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普遍主义

普遍主义

普遍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332篇,主要集中在政治理论、社会学、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0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261篇;相关期刊243种,包括东岳论丛、江海学刊、开放时代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北京舞蹈学院建校60周年暨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中国宪法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等;普遍主义的相关文献由319位作者贡献,包括潘屹、马德普、赵明晨等。

普遍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0 占比:53.96%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2.02%

专利文献>

论文:261 占比:44.01%

总计:593篇

普遍主义—发文趋势图

普遍主义

-研究学者

  • 潘屹
  • 马德普
  • 赵明晨
  • 郭美华
  • 刁小行
  • 姚大志
  • 屈雪姣
  • 汪丁丁
  • 牛子宏
  • 童世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余玥; 游博
    • 摘要: 瑞典模式是-种建立在瑞典民主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之上,以高福利、追求普遍主义的公平正义、团结互助、人道主义等为主要特征,具有瑞典文化特色的政治模式。这一政治模式既具有民主社会主义制度的普遍特征,又体现了瑞典独特的国情与文化,被视为民主社会主义的典型代表。
    • 马玮聪
    • 摘要: 沃尔泽通过一种共享的社会意义标准来论证自己的特殊主义,并且通过道德哲学的方式批判了普遍主义,这一思想主张在逻辑上和思想价值上丰富了多元主义理论与多元主义正义观。但是,学术界对这种特殊主义提出了批判,认为其思想实质是一种普遍主义论证,沃尔泽的特殊主义论证是不成功的。文章梳理了两种观点并力图融合二者的优点,为沃尔泽的理论合法性寻找新的解释路径并丰富沃尔泽特殊主义方法论的理论内涵。
    • 鲁文静
    • 摘要: 赵汀阳教授的“天下”概念所关涉的是一种关于新世界制度的政治哲学构想。但是,这一概念中还隐含另一种跨文化意义。文章首先分析赵汀阳教授所提出的“天下体系”,论证这一体系的核心概念“天下”中隐含的跨文化意义;其次从生命角度出发,探寻天下概念的跨文化意义的现实必要性:基于新世界制度基础和生命的普遍相似性的、平等的、普遍主义的跨文化交流正是对世界生命状况的一种回应。通过以上分析,不仅可以发现天下概念之跨文化意义的现实必要性,还有助于借助生命角度,进一步理解天下概念本身。
    • 余达淮; 贾正宇
    • 摘要: 德国古典哲学是产业资本初升期对世界普遍主义的一种解释方式,是观念论的复现,试图从一个绝对性的原则出发推导出一切。而后来逻辑实证主义则以反对黑格尔的名义,尊重经验知识,但又以逻辑还原的方式构造了另一种普遍性。两者都没有脱离资本雄心勃勃的时代,都是形而上学式的资本主义解释模式,可以说,基本符合资产阶级的气质。当资本进入21世纪,金融资本日益强盛,资本表现为对军事、科技的垄断与扩张以及不知不觉的西方文化的意识形态时,对世界的理解实质上变成了对前理解的排斥,显现为精神领域的道德偏好;而普遍资本即资本已经渗透进一切领域的时代,隐晦的本体论式表达式微,道德被直白地建构为资本自我修复的工具。同时资本持续流动性的增殖循环裹挟着世界变成一个“液态”社会,文化领域也遭遇了资本的侵袭,一定程度上被同化,呈现为文化流浪。
    • 赵万里; 付连峰
