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华北地区)学术年会
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华北地区)学术年会

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华北地区)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天津
  • 出版时间: 2013-09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华北地区)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北京正处在建设世界城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小城镇作为联接城乡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09年北京市在10个远郊区县确定了42个重点小城镇作为今后重点扶持的小城镇,尽管近年来北京市对重点小城镇发展给予了政策和资金支持,小城镇产业规模不断增大,产业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全市182个小城镇中,42个重点小城镇的总体发展水平并不高,没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小城镇产业发展差距较大,集聚发展水平较低,尚难以起到带动周边地区迅速发展的作用,同时很多重点小城镇定位不清晰,缺乏具有一定优势的主导产业,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在全市宏观层面上缺乏必要的调控和良好的规划.建议北京市在城市发展新区适当增加重点小城镇的数量,在全市层面强化对小城镇的发展指导,凸显服务于首都城市的特定功能,重点小城镇产业发展应该因地制宜,不仅要强调借力发展,更要注重内生成长,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为小城镇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支撑,促进北京市产业空间结构优化提升.
  • 摘要: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明清以来诸城地区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明清以来的623年间,诸城发生洪涝灾害67次,平均每9.3年发生一次.明代后期和清代中后期是洪涝灾害的多发期,而明代初期和明末清初洪涝灾害发生次数较少.诸城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集中在地势低洼的潍河沿岸及潍河干支流交汇地带.根据洪涝灾害的等级序列得出明清以来诸城的3级涝灾发生次数最多,2级和4级涝灾发生次数大致相当,1级涝灾发生次数最少.最后对洪涝灾害原因的分析表明: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气候变化、地形地势、水系分布与形状等是导致明清以来诸城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 摘要:以长江三角洲上海地区和海河流域天津地区水网为研究对象,对冬季河网表层水体溶存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浓度、饱和度及水-气界面排放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季我国平原河网水体溶存CH4和N2O的浓度值都很高,呈高度过饱和状态:CH4浓度均值为0.86μmol·L-1(饱和度:758%),范围在(0.043±0.001)~(25.3±9.32)μmol·L-1之间;N2O浓度均值为86.8nmol·L-1(饱和度:488%),范围在(9.71±0.41)~(691±35.2)nmol·L-1之间变化.天津排污河水体CH4和N2O浓度显著高于其他河流(均值分别为38.41μmol·L-1和88.9nmol·L-1).水体溶存CH4和N2O浓度、饱和度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上海河网的CH4和N2O浓度和饱和度均值高于天津河网.河网水体水-气界面CH4和N2O排放通量变化范围很广,CH4通量在(-1.35±0.22)~(665±246)μmol·m-2·h-1之间,平均值为24.1μmol·m-2·h-1,N2O通量在(-0.19±0.02)~(22.6±5.05)μmol·m-2·h-1之间,平均值为2.28μmol·m-2·h-1.相关分析发现,河网水体溶存CH4浓度与DO显著负相关,与NH4+显著正相关;N2O浓度则与NH4+和NO3-+NO2-显著正相关.河网水-气界面CH4和N2O排放通量均呈现出市区高郊区和农村低的空间分布规律,污染严重的河流已显然成为大气CH4和N2O的潜在排放源.
  • 摘要: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对于认识、保护和改造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用AHP法、"成因一结果表现"综合性指标体系,对汾河上游五个县(市)进行生态脆弱性评价,根据计算结果,将汾河上游划分为5级生态脆弱区,分别为极强度脆弱区、强度脆弱区、中强度脆弱区、中度脆弱区和轻度脆弱区.同时,探讨了汾河上游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空间差异和不同级别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各县(市)的生态环境脆弱性排序为岚县>静乐县>宁武县>娄烦县>古交市.汾河上游属于较严重的生态环境脆弱区,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对指导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典型工矿场地中由人类生产活动为主要因素引起的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了极大危害,针对工矿场地环境污染的初步调查和风险管理以显得极为迫切重要.通过有限采样调查样点数据,基于空间分布预测模型是确定工矿场地污染面积、估算修复土方量及获取污染物空间分布信息的最有效途径.采样调查方案设计和不同的空间插值模型是影响环境调查结果精度的两个主要因素.论文选择汾河流域单元内典型工矿场地为目标研究区域,系统分析采用布点方案和空间分布预测模型对污染物分布预测以及精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降低工矿场地环境调查结果的不确定性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也为流域单元内其它类似场地的调查提供了参考.
