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中医药文化论坛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中医药文化论坛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中医药文化论坛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2-11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会议文集: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中医药文化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能没有中医药事业的振兴,没有中医药事业的振兴,中华民族的复兴就不能完整的复兴。振兴中医药事业应是国家亟待认真制定和落实的一项重要战略。中西医的优长都有大量的实际临床疗效可以佐证。中西医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发展,真正的中西医结合也可能是产生有别于中西医的新的医学理念和新的医学体系的有效途径。同时中医药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独有的卫生资源和重要组成,切实继承和不断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不竭动力。必须加快和促进中医药科技的进步,推动中医药继承与创新,使之不断与时俱进,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在继承创新中医药事业中,要提倡中医药理论研究工作者、从事临床实践医务工作者与有志于振兴中医药事业的企业家等各路大军相互协作、共同配合。只有这样,中医药事业才能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自己重大的贡献。另外,中医药的理论基础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十分宝贵,一定要充分继承。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来发掘、研究我国古老的中医药理念,来拓展创新我国的中医药事业,有可能是条捷径。甚至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可能不无裨益。
  • 摘要:目前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中医防治服务能力的均等化提高的关键在中医医院。针对中医临床人才的文化素养、基本理论修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三个不足"的现状,提出要传承中医药文化,引领中医临床人才的中医药文化的自觉、自信与自强:通过宣导,提高中医药文化的自觉;通过熏陶,增强中医药文化的自信;通过实践,实现中医药文化的自强.
  • 摘要:前一时期中医药属性争论中不少参与者认为医药学应该且只能是"科学"而不应不能是"文化".而本文提出:科学本身受人类认知能力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局限,更多具有相对真理的性质.因此只有在民主和开放前提下,科学才能发展.而对文化应从广义角度来理解,即:理念文化、价值文化和行为文化.文化多样性既是客观现实,也是未来目标,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把这两方面都认识清楚了,就不难理解地道传统中医药既是科学也是文化的属性判定了.
  • 摘要:本文通过对文化概念的梳理,提出文化及中医药文化的三大核心,并据此对中医药科学文化知识体系的本质及特征进行阐述,重新对中医的概念进行定义,“中医”是由中国人创造的,在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影响下,以象信息为主要认知依据,从属性及关系角度进行思维,充分利用人体内外自然资源,调控和平衡人体生命状态的一种医学知识体系。
  • 摘要:文章从"文化"入手论述了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包括中医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等文化元素,认为其核心是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是哲学的根本问题;进而从中医对生命的发端和整个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观念论述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中和;并论述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文化根源和现代价值.
  • 摘要:中医古籍中的图像是中医文献的重要内容,与中医学术传承密切相关.本文分别从图像与文字、学术传承、中医学术传承的关系,以及图像对中医学术传承的作用等方面论述了中医古籍图像与学术传承的关系.图像在中医学术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四点:具象描绘,抽象说理,动作示范,保全学术,有利于知识记述。中医古籍图像承载着中国历代医家临床经验和学术心得,是中医药继承、发展、创新研究的基础,也是当代中医学术继承发展、学术创新的源泉。在中医学术传承过程中,必须重视图像的作用。
  • 摘要:谢利恒(1880-1950)是近代中国医学史上一位享有盛名的人物,文章分析了其家世与求学、任教与编辑,介绍了他生活的年代,在正值西风东渐,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交争之际,中医学术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几度濒临被废止的困境.在这样一个历史潮流中,谢利恒自觉地肩负起维护和振兴中医的历史使命,他殚精竭虑,奔走呼号,以其超人的毅力与智慧,非凡的组织才干,渊博的文化素养,为中医的生存与发展做出许多富有远见的开创性的贡献:如创办中医学校,培育中医人才;组织中医团体,领导抗争维权;编撰中医辞典论著,传承弘扬中医学术;倡言中医科学化,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他的精彩纷呈阅历丰富的一生,他的道德文章及精神为今日中医学界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 摘要:世界文化遗产敦煌医学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其中的佛家医药文化亦颇具特色,本文从"拯道贵速,仁慈济世"、"咒药结合,安治并举"、"中印名医,相提并论"、"四大五荫,失调论病"、"五辛文书,疗心身疾"五个方面对敦煌佛家医药文化特色进行了概要.拯道贵速,仁慈济世是祖国医学高尚医德与精湛医术结合的体现,也是佛家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家咒语与药物结合是敦煌医学文化的一大特色,反映了佛家心理疗法与药物治疗的特点,也是借医弘教的体现。将中医始祖与古印度名医相提并论是体现中印医药文化交流的一大特征.敦煌卷子中的佛书《五辛文书》对研究佛教禅宗修身养生方法价值重大.