    • 摘要: 科技奖励制度的运行状况涉及长期运作的成长性、连续性和短期运作的机会均等性、普遍性、时效性、有效性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奖励制度长期运作中的制度成长性进步明显,但存在滞后性和被动性;制度连续性显著上升,但仍然容易受到政治形势、政策走向、体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科技奖励制度短期运作中奖励申报的机会均等性相对较好,奖励授予的时效性较强,制度激励的有效性较佳,评审过程和结果的普遍性有待改进.科技治理理论对分析和改进科技奖励制度的运行状态颇有启发意义.
    • 赵明晨
    • 摘要: 俄罗斯民族意识发轫于俄国“西化”的现代化进程之中,但是作为一种回应,来自以东正教为内核的“斯拉夫主义”却成为俄罗斯民族有意识的、最为稳定的特质。要理解这一特征,就必须从两幅普遍主义图景——拜占庭范式和西方主义入手,前者实现了俄罗斯“双重身份”和自我主体性重构,并带来了历经西方化、社会主义等阶段始终保持稳定的“隐匿性”、“聚合性”的认同和特征;后者则通过追求西方为中心的标准化,导致了俄国国家社会“二元化”的“离散状态”,两种普遍主义图景的冲撞,为民族意识产生提供了差异化的动力。在伴随国家重构进程中,俄罗斯人的民族化,始终依赖于个体的“主我”与“客我”不断回归,实现着自我身份和意识的内在合一性。
    • 赵明晨
    • 摘要: 俄罗斯民族意识发轫于俄国“西化”的现代化进程之中,但是作为一种回应,来自以东正教为内核的“斯拉夫主义”却成为俄罗斯民族有意识的、最为稳定的特质.要理解这一特征,就必须从两幅普遍主义图景——拜占庭范式和西方主义入手,前者实现了俄罗斯“双重身份”和自我主体性重构,并带来了历经西方化、社会主义等阶段始终保持稳定的“隐匿性”、“聚合性”的认同和特征;后者则通过追求西方为中心的标准化,导致了俄国国家社会“二元化”的“离散状态”,两种普遍主义图景的冲撞,为民族意识产生提供了差异化的动力.在伴随国家重构进程中,俄罗斯人的民族化,始终依赖于个体的“主我”与“客我”不断回归,实现着自我身份和意识的内在合一性.
    • 徐进; 李小云; 武晋
    • 摘要: 妇女和发展的范式是西方女性主义与发展主义在建构和实践中结合而形成的,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赋权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这一范式本身对于充分发挥妇女的能动性、提升妇女的地位有着积极的意义,但由于其在本质上存在着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和发展主义的建构性,虽然针对了发展中国家妇女的现实,但在不同的发展社会文化语境下依然出现了一系列实践困境.在中国和非洲坦桑尼亚的实践显示了这一框架与当地社会文化可能产生的不适应性.在中国,应用妇女和发展范式的干预在技术层面出现了不适应性,在结果上出现了"机会和福利异化"的现象;而在坦桑尼亚推广非国际主流妇女和发展范式的中国玉米密植增产项目,却使当地妇女提升了收入,产生了"逆向赋权"现象.这都显示出妇女和发展范式遭遇到发展中国家性别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景观.
    • 林红
    • 摘要: 在西方国家与贫困、经济不平等、技术性失业等社会问题的较量中,一种被称为全民基本收人(Universal Basic Income,简称UBI)的激进理念与政策实验因其对普遍主义和分配正义的追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全民基本收人是一种以应对贫穷、不平等为核心目标,以普惠式再分配为手段的策略,倡导者们相信,全民基本收人对于21世纪的意义如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对于20世纪的意义一样。
    • 赵明晨
    • 摘要: 俄罗斯民族意识发轫于俄国"西化"的现代化进程之中,但是作为一种回应,来自以东正教为内核的"斯拉夫主义"却成为俄罗斯民族有意识的、最为稳定的特质。理解这一特质就必须从两幅普遍主义图景——拜占庭范式和西方主义人手。前者实现了俄罗斯"双重身份"和自我主体性重构,并带来了历经西方化、社会主义等阶段始终保持稳定的"隐匿性""聚合性"的认同和特征;后者则通过追求西方为中心的标准化,导致了俄国国家社会"二元化"的"离散状态"。两种普遍主义图景的冲撞,为民族意识产生提供了差异化的动力。在伴随国家重构进程中,俄罗斯人的民族化始终依赖于个体的"主我"与"客我"不断回归,实现着自我身份和意识的内在合一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