  • 摘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众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一个两难命题,对于地理及城市规划方面的研究实践者更是如此.一方面,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居民赖以生活的基础.本文以广州新客站地区为例,从区域发展的视角,结合现状生态特征,提出"守住生态底线,促进经济发展"的创新规划思路,即:对于保护生态价值高的生态敏感区,增加投入,减少干扰,维持基本的生态底线;而对于生态价值不高的区域和已经破坏且不是重要节点的区域,进行科学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发展经济,通过规划,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
  • 摘要:利用1998-2011年SPOT NDVI数据,反映华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情况,结合该地区土地覆盖数据以及1982-2011年84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植被动态监测与评价,并简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来看,华北地区NDVI在1998-2011年总体呈增长趋势,表明该地区整体上植被覆盖情况得到改善,其中,森林和农田的NDVI增长最快;(2)从空间上来看,华北地区地表植被覆盖得到改善的区域比退化的区域面积要大,其中,森林和农田的恢复效果最为明显,而灌丛、草地、沙漠退化面积均超过改善面积,表明华北地区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现象依旧非常严峻;(3)在华北地区气候长期趋于暖干化的背景下,NDVI与降水呈正相关,华北植被变化与降水变化关系比与气温变化关系密切,表明这段时期植被覆盖变化受降水影响更大,除气候因素外,人类活动也是引起植被覆盖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
  • 摘要:为了解天津地区咸/海水入侵的水化学特征,对该区地表水的化学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由山前平原到滨海平原,水化学组成呈地带性分布.研究水体TDS的含量高,咸化程度明显,由淡水逐渐向卤水演化,同时水化学类型由HCO3-Ca型向Cl-Na型演化.蒸发浓缩作用是控制该区地表水化学组成的主要原因;而咸/海水入侵以及由其导致的阳离子交换反应、碳酸钙的沉淀/溶解等对其也有重要影响.天津地表水溶解无机碳的δ13CDIC值分布于0.27%‰~-14.9%‰之间,同时具有非常高的溶解无机碳浓度,浓度范围分布于155mg/l~1000mg/l之间,表明水体咸化引起的水/气界面的大气CO2气体交换和水体自身有机质降解过程是天津地表水溶解无机碳的两个最主要来源.地表水有机碳是陆地水生生态系统的核心组分,可以反映流域生态环境概况.研究结果显示,天津地表水中POC的δ13C值分布于-22%‰~-36%‰之间,主要来源于城市污水释放和水体自身的浮游植物.DOC的δ13C值主要分布于-25%‰左右,主要来源于污水贡献,流域土壤侵蚀释放的POC和DOC贡献比例都很小.
  • 摘要:在人类日益高涨的各种需求压力下,土地不合理利用现象愈发严重,随之而来的负面生态环境效应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2000年和201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在ERDAS、ACRGIS软件支持下,得到两期土地利用类型图.并对两期土地利用图进行变化速度、内部转移矩阵、空间叠加、景观格局等分析,了解近10年来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特征.应用谢高地和Costanza的研究经验,结合研究区实际,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计算,并作敏感性分析.在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两项研究的基础上,从单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影响、生态服务价值流向等方面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功能响应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研究区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十分明,土地利用整体趋势呈平衡状态,土地利用方向基本合理;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功能影响显著,林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服务功能影响最为显著.
  • 摘要: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发展海洋经济是解决当前面临的资源匮乏、空间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但海岸带脆弱性使一系列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随之而来,特别是在全球变化的影响下,实施海岸带综合管理是我国海洋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在综述了我国近年来海洋经济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际海岸带综合管理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实现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海岸带综合管理模式.
  • 摘要:通过实验,分析了碱性条件下蒙脱石—胡敏酸复合体的制备方法,验证了复合体对含镉废水中镉的去除效果.研究表明,碱性条件下蒙脱石—胡敏酸复合体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是蒙脱石和胡敏酸比值为100∶3,反映溶液的例子浓度为0.01mol/L,反应的pH值为8.5,反应时间24小时.蒙脱石—胡敏酸复合体对含镉废水中镉的去除有很好的效果,复合体对镉的吸附容量为18.96mg/g,pH值的应用范围宽.
  • 摘要:据考古发现,距今8000~2500年前的全新世冰后期发生的“天津海浸”过后,早在2200年以前,即战国至西汉前期的400年间,七里海地域的垄岗高地上已有比较稠密的人烟,“七里海”一名最早出现于明代的《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而称名为“七里海”的根由,却一直查到清代道光年间的手绘本《宁河图说》,至于到清代乾隆或光绪年间的宁河县志先表述前七里海再而后海,已是二、三百年以后的事了。至于还有其他什么凭空杜撰,纯属不屑一驳的无稽之谈。
  • 摘要:2006~2009年渤海湾天津临港工业区进行了围海造陆工程,每年4月份对其周围海域8个站位进行了浮游动物群落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获得浮游动物11种,优势种是强壮箭虫、真刺唇角水蚤和中华哲水蚤.各年的平均生物密度分别为77.5 ind/m3、10.97 ind/m3、11.73 ind/m3和36.41ind/m3;生物量分别为204.80mg/m3、11.36 mg/m3、7.70 mg/m3和29.72 mg/m3;与历史资料相比明显降低.各年浮游动物群落丰富度(d)为1.51、0.67、0.88和0.68,Shannon-weaver生物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2.09、1.13、1.34和1.78,优势度(D)为0.68、0.92、0.82和0.79,这些数据说明本调查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已受到人类活动的扰动.