  • 摘要:金世元教授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谙熟中药炮制发展历史,熟悉各种中药炮制技术,在中药炮制领域具有深刻的眼光与独到见解.他善于从浩瀚的医学文献中,发现标志着学科发展的细微线索;注重中药炮制技术的规范性;更兼通中医理论与临床,故能从整体上把握中药炮制与中医临床的关系,形成从临床角度谈中药炮制的独特视角.
  • 摘要:服食是道教养生术之一,一般认为服食指道教徒服药求长生.本文耙梳大量一手文献,借鉴语言学、逻辑学方法,重新界定服食,认为道教服食之外延可以指药物,也包括气、符、日常膳食及特殊饮食等方面.服食外延的扩充合乎概念演变的规律。不影响相关概念的使用,道教文献中常见之服气、胎息、外丹、辟谷等术语在许多场合仍然可以沿用。
  • 摘要:当前卫生经济困境的症结,在于对卫生机构、医疗设备等卫生资源的过度依赖,在于高估了医疗机构在健康维护中的贡献度,把注意力集中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力只占10-15%医疗条件建设上,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卫生资金拮据的泥潭,而忽略了人体内在的卫生资源,即人体本有的自稳调节、恢复健康等功能.中医学是注重发掘人体内在卫生资源的医学,弘扬中医学理念,实现"中西医并重"发展,对于减轻国家外在卫生资源的负担,走出卫生经济困境,顺利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化,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范围内的产品竞争在日益加剧,这一切都促使了世界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市场竞争的焦点也由价格竞争逐渐转向了质量竞争.因此,质量管理与质量竞争力,成为中医药企业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建议树立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文化,制定适合中医药企业的质量战略,进行标准化管理。
  • 摘要:龟龄集与服食养生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服丹是服食之内容与方法之一,另一方面,龟龄集是以炉鼎升炼技术炼制的"丹药".无论是历史文献、文物的记载还是商号经营的市场青睐,以及现代科研的结论,都说明龟龄集延年益寿的功效卓著,适宜性人群较为广泛,所以曾是皇宗贵族和达官显贵的服食之品.据龟龄集(传统医药制作工艺)的传承人柳惠武先生讲,龟龄集是结合三才、五行、八卦、九宫、婴儿、姹女等道易学说进行择日、炮制、粉碎、水浴、夜露、日晒、装锅等多重程序后,炉鼎升炼七七49天方可制成。现代研究表明,龟龄集可以调补阳气、延缓衰老、强身健脑、补精益髓、调整神经。治疗健忘、肾阳虚证,以及妇科肾亏阳弱、冲任虚寒、精血衰少等症,对痛经、滑胎、崩漏、白崩、不孕等疗效显著。还可以治疗骨折延迟愈合,老年性贫血,慢性呼吸道疾病,具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能较好地增进食欲,改善性功能和睡眠。此外,龟龄集还用于治疗神经性耳聋、肾病综合征,疗效快而稳定。然而,龟龄集这一近500年历史的服食珍品,在现代医药管理制度下却失去了以往日常养生服食之品的地位,而成为专门攻病疗疾的药品,现实发展与历史落差越来越大,所以应当恢复其服食之品的本来定位,以获得良好发展.
  • 摘要:服食是中医学精髓成分之一,它在中医学独特的生命观、疾病观为指导下,以精选、精制或烹炼过的方药为服食内容,通过服食行为,补养后天生命过程中所耗散的人体精气神,进而改善人体体质.丹药是服食技术高度发达的结晶,历代医家、养生家丹药炼制与服食实践,促成了中国独特的服食仙药、服丹信仰文化;并营造了中国社会中医药文化精神氛围,使得服食养生者通过服饵方药,而能臻于形神兼养之境.
  • 摘要:内药源自于道家内丹术中的采药阶段,将阴阳二气(氣炁)和合五行之炁归入下腹下田处,就完成了一次采练内药的过程.采炼内药真正体现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真正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达到延长生命时限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实现纯正的"绿色治疗"、"绿色健康".以内药治未病,小到个人健康,可以建立维系一生的健康保障机制.大到民族兴旺,可以建设中国特色的医疗健康保障体系.
