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方自治

地方自治

地方自治的相关文献在1934年到2022年内共计88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政治、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1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1749篇;相关期刊525种,包括法学、法制与社会、广东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北京师范大学第九届研究生世界史冬季论坛、重庆市政治学会2012年年会暨“社会转型与政治发展”学术研讨会、清帝逊位与民国肇建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地方自治的相关文献由850位作者贡献,包括郑士贵、龙长安、张千帆等。

地方自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1 占比:33.02%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68%

专利文献>

论文:1749 占比:66.30%

总计:2638篇

地方自治—发文趋势图

地方自治

-研究学者

  • 郑士贵
  • 龙长安
  • 张千帆
  • 万昌华
  • 刘福森
  • 柴振荣
  • 王建学
  • 任进
  • 刘伟
  • 刘国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韬
    • 摘要: 日本具有悠久的地方自治历史,日本政府又分别在20世纪40年代和90年代通过改革对地方自治制度进行了发展。在制度变迁中,地方自治法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地方自治的法治变革,日本的行政体制的权力配置形成更为良好的对应关系,这对中国地方治理发展中如何处理集权与分权关系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借鉴意义。
    • 农羽青
    • 摘要: 为实现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坚持基层党组织领导、强化村级自治和改革乡镇机构等路径。除了基层内部调整,简政放权下我国也出现了各级的纵向府际联动、各部门的扁平化合作和各地的横向差异。中央定原则,省市出办法,区县定细则,镇村落实。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共同完善宅基地管理体系。各地因地制宜,发挥自主性,进行多元化治理。随着简政放权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乡村治理将不断向“强行政、强自治”的方向发展。
    • 高亚林
    • 摘要: 英国悠久的地方自治传统直接影响了十九世纪该国现代地方政府制度的形成,是英国现代国家建构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在现代国家建构中,英国的地方自治传统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建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建构过程中,使英国现代国家建构具有居民自治和地方政府双重责任的特色,同时也为英国国家建构带来整合危机、合法性危机和贯彻危机的挑战。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要处理好地方自治的自律和活力之间的关系。
    • 屠凯
    • 摘要: 中国古代在封建制与郡县制之争框架下所提的地方自治学说,特别是明清之际思想家的观点,仍影响着包括法学在内的当代社会科学。封建制与郡县制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允许地方统治者世袭,至少要由本地人治理地方社会,而后者的实施则依赖流动性较高的普通官僚。支持封建制的理由包括:其可防范和化解中央政权的危机,减轻人民负担,本地统治者更加亲民等。支持郡县制的理由则包括:封建制加重人民负担,导致外侮,使人才无法脱颖而出等。民初以来,学界一般认为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的地方自治设计意在限制君主权力,而忽略了他们的创见实际是结合封建制和郡县制的优势,利用边疆的地方政权抵抗外来侵袭。这虽是一个权宜之计,但颇值得重视。至于对抗专制统治,则并非此种地方自治的主要意图和现实功能。
    • 王斌
    • 摘要: 张謇推行地方自治,源自于其家国情怀和士子初心,离不开外发应激和内生心因驱动,并得益于他的机遇意识和角色优势。他将儒者精神与世界眼光有机融合,致力于“建设一新世界雏形”。同时,以独特的个性魅力,走出“欲自治不能”的窘境。本文以《张謇全集》为基础,借助心理史学方法,解析张謇地方自治中的若干疑问,以弥补传统史学研究的缺憾。
    • 俞祖成
    • 摘要: 日本实施的以"辅助原理"为理念、以团体自治和居民自治为双驱的地方自治制度,构成了日本社区治理最为基本的制度框架。在日本社区场域,自治会/町内会成为社区居民自治的核心力量。为了破解自治会/町内会所面临的行动困境,日本不少地方的自治体尝试打破以自治会/町内会为核心的狭义社区边界,进而构建以小学校区或中学校区为范畴,以具备市民自主性和责任感的个人和家庭为构成主体,拥有共通性、地域性、开放性并在社区成员之间形成信任感的新型社区。基于日本社区治理经验,我国应积极构建并践行社区治理所需的"层—圈结构",同时强化社区居民的"权利与义务对等"意识。
    • 聂鑫; 付宁馨
    • 摘要: 传统财政并无明确的国地财政划分制度,民初宪法、财政收支划分等立法过程将财政纳入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中,从而建构了中国财政法上的法定主义原则.财政宪制的建立还引入了财政公平、量能负担课税和平等主义的原则和理念.财政国家类型、地方自治运动为充实地方财政提供了理论支持.单一制和联邦制国体的宪法折中在财政国家模式上体现为"财政均权"国家.地方自治作为宪制实践的重要方式,促使地方财政初步建立.事权和财权相匹配、县级财政对省的保留权、补助金制度为保障地方财政提供了财政工具支持.根据事权财权相匹配原则,立法者在央地事权相对固定的前提下尽力争取地方财权.税收保留权和补助金制度作为财政调整工具为财政均衡提供保障.
    • 左攀
    • 摘要: 清朝末年,随着绅权的扩大和自治事业的兴起,地方本位主义随之泛滥.广西谘议局制定的"制限外籍学生案"和"呈请查办蔡锷案"就是典型的案例.地方本位的形成,是督抚权力扩大、士绅权力膨胀和地方自治思潮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民国时期的军阀割据埋下了伏笔.
    • 乔雅
    • 摘要: 明末清初产生并发展的善会、行会、团练、宗族、学会等活动形式都符合"乡治"的理念.这些组织活动过程中官、绅、民三方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形成了一种中国独特的基层空间形态,被史家称之为"乡里空间".晚清时期,西方地方自治思想传入并产生重要影响,这时的地方自治对公权力的腐蚀尤甚,公权代替地主强行征收地租的情况很普遍,由于经济利益太大,公权力出现了私有化的趋势.地方自治除了经济上的发展,团练、善会等组织活动在清末都有了切实的发展与充实,带来了立宪革命思想磁场的省规模的乡治."乡里空间"这种由本乡、村一级向县乃至省一级的自治发展,最终导致以各省独立为标志的辛亥革命的成功.
    • 冯川
    • 摘要: 日本政治虽有议院内阁制和地方自治的政治构架,但仍面临在政策中能否充分吸纳和反映民意的问题,公共事业项目供给仍会存在与民众需求错位的现象."国民不在"的公共事业项目制定、以"机关委任事务"联结的央地关系,以及政官财的相互勾结,是导致公共事业项目供需错位的主要原因.而指向中央分权的地方治理结构调整,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不过日本在分权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央地权力配置制度化的做法值得借鉴,而如何恰当处理地方政治共同体与国家的利益关联和意志关联,则值得进一步反思.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