  • 摘要:选择天津污灌区农作物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评价进行研究.代表性的小麦和水稻样品及相关的表层土壤样品(0-20cm)被采集,包括从污灌区采集的24个小麦和29个水稻样品及相关的表层土壤样品,为对比分析从污灌区附近的自清灌区内采集的10个小麦样品和14个水稻样品及相关的表层土壤样品.样品中Cd、Cu、Pb、Zn、Cr的含量采用ICP-AES法测定,As和Hg的含量采用原子荧光法测定.以天津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和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评价了污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以国家和及欧盟食品安全限量标准为依据分析了水稻、小麦食用部分重金属的污染情况;利用转移因子、日摄入量和目标风险指数评价了污灌区小麦和水稻重金属污染可能产生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长期污灌导致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聚集,土壤中Cd、Zn和Hg的含量超过天津土壤质量二级标准,成为土壤污染物.土壤中的的重金属被生长在污灌区的农作物吸收,转移因子的计算结果显示Cd和Zn比其它重金属有更高的活动性,更容易从土壤转移到小麦和水稻籽实中.除Pb外,其他重金属在小麦和水稻中的平均含量未超过国家食品安全限量标准,小麦和水稻籽实中的Pb对人类健康产生风险.部分小麦样品中的Cd、Zn、As的含量和部分水稻样品中的Cu、As的含量超过国家食品安全限量标准,暗示Cd、Cu、Zn、As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目标风险指数(THQ)估算结果显示单一重金属的THQ值均低于1,表明当地居民对污灌区生长的水稻或小麦的消费基本不产生生态风险.小麦和水稻中As THQ值的和超过1,暗示在食用污灌区生长的水稻和小麦时As可对当地居民的健康产生风险.
  • 摘要:以渤海西部海岸带的典型地区为例,探讨海岸带高强度开发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及对策.首先,对渤海湾沿岸的开发强度进行评价,十余年来各县区开发强度加速增长,虽然目前整体尚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发达地区,但塘沽地区已和深圳相当.第二,从土地利用变化看,最重要的特征即城乡居民点持续扩张、耕地与未利用地大幅减少;大规模填海造陆,尤以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新区岸段最多;依据生态服务功能的理论和方法,重点探讨了填海造陆的生态损失.第三,进行天津滨海河口表层沉积物采样,对沉积物中四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基于底栖生物的生态毒理学数据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估.第四,在滦河口至北戴河口15米等深线以内的潮间带和近海布点采样,通过浮游植物和底栖动物等判定,海水富营养化严重,海岸带有机物污染已危及到海水底栖生物的安全.第五,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有序填海、以流域为单位进行污染控制和治理等对策.
  • 摘要:地级市域次中心城市是在地级市行政范围内,距离地级市主城区几十公里,承担地级市整体经济的部分产业功能,规模和实力仅次于地级市主城区,具有相对于周边的优势资源或产业,在超出本县(县级市)行政辖区的范围内发挥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带动作用的中小城市.其形成应具备城市功能、规模实力、建设特色和空间距离等条件.在河北省各地级市"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筛选出涿州、怀来、黄骅、宁晋、白沟新城、任丘、平山、定州、迁安等24个地级市域次中心城市,划分了资源、交通、区位和综合等类型,根据其发展条件分为两个序列和环京津及沿海、南部地区、北部西部地区三个板块,并探讨了发展方向.在首都经济圈发展机遇、推进城市化扩大内需、体制机制创新、调整行政区划、城市功能和城市品牌形象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发展次中心城市的建议.
  • 摘要:合理利用土地事关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本文在分析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特点的基础上,发现了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存在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资源浪费和土地退化问题严重,以及近郊区土地污染普遍等问题,就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耕地保护、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土地污染和土地沙化监管和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等策略.
  • 摘要:通过整理史念海老师《中国古都概述》1-6卷,共提取出178个古都进行分析.结合分析需求,把中国古都分为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宋时期、元明清时期等六个时期;把中国按流域划分为东北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运用地理集中指数、重心测度、基尼系数等数理方法,从各个时期占都在各省分布数量和年份出发,分析中国古都总体地域分布差异以及不同时期古都分布特征;以DEM数据和降水量数据为基础考察古都分布与地形、高程、降水量的关系.结果得出:(1)从总体上分析,黄河流域是古都的数量和年份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古都所属年份在各个省份长短不一,古都四个不同权重的地理重心分布较为集中,三个位于河南省境内,只有不加权重重心位于河南省和陕两省交界处.(2)古都大量出现在中国三大阶梯交接地区,大的山谷也聚集着大量的古都;古都海拔集中分布在0-100米,占古都总数的43.65%,前两个层次的古都海拔也较低,平均只有119米;古都大量分布在有一定坡度地区,大多数古都周边游坡度较大,但是对于坡度过大或者过于平坦地区,古都分布是十分少的;所有古都中有95个降水量在500-1100毫米之间.(3)从分时段来看,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古都大都分布在长江以北,此后逐渐向南转移,到元明清时期,长江以南古都数量超过了长江以北;但运用重心测度的方法,选择古都持续年份作为权重,古都的重心却又向北移动,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法研究发现,古都数量在各个省份趋于分散,而古都所属年份在各个省份趋于集聚;各个时期以古都持续年份为权重的重心围绕着河南省呈"螺旋"分布.(4)黄河流域是无可置疑的中古古都数量最多、密度最大、古都影响力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地区,是中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及主体.
