炳镐
- 陈辅逵
- 李贵仲
- 段金录
- 陈永亮
- 马维良
- 刘朋
- 卢贵子
- 姜勇
- 孔祥录
- 孟阶
- 巴特尔
- 康基柱
- 徐杰舜
- 戴楚洲
- 李瑞
- 杨露
- 王东昕
- 王晓慧
- 王有星
- 王淑兰
- 白向群
- 白菊春
- 蒋连华
- 詹真荣
- 贾东海
- 贾那布尔
- 赵健君
- 车明怀
- 邹华
- 都永浩
- 阿迪雅
- 韦弦
- 万金鹏
- 严墨
- 严心鹏
- 丹果
- 乌买尔·艾沙
- 乌力吉
- 乌尔希叶夫
- 乌日古木勒
- 乔政
- 于子迪
- 于春艳
- 于立震
- 付春
- 任勇
- 任承剑
- 伍大荣
- 何山河
-
-
宋鑫华;
张萍
-
-
摘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以历史逻辑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浩瀚的历史时空中,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发展。以理论逻辑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指导和中华传统“和合”思想的深厚滋养。以现实逻辑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脱离现实的抽象术语,而是各民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诉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选择。
-
-
于子迪
-
-
摘要:
中国共产党拟定民族政策理论的根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其也是带领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有力的思想工具。寻找正确、合理且有效的方法解决民族各方面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伊始就十分关注的。共产党人在扎实推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历程中,沉着面对问题和挑战,克难制胜,总结了经验教训。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的基本理论,从四个阶段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
-
梁兆桢
-
-
摘要: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其民族观教育问题事关民族复兴的时代伟业。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要把握其理论的、现实的和价值的必然性,回答好“为何教育”的问题。要着重阐释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于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强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回答好“教育什么”的问题。要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引导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的形成、引导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自我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民族观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明确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指导思想;从扎根民族观教育的历史经验、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拓宽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方面厘清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基本思路;从健全和完善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制度法规、增强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主渠道建设、提升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大众传媒功能等方面积极构建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机制,回答好“怎么教育”的问题。
-
-
杨须爱
-
-
摘要:
在中国语境中,人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主要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及中国化成果。这实际上是正统或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但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也属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范畴,只不过是非正统的、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内容。虽然它的世界影响不及正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大,但也对西方民族理论的发展、民族国家建构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
-
张新;
毛嘉琪
-
-
摘要: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奠定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立场、列宁斯大林发展民族理论的具体观点、中国共产党人探索解决民族问题的前进理路三个维度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逻辑理路进行了内在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本文从民族分裂的政治势力潜在消解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效力、相对滞后的经济现状长期阻滞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享认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持续增添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识难度、多维变化的转型期社会复杂发散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治理问题四个方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困境进行了分析,从强化政治认同、夯实物质基础、凝聚意识形态共识三个视角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进行了探赜。
-
-
薛殿春
-
-
摘要: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视角为根基,剖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实践的发展现状,挖掘实践路线存在的问题,提炼培育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最后设计了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框架并构建了培育的应用路径,为高等学校更好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理论指导与方法指引。
-
-
杜雪莹
-
-
摘要:
民族工作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做好民族工作对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对于维护国家团结统一、社会和谐稳定是不可缺少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最新理论成果,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要方向和指导思想。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处理民族问题时应遵循的民族平等根本原则、民族自决基本立场和民族团结重要路径,明确了现阶段中国民族工作的主要方向、实现的制度保障和手段,以及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指出了新时期党的民族活动的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
-
-
任承剑
-
-
摘要: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给中国的革命发展指明了新的奋斗方向。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一方面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另一方面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经过长期的交流与发展,早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民族格局,基于这一特殊的国情,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
-
-
-
摘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源。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着重在四个方面指明了民族平等的含义。
-
-
张慧
-
-
摘要: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动态发展的科学理论,新时代"一条道路""中国梦""两个共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全新发展;新时代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时代课题的回答、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步破解、对新征程的大力推进确立了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的全新坐标.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通过"缩小政策差异"+"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共建良好的发展机制,运用法律手段创设"处理边疆民族事务"+"协调边疆民族关系"的有序法治机制,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共同构建全面教育机制,借助边疆各民族"互嵌"+"沁入"共创共居、共事、共享的协同机制,为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健康发展开辟了全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