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天下

天下

天下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1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哲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1篇、专利文献21篇;相关期刊733种,包括现代领导、今日中国:中文版、人文杂志等; 天下的相关文献由1031位作者贡献,包括季羡林、刘晓达、严慧等。

天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91 占比:98.11%

专利文献>

论文:21 占比:1.89%

总计:1112篇

天下—发文趋势图

天下

-研究学者

  • 季羡林
  • 刘晓达
  • 严慧
  • 晋文龙
  • 晋晓瞳
  • 温军超
  • 尹波涛
  • 李琳
  • 杜家怡
  • 柯小刚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戴景贤
    • 摘要: “现代中国”文明根源的讨论,需明晰四项前提:一是“现代中国”的七项构筑条件;二是“现代中国”可以区划的四个历史阶段;三是“现代中国”在历史进程中所展现的方向性、整体性与结构性;四是“现代中国”的理念表达方式。“现代中国”的文明根源则由五项思想成分组成:一是中国人的一种务实的人文主义态度;二是中国人所始终坚持的个体命运是与家、国命运密不可分的观念;三是对于主体能动性的强调;四是社会发展应由价值理性、知识理性与历史理性所组成之思想力的运用构筑;五是中国现代化所形塑的“文明现代性”应以和谐、秩序、进步、共利为原则,关于世界的理念,则应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
    • 徐成
    • 摘要: 有人说,三星堆是“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它的发现让我们认识到了3000多年前四川盆地中曾存在却又被遗忘的辉煌文明,而当以三星堆为窗口进一步窥探3000年前的中国长江流域时,我们还将看见一个由许多青铜文明编织而成的青铜文明网络,它藏在不被任何传世文献所注意的南方地区。
    • 冯军
    • 摘要: 赵文斌同志又一力作《质量天下》出版了,为我国质量工作的研究者、管理者、践行者提供参考,甚是可贺。文斌曾从事海上航天测控十余载,担任我国远望三号航天测控船大副,足迹遍及三大洋。夜读《质量天下》,我脑海中常浮现这样一幅画面,列列的海风,拉扯着他的衣角,也牵动着他的思绪回到遥远的过去,憧憬明媚的未来。
    • 张宏斌
    • 摘要: 早期中国的真实形貌,从考古新材料和经典文本中可以得到有效验证。大量不同时段的文化遗址所展示的是华夏逐渐趋于一体的社会进程,而典籍文本的雅驯之言所表明的则是"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历史现实。从家国到天下一以贯之的逻辑,即是文化与政治的并重。"莫非王臣"划定了华夏的政治疆域,是家国的实践内容和实际体验;"能夏则大"则赋予了中国的文化属性,即三代因革损益所确立的政治与文化的文明体系是华夏族群长盛不衰的核心要素。偏废其一,则中国不足以成为中国。
    • 王骁
    • 摘要: 历史上,从“中国之天下”的缔造与瓦解,到“天下之中国”的转变与发展,国际制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追溯先秦国际制度理念和实践,最早的中国及其天下形成自广域王权国家崛起,先后以异族酋邦、内外服国家、诸侯国作为主要互动单元,以构建和维系安定、统一的社会秩序为最高目标,以东亚大陆的中原地区为关键布局,以祭祀、内外服、宗法分封、会盟、联姻、奉职贡等为实现手段,最终结果是秦横扫诸侯、统合中国与天下。这不仅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演进有着深远意义,也奠定了传统中国国际制度的逻辑主线与价值基础。
    • 刘飞飞
    • 摘要: 由于在现实中找不到一个合格的王者来实现天下太平,董仲舒转而强调孔子天下观念中的仁义理念。在董仲舒的设想中,只要帝王奉行仁义,爱人律己,区分“内治”与“外治”,经由“京师—诸夏—夷狄”的“近—远”进路,仍然可以实现四夷臣服、百蛮朝贡的太平局面。可是现实中的天下并不太平,华夏与夷狄的矛盾终未消散。董仲舒为此又提出了“说之以厚利”并“结之于天”的方案。然而其对世俗性与神圣性的糅合,使王者对天命的兑现和对天道的践行必须通过巨大的物质牺牲来实现。这样,天下太平就只是一种表象,“天下”也无法获得统一的内涵。“天下”这个“无外”的生存空间本然地意味着整体性,并要求内部的和谐。这需要天下内部的各类群体在长期的交往中修正偏见,凝聚共识,适时地构成一种新的交往形式、生存形态和文明类型。如此形塑的“天下”,才能克服帝国式的暴力治理与扩张。
    • 刘敏芝
    • 摘要: 文章考察了“天下”等词的语义演变,进一步证明了汉语中存在从范围义到程度义的语义关联。在先秦汉语中,“天下”从语义实在的处所范围词演变为表示“某种性质程度最高”的程度义。这种语义演变与其所处定语位置有密切联系,也与“天下(之)NP”中NP的性质以及整个“天下(之)NP”的语法功能有关。这种语义关联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世界、宇宙”等的词义演变迹象是典型的例子。文章从认知角度分析了这一语义演变背后的动因。
    • 柯小刚
    • 摘要: 儒家之为儒家的根本规定在于天人之际的仁性感通,这与诗之为诗的本质有着本原性的深刻关联。从儒家思想出发重读杜甫,思考何谓“诗史”,可以克服西方诗学加诸中国诗歌传统的“抒情诗”偏见。在杜诗《春夜喜雨》《江亭》《后游》《过津口》等篇中,可以看到喜忧之情都是至性之情,体现了由情溯性、以性化情的中和工夫。这是杜诗内圣的一面。另一面,《望岳》则是以阴阳创生之道与天下之义来望泰山,有古礼望祭山川之遗意,是其外王理想的体现,是泰山的政教意义在一个布衣儒者身心中的重新生成。
    • 汪红亮
    • 摘要: 明清时期,江西会馆万寿宫数以千计,分布在国内20个省(市、自治区)及新加坡。遍布海内外的万寿宫形成了江右商帮的一个巨大贸易网络。凡为江右商贸易网络重要节点处,必建有万寿宫。这一贸易网络,将沿线地域与外部广阔的世界联系起来,从而也深刻改变了沿线地域。当外省万寿宫建立起来后,即已不单单属于江西移民,而不可避免地成为当地的公共景观之一,既是当地的建筑景观,又是当地文化活动空间和商业空间。明清同乡会馆兼具乡土情怀与天下一家的两面性。遍布全国城乡甚至海外的同乡会馆,共同形成天下景观。
    • 鲁文静
    • 摘要: 赵汀阳教授的“天下”概念所关涉的是一种关于新世界制度的政治哲学构想。但是,这一概念中还隐含另一种跨文化意义。文章首先分析赵汀阳教授所提出的“天下体系”,论证这一体系的核心概念“天下”中隐含的跨文化意义;其次从生命角度出发,探寻天下概念的跨文化意义的现实必要性:基于新世界制度基础和生命的普遍相似性的、平等的、普遍主义的跨文化交流正是对世界生命状况的一种回应。通过以上分析,不仅可以发现天下概念之跨文化意义的现实必要性,还有助于借助生命角度,进一步理解天下概念本身。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