  • 摘要:本文以天津地域演化历史为脉络,论述了天津地域内聚落的演化历程.天津自全新世海退成陆后,从洪荒之地逐步演变成河海联运的水运枢纽,自古乃军事要地,至明代已经形成了以军事防卫和水运枢纽为主要功能的城市聚落;近代的天津作为京师门户,成为中华民族不屈外辱、激烈抗争的海防前哨;天津开埠后,尤其是上世纪20世纪20至30年代,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天津工商业迅速崛起,成为城市功能完备的北方经济中心;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城市发展逐步进入了现代化的城镇体系发展时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先后经历了以市区为中心的单核城镇体系阶段,双核组团式的城镇体系形成阶段,双核轴带状多层次的城镇体系阶段.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分析,上述天津历史上的城市聚落起源和发展机遇均与"河海要冲,华北喉吭,京师门户"的地理区位密切相关;目前天津正凭借环渤海区域中心的地域优势,向国际性港口大都市迈进,工业聚集地的战略性转移是导致现代天津城镇体系空间格局不断变化的主导因素.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天津城市功能区分化更加明显;城市人口亦由市区中心不断向滨海地区和外围城镇迁移,使城市的地域空间范围逐渐扩大.伴随着天津加强新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市区人口和农村人口逐步向这里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和促进了城乡一体化.
  • 摘要:"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城镇化规模与质量是城镇化进程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在构建城镇化规模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耦合度模型、协调性模型等方法,对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山东省的城镇化规模与质量协调耦合度均未达到理想的协调耦合状态,基本都处在磨合阶段;(2)城镇化质量和规模不协调的原因大多是城镇化质量滞后于城镇化规模;(3)全省17地市的城镇化规模和质量的协调耦合水平存在着明显的东、中、西三阶梯的时空分布格局;(4)虽然各城市的城镇化规模与质量的协调耦合水平都是逐年提高的,但提高的步伐有快有慢,时空格局在不断变化.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研究对于推进山东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 摘要:利用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内蒙古自治区近五年统计年鉴的人口信息,分析内蒙古近五十年来人口变化情况,介绍了在人口信息系统中,通过三维模型显示,罗伦兹曲线,人口潜力等方法分析内蒙古人口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用计量地理学中的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内蒙古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并建立模型,最终得出结论,经济、自然、交通等因素对内蒙古人口分布产生巨大的影响.
  • 摘要: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探讨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成为研究热点和亟待解决难题.研究从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内涵特征入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快速城市化时期山东省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定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1995年以来山东省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二者协调度在拮抗中不断提升;(2)虽然目前山东省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总体上处于良好协调发展阶段,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加快城镇化进程,更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进一步提高,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 摘要: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汾河流域涵盖三大盆地区、40个县(市、区),是山西省经济最为发达,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汾河流域的城镇空间格局特征既是对流域与城镇布局普遍原理的印证,亦是区域特殊性的体现.本文首先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流域特征与城镇空间联系、流域城镇等级规模分布特征及变化的相关研究,确定流域城镇规模结构的区域差异及环境因素.对汾河流域上中下游的城镇进行地理分布空间特征、城镇空间联系特征、城镇空间组织模式及主要城镇集聚区的空间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城镇化水平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城镇密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中游、下游、上游.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在垂直上分为主城、次主城、重点镇和一般集镇;水平上呈现点轴廊道式特征,应使水系成为区域联系开放性通道,加强不同等级的城镇建设,围绕"一核一圈三群"的山西省城镇体系理念建立开放性的汾河流域城镇体系.
