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文学史
重写文学史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0年内共计11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广东社会科学、中州学刊等;
重写文学史的相关文献由10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小新、刘忠、古远清等。
重写文学史
-研究学者
- 刘小新
- 刘忠
- 古远清
- 郑润良
- 张立群
- 王本朝
- 严金东
- 吴义勤
- 吴福辉
- 孙太
- 徐敏
- 朱立立
- 林业锦
- 王俊
- 王进
- 苏琴琴
- 郑焕钊
- 陈亚琼
- 陈培浩
- 陈岸峰
- 陈思和
- 韩琛
- 黄修己
- 万芳
- 东君·协堂
- 于文秀
- 任南南
- 何希凡
- 傅璇琮
- 公秀梅
- 冯毓璇
- 冯雷
- 刘佳
- 刘勇强
- 刘卫东
- 刘志权
- 刘玉平
- 刘绍信
- 刘绍卫
- 刘绪才
- 史静
- 吕进
- 周兰桂
- 周文
- 周维东
- 周薇
- 夏德勇
- 姚新勇
- 孔苏颜
- 孙凯云
-
-
任南南
-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文学重评和重写文学史是八十年代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现象,重评显示了规划中的新时期文学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态度和立场,重写文学史则成为现代文学研究范式转换的必经之路."现代化"作为关键参与了文学重评成果的文学史化,支撑了新的现代文学历史叙述.从第四次文代会《祝词》的发表、过渡阶段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的编纂,到重写文学史思潮的话语背景三个向度入手,我们可以借助"现代化"反思学科历史建构的相关细节,梳理现代文学史学科研究轨迹.
-
-
申贝贝
-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2020年
-
摘要:
1989年,王晓明、陈思和在徐俊西的邀请下,在《上海文论》开设了“重写文学史”的专栏。专栏开设的背后蕴涵着知识分子在80年代这一历史语境下对于文学与历史的关系的一致性认识,而其中最为核心的便是对主体性和审美的强调。无论是它的提出动机还是评价实践,都紧紧围绕这两点展开,而这也正是它能够强力冲击当时文学被政治捆绑的评价机制的主要原因。虽然“重写文学史”专栏在89年之后停刊,但它对于文学评判尺度的重新竖立却有着先导性作用。但当后来的学者重新回顾这一文学实践时,大多数进行了批判与质疑,90年代涌现了许多“反重评”的声音,这其中对于“重写”的误解不在少数。本文将针对“重写文学史”的动机与实践,重新思考对它的批判与质疑,更为客观地来看待这次“重评”事件。
-
-
郑润良
- 《广州文艺》
| 2019年
-
摘要:
新时期以来,在文学回归文学、文学研究回归文学研究等口号的吁求下,现当代文学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但同时,一个现象也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对于现代文学史,学界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但是,对于当代文学史,由于研究资源、立场、观念、思路的不同,导致文学史叙述观念的诸多分歧。1980年代的''重写文学史''运动中,启蒙文学史观占据了主流。''重写文学史''运动因为诸多外因告一段落之后.
-
-
龚小雨;
龚举善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伴随着构建新中国文化共同体宏大战略的总体进程,中华民族文学史的已然生态和应然前景随之被摆上桌面.与此相关,作为具有中国特色和现代意味的述史方略,后发性的中华民族文学史观势必认同并尊重原生性文学创作、传播与接受的"民族"史实.具体而言,外生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社会情境和法理约定,内应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新方法论的倡导以及"重写文学史"的拉动等,在中华民族文学史观的现代养成工程中协同发挥着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方法与格局的综合激活效能.为维护中华民族文学史以及建基其上的文学史观的正态运行,确立并奉行选择配置、本体优先、经典入史、相对普适、持续改进等基本原则,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
-
-
-
-
-
刘小新
- 《东南学术》
| 2019年
-
摘要:
无论是作为一个批判性位置,还是作为一种批判方法与艺术表征符号,“南方”已成为当代台湾人文知识界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葛兰西的“南方问题”论构成了当代台湾“南方”论述与想象的重要资源,并逐渐与当代台湾诸种阐释实践紧密接合.“南方”与“南方诗学”的提出对重写台湾文学史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形成了重写台湾文学史的“南方”视角与批判方法,打开了阐释台湾文学问题的新空间;另一方面重新确认了台湾文学在中国文学地理版图中的位置,将台湾文学重置于中国文学的历史流变的框架之中.但是,当前的“南方”论述也存在种种思想局限乃至错误,逐渐演变为一种“本土主义”观念,需要予以批判性审视.
-
-
隋欣卉;
刘小新
-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 2019年
-
摘要:
光复初期是台湾文学史上重要的历史节点。首先,它是日据时期台湾文学与战后台湾文学的连接点;其次,它又是祖国大陆文学与台湾文学对接的连接点。秉持不同意识形态和历史视野的文学史家对光复初期文学史的论述观点迥异,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三组矛盾和六个面向:中断论与延续论;再殖民论与去殖民论;省籍矛盾论与阶级冲突论。这种状况的形成,凸显了光复初期文学的重要性,以及对这段时期文学与思潮的多重阐释与话语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