  • 摘要:热带亚热带多病的环境,影响着古代岭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岭南医药的发展,对地区经济文化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岭南医学不断发展,到明清逐渐达到兴盛。岭南医学的发展与岭南文化一样,后起而勃发,成为重要的地域学术流派.岭南医药在医药物质遗存、医药民俗文化、药业商业文化等多个层面丰富和充实着岭南文化.
  • 摘要:我国民间中医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生活实践和与疾病斗争中积累的防病治病经验,不仅是中医药学形成的重要来源,而且不断丰富着中医药学的内容,为保障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广义的民间中医药包括民间中医药技术、人员、机构三个方面,其中,民间中医药技术即为官修医籍中未曾收录,未被官方医疗、教育机构采用,主要通过家传和师徒相授而传承;民间中医药人员是指主要通过家传、师承、自学等方式传承中医药,提供中医药医疗健康服务,但未在官方医疗机构中执业的人员;民间中医药机构是指由民间资本兴办的民营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等机构。民间中医药传承了中医药许多独特的思想和经验,蕴含着极其珍贵的价值。笔者建议民间中医药首先要夯实自身的整体素质,在此基础上,望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大重视民间中医的程度,修订阻碍民间中医发展的法规,为民间中医合法行医开“绿灯”,创造宽松的条件,鼓励多办个体中医诊所,让民间中医占领基层医疗保健市场,让困境中的传统中医药焕发生机,得到传承和发展。
  • 摘要:新疆是红花的最早产地之一,丝绸之路的开通使红花得到了广泛传播。红花在我国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和药用植物被广为栽培,主要含有天然红花黄色素和红花红素,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新疆在红花传播中对祖国医药学产生了积极作用,并对日本等国产生了影响。而今新疆红花的种植及色素的开发在我国红花的购销中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红花的化学成分主含红花苷类,红花多糖和有机酸。利用红花进行深加工开发药品和保健品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 摘要:广誉远的传承与发展经历了广盛药铺、广升聚、广升远和山西中药厂等十几个商号更迭与472年的兴衰变迁,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老字号企业,不仅承载着中医药传统企业"诚信和义"的核心价值观与经营理念,而且体现着优秀的中华传统人文精神与内在神韵,既是现代管理思想需要汲取养分的精神源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增强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载体.作为具有龟龄集和定坤丹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广誉远有着义不容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使命与责任.
  • 摘要:龟龄集蕴含了中医"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守一处和"的整体观,"阴阳平衡"的和谐观,"生生不息"的恒动观,以及"互根互用"的阴阳理论,"生克制化"的五行学说,上工"治未病"的养生思想与丹药制作技艺,其组方配伍、药物炮制、制作工艺等可以为中医药理论的研究开辟新的思路,为中药制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为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发展提供实物载体,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 摘要:歙县定潭"张一帖"是新安世医家族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由于新安地区的医学文化背景,"张一帖"所承载的"精""诚""仁""孝""和"等以中正仁义的儒家文化为主导、兼有清静无为的道家文化和慈悲为怀的佛家文化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与价值观的体现,其中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行善积德"、"保合太和"、"天人合一"等文化内涵对于我国民族文化复兴、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传统医药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有着470年历史的山西广誉远,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了"重德贵生"与中医延年益寿注重养生的文化理念,以及儒家文化熏陶下讲究"诚信和义"的晋商文化,它百年传承的厂训昭示了中医药企业的经营理念,其经营模式蕴含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独特的药剂制作技艺承载了道家炼丹术的思想,并在早期的医药广告中显示出当时的知识产权保护思想萌芽,所以,广誉远的非遗保护对于重建中华民族文化,弘扬中医药养生文化,保护药剂传统制作技艺和濒临失传的道家炼丹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特殊价值.
  • 摘要:中医学术流派纷呈,在世界医学史中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医学术流派有代表性的医家均具有潜心研究、厚积薄发的特点,并通过学术创新促进中医学发展、解决临床难题时推动医学进步.他们大都强调理论与临床缺一不可,在理论的指导下,运用自己独特的招数取得理想的疗效,但最关键的还是他们始终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践行仁心仁术,这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的作用.