  • 摘要:健康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议题,出行污染暴露研究是人类移动性与健康研究结合的新热点.本文利用2010北京郊区居民GPS出行与活动调查数据和不同交通环境下PM2.5和CO污染暴露强度数据对居民出行空气污染暴露进行测度并分析了郊区居民不同人群PM2.5污染暴露度和CO污染暴露度差异,并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解释和分析影响郊区居民PM2.5污染暴露度和CO污染暴露度的机制.研究发现:(1)郊区社区不同人群每人每天平均CO污染暴露度和PM2.5污染暴露度,中等收入群体显著高于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租房者显著高于住房者;未婚群体PM2.5污染暴露度显著高于已婚群群体,驾照持有群体CO污染暴露度高于无驾照群体;(2)机动化出行率决定出行总时间和出行次数,与出行总时问和出行次数成正关系,说明机动化出行率高的居民在出行机会选择上拥有更多机会,同样增加了出行时间,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机动化出行率紧选取汽车出行次数占一天出行次数的比例,城市内汽车出行速度与公共交通速度接近,且一般低于地铁出行速度;职住距离与每日出行总时间成正关系,职住距离增加会增加机动化出行率,机动化出行率同职住距离、出行时间、出行次数一样增加了郊区居民每日PM2.5和CO污染暴露程度;(3)家里有18岁以下小孩需要照料时会显著增加家长出行过程的PM2.5污染暴露度和CO污染暴露度,私家车或驾照状况是影响机动化出行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郊区居民出行过程中的PM2.5污染暴露度和CO污染暴露度;收入状况仅对PM2.5污染暴露度存在显著性影响,教育程度差异对CO污染暴露度有显著性影响.最后在总结文章不足的基础上对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鼓励健康城市规划与管理,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居民健康水平、促进健康公平.
  • 摘要:探究高速铁路与出行成本影响下全国陆路可达性变化格局与特征.在GIS技术与海量空间数据库支撑下,基于最短路径算法与网络分析技术,构建空间分析模型,应用可达性指数与标准交通经济成本,测度高铁通车前后陆路可达性空间格局与变化.结果显示:从时间可达性看,提高陆路可达性整体水平与交通网络的客流运输效率,优化全国陆路交通网络使跨区域中心城市之间联系日趋紧密,扩大中心城市辐射范围,然而地区之间交通公平性差距扩大.从经济成本分析看,在当前全国平均工资水平与高铁票价下,高铁对经济可达性影响有限.对于高收入群体,旅行时间价值高,高铁影响下的经济可达性空间格局将接近时间可达性空间格局.
  • 摘要:1644年明朝灭亡,原因复杂,尚无定论.明末气候突变,天灾人祸频现, "天一地一人"之关系有待解析.本研究试图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将天灾与人祸相结合,从定量化的视角解析明亡.基于收集整理明末35年(1610-1644AD)华北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十二省市的三大自然灾害(水、旱、蝗)记录和明政府内外动乱战争(内部叛乱、民族间战争、对外战争)记录,建立一套可参比的标准体系对历史记录进行分类定级.分别将灾害等级结合逐年受灾县数构建三大灾害指数及序列,分别将战争等级结合逐年战争频数构建三类战争指数及序列,进而再现揭示三大灾害与三类战争的时空分布特征.从自然和人为相结合的角度对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得出自然灾害因素占55%,其中旱、蝗、水的贡献率分别为20%、18%、17%,计算得出人为战乱因素占45%,其中内部叛乱、民族间战争、对外战争的贡献率分别为22%、19%、4%.归因分析表明:明代华北平原及其周边地区是响应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明末气候变冷导致灾害频发、资源锐减和环境恶化,直接造成粮食减产、米价飙升和饥荒蔓延,间接引发战争动乱和财政崩溃;这对于生产力不发达的农业社会,可选路径便是通过改造人类社会的结构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对明朝灭亡的贡献率,自然因素虽然超过人文因素,但只是通过资源、环境等作用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并不能从根本上取代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自然因素只是影响社会发展变迁的外部因素.
  • 摘要:本文在汾河中游天龙山地区采集油松树轮样本,在传统的树轮去趋势方法基础上采用"signal-free"方法进行修正,最终建立标准年表,该年表含有更多的气候变化信息,可靠时段为1792-2011年.树轮气候响应分析表明,该年表与当年5-7月份的干旱指数(PDSI)正相关最为显著达到0.789,说明该时期的干旱是限制树木生长的主要因素.因此重建天龙山地区1792-2011时期5-7月PDSI变化历史.其中干旱时期主要有1792-1796,1926-1934,1999-2001,2005-2007年.通过收集研究区内历史资料记载的干旱事件,建立干旱等级,极端干旱事件与本文树轮重建极端干旱年份对应较好.本文重建结果与周围地区树轮干旱重建比较,发现大范围内树轮记录的干旱信息比较一致,其中1870s末和1920s-1930s的干旱在研究区周边大范围存在.说明这些地区可能受相同的气候因素影响.重建干旱历史存在显著地2-8年周期,与ENSO的周期相吻合.重建和实测的PDSI在年代际尺度上与热带西太平洋、印度洋和东太平洋海温负相关显著,在年际尺度上与西太平洋和东中国海海温正相关显著,进一步说明了研究区气候与东亚季风之间的密切联系.
  • 摘要:汾河流域纵横山西,发源于管涔山,纵行穿越晋北、晋中、晋南地域,支流多为太行山麓、吕梁山麓发源,是山西三晋文化的主要孕育地和发展区域.汾河流域保存有大量的人类早期文化遗址和遗迹,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痕迹.通过大量研究文献得出,汾河流域文化存在典型的空间分异,并在历史进程中其文化演进也有独特的路径与痕迹.因而造成现代汾河文化景观的地方性和多样性.
