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民族自决

民族自决

民族自决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2年内共计20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法律、外交、国际关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616篇;相关期刊157种,包括法制博览、学理论、贵州民族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北京大学图书馆第十届五四科学讨论会等;民族自决的相关文献由21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友国、史晓红、汤广全等。

民族自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9 占比:24.3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616 占比:75.40%

总计:817篇

民族自决—发文趋势图

民族自决

-研究学者

  • 张友国
  • 史晓红
  • 汤广全
  • 王英津
  • 郑大华
  • 付琴雯
  • 吴娜
  • 周元刚
  • 唐建兵
  • 孙建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峰林; 孔云
    • 摘要: 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在抗战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但在这一时期民族自治并未成熟,既未形成完整的民族政策理论体系,也未完全放弃民族自决,存在民族自治和民族自决并存的现象。民族自治最早在陕甘宁边区得到实践并取得成功,最终以法律的方式正式提出,在抗战时期得到基本确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是高度的重视民族关系、关心民族问题,抗战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实践中,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民族治理之路,为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基本的政治制度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这对建设和巩固统一战线,对抗日本帝国主义者民族分裂,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 陈忠纯
    • 摘要: 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加紧侵华,中日矛盾上升,民族危机进一步激发国人的民族主义思想,国人对台湾的关注逐步升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创建于30年代初的《新东方》《新亚细亚》两份刊物。它们在“东方革命”与“新亚细亚主义”的口号下,刊发了不少有关台湾问题的文章,其内容包括回溯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揭露日人对台湾人民的殖民统治、评析台湾人民的反抗斗争、思考大陆人民应如何回应台湾的民族解放运动等,集中体现了当时国人对台湾的认知水平与基本观点。这一时期国内知识界依据“民族自决”的理论,将台湾视为反帝反殖民斗争的同道,公开提出团结“台湾民族”抵抗日本殖民统治。“民族自决”的反帝反殖民理论在抗战期间得到进一步完善发展,其对“台湾民族革命”“两步走”的解释,揭示了所谓“台湾独立”只是相对日本殖民者而言,其最终目的仍是回归祖国。而“台湾民族”的提法同样源自“民族自决”理论,有其特定的时代与政治意义。“民族自决”论深化了国人对台湾的关切,连接了两岸的抗日革命运动,更为之后的光复台湾埋下伏笔。
    • 熊鹰
    • 摘要: 20世纪20年代,陈翰笙曾对世界历史中的民族主义问题进行了重要探讨。这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留学及回北大任教期间写作的一系列论文中,寄予着他对“一战”后中国民族独立问题的现实关怀。通过对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阿尔巴尼亚民族独立运动的研究,陈翰笙既指出了“一战”后威尔逊“民族自决”口号的局限,也注意到了俄国所支持的泛斯拉夫主义在推动阿尔巴尼亚争取国家独立、反对既有帝国体系方面的积极意义。陈翰笙由此提出了“联苏联”的主张。进入30年代后,陈翰笙又进一步发展了早期对于民族主义的理解,致力于构建正义与民主的“民族经济”理想。陈翰笙对于民族主义的思考充分体现了欧洲以外的地区和国家对民族主义理论的批判性和创造力。
    • 张奕睿
    • 摘要: 民族自决是长期以来解决地区民族冲突和殖民地独立自治等问题的重要方案,而全民公决是一项凸显民主思想的重要制度。民族自决和全民公决是人类民主政治思想的重要产物,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交互联系的基本形态。民族自决和全民公决以人民主权理论和自决原则、民主权利救济为共同渊源,而在当前则陷入了主体认定不当、先决条件缺失、侵犯国家主权、国际实践问题重重的现实困境。
    • 张睦楚
    • 摘要: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谈判失败,一种激烈的民族意识迅速扩展到了整个知识群体,尤其是留美中国学生,他们虽然身处大洋彼岸,强烈的民族情绪却丝毫不减。在内外交困的时局刺激之下,救国呼声日益高涨,“书生”与“救国”之间的联系也变得紧密起来,很多学生自觉地将救亡使命加诸己身。留美生通过演说宣讲、刊发评论、或组建相关事务委员会等一系列方式,表达对这一事态的密切关注。对于留美学生来说,虽然他们旅居大洋彼岸,与国内轰轰烈烈的抗议群众相比数量并不大,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参与到了这场救亡大潮之中,成为其中一股重要的救国力量。就留学生对“山东问题”的态度来看,大部分留学生萌发了基于中国自古以来根深蒂固民族意识的情绪,少数留学生则对以上问题更倾向于采取一种趋于“民族自决”、更具有民族内在觉醒意识的自强方式。体现了书生报国的另一种面相。可以说留美学生在爱国精神驱动下的价值选择以及一系列历史活动,均折射出了近代留美学生与国家命运的双重互动面相,闪烁着彼岸留学生们纯真的爱国理想之光。
    • 陈忠纯
    • 摘要: 1920年前后,中国大陆与台湾的革命者开始探索两岸合作抗日,争取民族独立之路,这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其时,戴季陶等人公开提出收复台湾的主张.两岸革命知识分子在"民族自决"论的启发下致力于将大陆炽热的国民革命与台湾新兴的反日民族运动结合起来."台湾革命"被纳入"国民革命"之中,成为"中国革命"的一部分.他们呼吁全面动员台湾民众,实现"台湾革命化",并投身祖国的"国民革命"运动,一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最终收回台湾,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这一努力虽因国共分裂而落空,但"民族自决"的反帝反殖民理论仍然得到进一步发展.全面抗战期间,台湾革命明确为"独立与光复"相统一,即两岸同胞共同为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伟大事业而奋斗.
    • 王伟
    • 摘要: "民族自决"特指被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国家的权利.它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形成,后逐渐发展演变为一项重要的国际法原则,并于20世纪70年代非殖民化运动结束后迅速蜕变."民族自决"最主要的历史功绩在于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使亚非拉广大被压迫民族获得解放、实现独立并建立民族国家.但"民族自决"也是殖民列强对外扩张的主要借口,帝国主义进行利益分赃的重要幌子以及民族分离运动的"合法性"武器.原因在于,它具有浓厚的工具特性、主体含混不清、适用范围边界模糊、理论固有的内在局限以及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理论冲突等.
    • 白冰; 刘倩
    • 摘要: 蒙古问题因中俄交涉拖延不决渐由社会舆论之边缘视点而趋向知识界之中心视野。知识界之所以在对待苏俄问题上呈现出"友俄""亲俄""联俄"和"仇俄"之不同态度,苏俄对蒙古的意图和举措是最敏感、最直观的因素。各方对国家主权、世界革命、民族自决理论进行不同阐释与论争的同时,蒙古问题亦不断被上升至"革命"高度,并使之意识形态化。在中俄交涉的特殊困境时期,拥有革命色彩的"民族自决"与主权意识的"国家自决"的博弈交锋,使得蒙古问题从外交事件上升至政治纷争,并延伸至思想学术领域,对国家、民族和革命关系的理论认知与构建发生特殊影响。
    • 袁静乐
    • 摘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来论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第一部分概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历程.第二部分将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政策,即以前苏联为代表的民族联邦主义、以英国为代表的地方自治制度和以西班牙为代表的议会君主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比较.第三部分详细指出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保障了少数民族权益、促进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对国家的认同、为其他国家解决民族问题树立典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