  • 摘要: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产物,中医认为生命是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构成的,这样一种生命观带来的疾病观,中医认为,造成疾病的因素,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外因,内因有人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因有风、寒、暑、湿、燥、火,即六淫。中医的用药观也同时是这样一种病因观引导出来的用药观,讲究调和。对于这些传统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要保护,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业已形成的高端保护,推动国民在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领域搞创造与创作这个流。积极促成新的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目前可能处于优势的传统知识及生物多样性这个源。
  • 摘要:拯救中医,当务之急是保留和传承中医文化,重新认识中医体系的价值。中医文化有关"价值"的研究,是全面认识中医学术体系、摆脱"唯科学主义"评价中医的新的研究视角.从中医文化的基本概念入手,了解当前研究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明确研究目标和方向,是此类研究必须明确的内容.梳理和提炼中医文化价值及价值体系、评定中医文化价值、价值观、价值体系以及学科内涵的标准和方法、对"唯科学主义"的审视和分析、中医文化价值的认知和认同、中医学科体系中的概念和语言等,是中医文化价值研究的主体.
  • 摘要:受到高度重视的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体现着中医学的某种独特性。但是,这种整体观念的实现始终只能依赖于具体的医疗经验。中医是经验科学,因为它的实践基础是经验而还不具有系统的实验研究的证据基础;它在现今的知识增长方式仍然主要靠在具体的医疗实践过程中摸索积累,而难于借助现代技术引入实验研究领域加以深入探索,因而不能较快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知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没有脱离它的自然哲学的形态,其核心概念并非生命现象、疾病现象专属的确切概念,其理论框架、逻辑结构、推理方式受制于其理论核心阴阳五行的学说体系,其实践系统中所包含的大量丰富的实际经验。作为自然哲学的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作为一种解释生命世界的模型并非由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逐级展开的严格的层级性逻辑系统,这一理论模型中不同构件间的关系有些是虚构而成。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及各种辨证方法等等不同层级的学说、概念的内涵及其现实相关度有很大差异,看似相同的概念在不同层级上的含义,如阴阳、阴虚阳虚、肾阴肾阳、肾阴虚肾阳虚分属不同层级,其中看似相同的阴阳内含颇为不同,这些概念在体系内部虽有不太严格的限定性说明,但其内涵与其说得到了某种界定不如说只有在某种关系中才能得到一种动态性的把握。
  • 摘要:就像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进入到需要真正的内生力量支撑一样,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发展也需要建立在稳固的内在基础之上。因此需要建立中医药发展的文化观点,进一步则要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文化转型”,把文化建设作为整个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为此提出了中医原创思维的命题,认为仅仅应用一般的科学思维理解和解释不了中医药的理论实质和精神内涵,应当从“原创”的角度寻找中医药之为中医药的合理性。
  • 摘要:本研究主要从中医学术传承的环境分析入手,着重分析中医学术传承的平台建设、师徒关系和学术氛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大力扶持中医院的发展,着力提高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的积极性,切实加强中医文化普及,不断完善中医专业教育层次,积极推动中医学术发展。
  • 摘要: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依托"于黄帝而传世,以往研究者因受"疑古"思潮之影响,往往将"依托"认作"造伪".本文从古籍体例与学术传承的角度,结合"黄老之学"的范畴与源流,分析了《黄帝内经》与齐楚地域的关系,指出《内经》中不少文句在语言风格与精神内涵方面均与道家相近,从而论证了《黄帝内经》托名黄帝是对其学术传统的一种追溯,与战国时流行于齐楚、西汉初年曾一度占据思想界主流的"黄老道家"之学颇有渊源.
  • 摘要:《太平经》是东汉时期中国道教的一部原始经典,其内容以天师与真人对话的形式,阐述了天道自然的规律,其目的是内以修身,外以治国,以达到天下太平的和谐气象.《太平经》是神道书,神道是其在哲学上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太平经》"人神"的思想的研究,对从人类医学和生命的角度认识"神"及其对健康的作用会有新的启示和发现.
  • 摘要:与中医相关的一切,都属于中医文化.中医典籍序文内容丰富,文字优美,语言流畅.仔细研读,妙趣横生,或能了解作者作书之由,或能考证一书之版本,或能探后世之评价,或能挖掘一段鲜为人知的曲折故事.序文研究是中医文化研究的新视野,然目前尚缺乏系统的总结与更深层次的探讨,使之处于"阑珊处".全面挖掘解读序文,是一个重要的尚待拓展的研究领域.