  • 摘要:论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相关成果以及动态后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滨水区的历史演变、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汾河流域太原城区段的建设案例分析为例,提出其当前滨水区生态修复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和建设对策,认为城市滨水区建设不应只考虑环境美化作用,而是要综合植被、土壤以及植物等各方面条件,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做好当地生态资源调查,考虑城市特有的生态环境,建设一个生态和谐,环境优美的新山西形象。
  • 摘要:N2O不仅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也是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重要的中间产物,通过研究N2O的源汇效应和产生机理,可以为进一步掌握区域氮收支情况和评估区域环境演变提供基础.为了研究氮负荷水平对污染水体中N2O释放的影响,本研究在夏季对天津城区海河流域进行了相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天津城区海河流域水体中N2O大多表现为大气的释放源,有氧层的硝化作用是导致N2O产生的重要原因,而沉积物/水界面的反硝化作用也可能是潜在的重要因素,所以沉积物/水界面过程对N2O产生的影响需要引起重视.结果显示,控制N2O释放的关键因素可能是DON含量,虽然天津市区水体具有较高的氮负荷水平,但是水-气界面N2O的释放通量并不显著偏高,说明氮负荷水平是N2O产生的重要物源,却同时受到其他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 摘要:于桥水库位于天津市蓟县,面积为2060 km2,库容1.559×106 m3,是为天津市及滨海新区生活用水供水的大型调蓄型水库.作为目前天津市唯一的水源地,生态学者们对已经对于桥水库水华暴发的规律做了大量研究,而本文主要针对2011年水库浮游植物的周年时空分布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2011年从4月至10月,每月取样一次,分别对10个站位7次取样的浮游植物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和理化指标分析(氨态氮AMN,硝酸态氮NAN,亚硝酸态氮NIN,总氮TN,可溶解磷SRP,总磷TP,叶绿素a Chl-a,溶解氧DO,化学耗氧量COD,水温TEM).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组成及数量剧烈变动的原因为营养盐和水文环境以及维管束植物的生长.在7月份,微囊藻属为优势种属,此时生物量最大,为4.87mg/L,同时浮游植物的种类也最为丰富(36种).空间上从上游入库口到取水洞为逐渐降低的趋势,充分体现出水库对源水的生物净化作用;蓝藻的最低细胞数量(5.8×104ind/L)出现在5月份,而此时正值菹草的旺盛生长期,菹草的繁荣在光照和营养盐方面对蓝藻生长形成了强大的竞争,所以蓝藻在此期间被成功的抑制.这也为蓝藻水华的控制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同时,本研究也为蓝藻水华的早期预警和应急预案提供的参考数据.
  • 摘要:本文根据按装在北京市境内18个气象观测场内的集尘装置,观测和分析了北京市2008与2009年春季大气降尘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颗粒物来源.结果表明:两个春季观测期的降尘量分别为33.62、28.71t/km2.春季各月份降尘量相差较大,但各站点的变化趋势是相似的.北京市有两个降尘高值中心,一处位于市区的西南部,另一处位于市区的东北部.降尘空间分布大体表现出三圈环状的结构特征,西北部山区为降尘低值带,城区周围的平原区为降尘高值带,主城区为降尘低值中心.土壤尘、建筑尘、煤烟尘和汽车尾气尘是北京市春季降尘的4大主要来源.
  • 摘要:以气候变暖为主要标志的全球变化已经对人类生活带来重要影响,作物物候及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在华北平原冬小麦主产区选取4个典型农业气象试验站,利用详细的物候和产量观测资料在站点尺度上研究了冬小麦物候及产量对过去30年(1980-2009)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敏感性.结果表明:过去30年冬小麦出苗期推迟,而抽穗期和成熟期呈提前趋势.物候期的提前或推迟促使冬小麦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历时发生变化,出苗一抽穗的营养生长阶段呈缩短趋势,而抽穗—成熟的生殖生长阶段却呈延长趋势.相关性研究表明:温度和辐射是制约冬小麦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但不同生长阶段,冬小麦产量对气象因子的响应不同.在出苗—抽穗生长阶段,除驻马店外,温度升高对冬小麦产量有正效应,而在抽穗—成熟阶段,温度升高会给产量带来负面影响.冬小麦产量与辐射呈正相关,过去30年辐射降低给冬小麦生产带来负作用.
  • 摘要:汾河是山西省最大的河流,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是三晋人民的母亲河.而山西是一个以能源、机械、冶金、化工为主的工业省份,由于受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对生产工艺中排放的污废水无力处理,直接全部排入河道,严重污染了汾河水体.以太原段为例,汾河水库出口和上兰村的水质均达到Ⅰ、Ⅱ类,胜利桥和迎泽桥的水质为V类,小店桥、清徐二坝和温南社断面水质都是劣V类,全河段主要超标污染物是氨氮、总氮、BOD、挥发酚、总磷和COD.从生物多样性角度来说,汾河太原段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从上游到下游逐渐降低,水质污染情况逐渐加剧,处于中度污染状态,个别地段达到重污染,其中尤以小店桥断面污染状况最严重.根据以上现状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法:控制污染源,即控制氮、磷等污染物的排放,定期对水体中的垃圾进行清理,同时还应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觉悟和环保意识;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即可通过合理配置、统一协调水资源水量,增大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等方法降低其污染程度;建立人工湿地,即利用了微生物、湿生植物、动物等一系列生物的代谢活动,综合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复杂过程,对流域内水质及生态系统进行修复.
  • 摘要:河流阶地是河流地貌演化的典型历史产物,同时记录了河流演变过程中有关环境变化的信息,对河流阶地进行研究对恢复河流地貌演化过程及反演区域气候变化及构造活动意义重大.作为海河重要支流的桑干河,流经区域盆山相间,河流沿岸发育多级阶地,特别是桑干河大峡谷内阶地众多,特征各异.本文对桑干河大峡谷典型河流阶地进行考察,综合分析阶地与区域气候变化及阶地与区域构造活动的关系,讨论桑干河大峡谷阶地的形成原因.阶地是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对于桑干河大峡谷段拔河较低的低阶地往往是气候起主导作用,高阶地则主要由构造活动形成,气候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 摘要:晋西北地区由于黄土分布面积大、气候干燥、风力较大、植被稀疏以及长期过度开发利用等原因,95%以上的土地存在着不同程度和类型的沙化特征,近年来已成为北方沙尘暴侵袭京津的必经之地和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为确定该区土壤干层深度、了解不同植被土壤的水分差异,对偏关县5种植被类型下0~600cm土壤深度的水分含量变化进行对比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含水量(%)变化范围为小叶杨>油松>草地>柠条>裸地;小叶杨、油松和裸地土壤含水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柠条和草地土壤含水量呈现减少趋势;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平均含水量(%)大小为小叶杨>草地>油松>裸地>柠条;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深度的曲线拟合呈二次曲线;土壤含水量与植被类型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深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 摘要:采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方法对1984-2009年间天津典型湿地:七里海、北大港和大黄堡的Landsat遥感影像进行了解译,分析了26年间天津典型芦苇沼泽湿地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4-2009年天津湿地自然保护区芦苇沼泽破坏严重,景观破碎化程度明显增加,26年间芦苇沼泽面积共减少81 km2,降幅为26%;相反,保护区内养殖性湿地增加了110 km2,增加近5.5倍.其中,大黄堡自然保护区和北大港保护区中独流减河下游两河道间和沙井子水库南侧芦苇沼泽破坏最为严重,26年间芦苇沼泽面积分别减少了55%和54%.七里海保护区及北大港水库芦苇沼泽保护相对较好,减少量低于10%.到2009年,天津典型芦苇沼泽湿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水产养殖湿地增加是造成芦苇沼泽被破坏的重要原因.
  • 摘要:本研究引用日本海岸平原研究的方法,对天津平原的硅藻组合结合粘土混浊水电导率测定,尝试对天津平原海河南北两地进行海陆相地层划分,力图找到恢复全新世相对海面变化的可行方法。硅藻分析结合粘土混浊水电导率测定,对恢复古沉积环境不失为简便有效的方法,不仅可以区分海相、海陆过渡相和陆相地层,同时EC和pH结合对于判断泥炭和腐殖质黑色粘土属于淡水沼泽还是受海水影响的盐沼也非常有效。今后需对更多的钻孔进行测定以恢复整个天津平原的相对海面变化和海岸线变迁。
  • 摘要:通过对1976年-2009年天津市的Landsat影像进行遥感解译得到天津市34年间湿地信息,利用GIS技术对其进行叠加分析得到天津市湿地变化信息.天津市总湿地面积从1970年代到2009年经过了一个明显的先增长后减少的过程,面积变化达到1 568.54 km2,并且天津市湿地变化主要受人工湿地的影响.天津市天然湿地在1976年-1984年间增加了41.59 km2;但之后到1990年代末这一时期内一直处于减少的态势,此时天然湿地所占比例也由49.14%减少到18.85%;到达21世纪后,天然湿地面积开始回升.