  • 摘要:本文从什么是疾病,人为什么会生病这样的发问入手探讨疾病的来源.认为人是由躯体结构、生命结构、心理结构三个层次相互交通、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统一体,将内丹学的理论和方迪的微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就会使道学文化的新科学观达到人类智慧的最高峰,从而剖析出人类生命和心灵的奥秘,包括对人的生、老、病、死提出崭新的解释.在中华医学看来,世界上最高明的医师是大自然,生命的根本活力是以"肾气"为主的性能量,最好的医疗条件是将患者放归山明水秀、生机勃勃的自然界去汲取生命之气.中国的道学文化是源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最古老的文化,是人类文明发轫的原点.中华民族的传统医药学是神农尝百草开创的原始社会的医药学,因而也是全世界医药学最古老的出发点.21世纪人类的医药学革命,也必须到人类遗存的最古老的中华医药学母体中汲取营养,走"西医中医化"、"中医现代化"之路,才能开拓出人类医学的新天地.
  • 摘要:钱学森关于将"中医-气功-异功能"有机结合建立人体科学的设想扩大了当代中医立法的范围;"海子遗书"提出了气功和特异功能的可能社会危害性的法律责任问题.本文尝试对中医、气功和特异功能立法管理困境,人体科学对中医立法管理的科学支持,中医立法与人体科学立法体系等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人体科学扩大了法学视野和法律调整空间,中医立法是人体科学立法体系的子系统。中医立法涉及:中医行为、中医传承、中医管理、中药管理、中医药行业组织等内容。气功立法涉及涉及:医疗气功、养生气功、体育健身气功、其他气功等。特异功能立法涉及:民用特异功能、军用特异功能、警用特异功能、谍用特异功能等。中医、气功和特异功能立法三者既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又有交叉共性。
  • 摘要:外丹是中医药最精华构成成分,建国以来至上个世纪末中医在外丹临床实践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丹药炼制技艺也得到了发展;在外科临床领域极具潜力与发展前景.由于人为障碍、自身传承等因素,二十一世纪以来,逐渐陷入生存与发展的危机,需要抢救性保护.
  •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丹道与中医都致力于探讨天人性命之理,深入天人合一文化核心.道度有缘,医济天下,虽各行其道,又互有交叉,其中颇有渊源.中医与丹道,皆归于黄老一宗,而宗旨则大不相同。丹道要出世俗人寰,远人而近天,追求得道成仙而达天人合一之境;而中医则要入尘世,近人而通天,协调人与自然,以求天人相应而使人免遭疾患之苦。中医与丹道皆源自黄老,其本相通,同根而生,故许多说法相近相似,而因根本宗旨不同,自然理论体系也大相径庭,各有异趣。中医设法,着眼于疾病,一切以祛除疾病为根本目的,三分治而七分养,以达健康之目的;丹道立法,着眼于性命,一切以成就性命为根本目的,三分炼而七分养,以达长生久视之道。丹道传承,师道为先,首须寻师访道,而后求师问道,再而拜师学道,最后身体力行而以身证道。传统中医,亦重师承,一病百医百方,各有所本,而效用各不相同,医术之高下自见。
  • 摘要:古代按摩导引术源远流长,其理论与技术得到历代养生家的不断丰富与完善,成为中医药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摩导引养生秘法》上承秦汉时代导引按摩术预防、祛除疾病之要旨,中传唐代以来内丹静功内炼精气神、养护性命的养生秘要,下择明代以及同时代诸按摩导引诀中之精华十二式.它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身心保健要诀,至今仍有其重要的价值意义.
  • 摘要:砭学是中华民族古老传统秘籍《九砭养生经》"岳氏九砭""九砭文化""九砭生活方式"的秘传遗存和公开发表,是"中医文化""九砭文化"的源头,"岳氏九砭"是迄今为止唯一独家使用的"古砭镰""古砭斧"古老传承"活化石".这些秘传"古砭具""古砭术"的公开,揭示了"砭石"这个"天人相应"的传统文化瑰宝是中医药文化和养生学的原始鼻祖也预示了人类追求健康长寿,必然要走"天人相应"养生免疫、预诊预防的"砭学之路".