  • 摘要:本文阐述了对七里海自然规律的认识,介绍了七里海生态修复原则及示范计划,提出了七里海生态产业链构建内容、经营原则及示范计划,通过认真的遵循自然规律,采取科学的措施,可取得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双赢的目的。
  • 摘要:滨海盐渍化背景下,长期垦殖如何影响滨海湿地土壤性质尚缺乏深入认识.本文以天津滨海典型盐渍化湿地-七里海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剖面取样法,分七层(0~5、5~10、10~20、20~30、30~50、50~70和70~100 cm)采取土壤样品,探讨了长期垦殖(约60年)对湿地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垦殖显著降低了表层(0-30 cm)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却显著增加了表层(0-30 cm)土壤无机碳(SIC)含量,而总体上并未显著影响总碳(TC)库(除0-5 cm);利用稳定同位素13C初步判定,农田(玉米等)表层土壤(0-30 cm)现存SOC约75%为残存原芦苇湿地SOC,约25%为玉米等作物新生SOC;2)垦殖显著降低了0-50 cm土壤总氮(TN)含量,却并未显著影响剖面总磷(TP)含量;3)垦殖显著降低了整个剖面土壤的电导率(EC)和盐度,显著降低了土壤盐渍化程度;垦殖还显著影响了土壤阴阳离子组成,影响了0~20 cm土层阳离子组成,改变了10~100 cm土层阴离子组成;削弱了阴阳离子间的相关性;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0~20cm)钠吸附比(SAR)和碱化度(ESP),降低了钠的危害,而对残余碳酸钠(RSC)影响较小.
  • 摘要:基于2001年、2006年和2011年的数据,以山东省17个地市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城市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协调(2) 2000基础上,计算出17地市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1)山东省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耦合度均未达到极度协调耦合状态,基本都处在磨合阶段;(2)2000年以来山东省城市化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发展水平都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明显高于生态环境改善速度,二者的协调发展度不断提高.(3)在空间格局上,东部地区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高于西部地区.
  • 摘要:清苑县清代为直隶省城保定府附郭县,在地理单元上属于海河平原的一部分,县境内河流交错,且清代变化频仍,河流的改道一方面带来土地盐碱化、沙化现象,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与邻区的水权纠纷.清代本县水患不断,而在《清史稿·地理志》中,清苑等第为"冲、繁、疲、难、倚",水害的严重与该地的重要使得本地水利工程多有兴修,但总体而言没有改变该县水环境日益恶化的处境.今日本区的水环境治理结果虽为可知,但倘以清代官府与民间对水环境改造利用的历史经验教训为鉴,则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 摘要:流域人居环境系统包括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流域人居环境各子系统的差异会在古村落文化景观中表征出来.汾河和沁河是山西省两大河流,汾河中游和沁河中游都是山西省古村落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由于汾河流域和沁河流域人居环境系统在自然系统、基础设施系统及社会系统方面的差异,两流域古村落在村落选址与建筑风格、村落功能及布局以及民居院落布局和建筑特色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城市创新职能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知识产出(论文发表量及专利授权量),并参考城市职能的研究方法进行城市创新职能研究,利用因子分析法、职能指数及专门化指数等方法,分别对北京及上海、深圳、广州、天津四市城市创新职能的规模、结构和强度进行测度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以论文发表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测度的城市创新规模位序不同,但是不管何种方式测度,北京的城市创新规模均为全国首位. 以论文发表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测度的城市创新职能指数和专门化指数表现出一定的差别,但总的来说,交通信息业、科教文卫业的创新职能指数均较高.北京各行业部门的创新专门化指数均大于平均值,除少数部门外,基本处于首位,但北京的创新强度在这五大城市中并不占优势.
  • 摘要: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和环境污染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乃至城镇化的发展,这种制约作用被定义为"尾效".本文通过建立相应的"尾效"模型,首先对山东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尾效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985-2011年资源环境对经济的制约作用在增加,由1985-2002年的1.15%增加到2003-2011年的4.37%,即区域环境的演变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背离.其次对山东省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环境的尾效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1年由于资源环境的制约作用,山东省每年的城镇化进程减低8.12%,其中最主要的制约是水资源的消耗.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区域环境的演变制约了山东省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因此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就要改变原有的发展方式,消除资源环境的尾效,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十八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号召下,"十二五"期间山东省的发展应当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和要求,加大环保力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和资金投入,合理利用资源,消除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经济和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通过运用文献资料与实地勘察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黄河南泛影响下宁陵县城市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黄河洪泛影响下1182年宁陵县城址由南向北迁移至汴堤南侧固定下来至今未变;嘉靖十四年(1535年)前后已形成立体化防洪排涝体系;黄河南泛改变了宁陵县原有的水系布局,形成了城湖景观.该研究可为进一步分析黄河南泛影响下豫东地区城市形态的变化提供案例.
  • 摘要:为使推进城镇化建设中“撤村并镇”高有效实施,保障农民的权益,评估天津“撤村并镇”政策实施的效果,本研究小组在2013年5月-6月对天津市己经实施撤村并镇的津南区、武清区、汉沽区、东丽区等个区县中9个具有代表性的城镇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撤村并镇中“宅基地换房”政策以及“土地换保险与补偿”政策。包括村民对“撤村并镇”政策的了解程度,对撤村并镇政策中对宅基地换房和土地换保险与补偿的的态度及原因,农民对宅基地换房的要求以及对土地换保险和补偿的要求,撤村并镇政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等。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加强宣传教育,加强政府管理职能,科学、合理设置补偿金数量和方式,加强撤村井镇后农民的就业培训工作等建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