  • 摘要:文章总结了近几年来针对中医药文化宣传,提出要重视图书馆文化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现有空间作用;重视以读者为本,围绕原有资源营造文化氛围;发挥专业优势,重视多种形式的中医文化宣传,积极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鼓励学生利用图书,积极开展宣传评比,建立名老中医捐赠图书专柜,积极筹备名老中医成果展示室,发挥医史文献知识在中医药文化宣传过程中的作用。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新疆出土医药文献、史志目录、传世抄本、现代维吾尔医学中的遗存,发现其中含有中原、印度、波斯、阿拉伯等东方文化和希腊文化等西方文化因子,借此证明维吾尔医学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因子,汲取了各文化的精华,因此才具有丰富多彩的诊疗特色、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特色鲜明的方药理论。
  • 摘要:本调查是首次针对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的现状调研.此次调研,基本摸清了北京地区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以及传承项目的现状。传承人现状基本表现为社会关注度不够,行政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缺乏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协调保障项目的传承,固定的传习场所面临拆迁和缺失,缺乏经济、职称、荣誉方面的待遇,认证缺乏标准和规范,遴选缺少指导性意见,培养尚未结合项目的内涵而实施,不能人尽其才。传承人与传承项目是相互依存而共生的。传承人的遴选、认证、培养离不开项目,只有在项目“生生不息”不断延续和发展的条件下,传承人才有机会得到培养和成长,最终掌握项目的精髓—核心理论和核心技术;相反,如果没有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项目即使存留下来也仅仅是失去灵魂的僵化躯壳。
  • 摘要:本文从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入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视角,分析探讨了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属类别、物质与非物质内容、传承主体、活态性与本真性以及文化多样性价值等理论问题.并强调中医药核心理念的尊重和保护,是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维护中医对生命疾病认知核心理念的稳定,使中医药依照自身规律传承发展,达到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是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由之路.
  • 摘要:达仁堂创办于1912年,创办者是乐达仁.迄今达仁堂已有近百年历史.达仁堂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达则兼善”和“仁者爱人”。达仁堂文化的主旨是“济世”。所谓“济世”,就是对人对社会有所帮助,有所作为。达仁堂济世文化,与中药行业文化、儒家文化和宗教文化有相融相通之处,也有其自身鲜明的个性特征。达仁堂中药文化,是继承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一个典型。秉持着唯好人做好药的古训,在制药工艺中认真做到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烦必不敢省人工。达仁堂中药文化彰显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对提升社会文明和谐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促进作用。并且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达仁堂自创立之初就已渐显国药集大成者的胸怀,十分重视企业品牌宣传,尤以视觉形象为重。尽管当时尚没有电视,达仁堂仍然采用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来扩大影响力宣传品牌的价值与魅力。
  • 摘要:龟龄集是现存唯一的升炼养生丹药,其所承载的传统药物制作技艺基本反映了炼丹术的核心要素和大致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传承和保护价值.通过龟龄集传统制作技艺的考察,大致可以还原炼丹术的主要工艺技术,可以将其归纳为立方、备药、置器、炮制、择地、择人、禁忌、修合、制泥、安炉设鼎、运火、采药等环节.但是龟龄集的传统制作技艺也正面临着被丢弃或改造的危机,因此必须重视其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研究,以确保养生丹药制作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 摘要:夏氏丹药制作技艺是对传统医药外丹炼制技艺的继承与发展,其主要特色在于一方面保持了传统炭火烧炼法,以确保丹药的质量;另一方面使用钢罐替代陶罐作为结胎鼎,则大大提高了丹药产量.此外,为保证不跑丹所采用的不间断刷泥水法以及检测丹剂的硬币长毛法均颇具特色.
  • 摘要:章太炎先生兄章筏师从钱塘名医仲昴(mao)庭,太炎先生亦常从昴庭先生侍医.仲氏名学辂,字昴庭(按,"昴"他书有误作"昂"者),医学底蕴深厚医技精湛.时宁波知府宗源瀚闻昴庭名,延至衙府礼待之,称慈禧太后有疾,征诏天下名医诊治,促应诏,昴庭乃"就征疗清慈禧太后,归,又主浙江医局,所全活无虑数万人." 最能展现仲昴庭学养深厚一幕,是他与连书樵一段对话,反映出,古代医家不仅熟悉医学技艺和医学经典,而且精熟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儒家经典如《诗经》等能够默诵,这样的文化底蕴涵养了医学家的精神世界,支持了他们的专业理想。从仲昴庭、连书樵的辩论中,看出仲昴庭对一事一物的辨析很细腻很入微,同中求异,异中查同,把这种认识世界的精神与方法贯穿到查病治疗中,当然要高人一筹。
  • 摘要:本文对中西医学思想的哲学基础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研究,认为西医的演进路向基本秉承了西方哲学的原子主义思想,重视器官而忽略整体,中医则上接阴阳五行的关系主义思想,注重整体关联而略于器官的独立性.两种医学思想在处理病体的时候互有优劣,未来世界医学的发展是走原子与关系的二象性道路,这有待于一种新的更有包容性的哲学思想的形成.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