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第六届中国湖泊论坛
第六届中国湖泊论坛

第六届中国湖泊论坛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南昌
  • 出版时间: 2016-12-08

主办单位:中国科协;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产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江西省科协

会议文集:第六届中国湖泊论坛 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实验通过模拟水华蓝藻爆发的实验条件培养蓝藻,投加不同浓度梯度的生物菌剂,研究其水体叶绿素去除情况,并分析了对水体N、P、COD等的处理效果.并研究生物菌剂应急处理水华蓝藻时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结果表明,生物菌剂投加量为0.1%、0.2%、0.4%、0.6%、1.5%时,水体中叶绿素去除率不高,水体氨氮、总氮、总磷、COD浓度没有显著降低,当生物菌剂投加量达到1.0%时,可以快速处理水体蓝藻,且水体中的氨氮、总氮、总磷、COD浓度显著降低,并维持在较低水平波动.通过实验可以得知生物菌剂的加入会对水体产生了一定影响,并且会造成水环境pH的一定程度变化,特别在是生物菌剂浓度高于4%时,水体pH剧烈下降,达4.03.且随时间推移不会改善.微囊藻的MDA值的变化在高浓度时趋于稳定,表明生物菌剂在4%浓度时对于细胞膜的损伤已经达到最大.生物菌剂达到4%之后,蓝藻水样中POD的活性大幅增加.
  • 摘要:采用固相萃取-起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SPE-UPLC-MS/MS)对鄱阳湖水体以及环鄱阳湖水产养殖水体的5类18种抗生素进行采样监测.结果表明,鄱阳湖水体目标抗生素的检出水平均在ng/L级,其中检出浓度较大的磺胺嘧啶、土霉素和强力霉素的最大检出浓度分别为56.23ng/L、48.66ng/L和39.65ng/L;四环素类、磺胺类和大环内酯类是鄱阳湖水体主要的抗生素类型,土霉素无论是检出频率还是检出浓度均较高;对环鄱阳湖水产养殖区的29个养殖点进行抗生素的采样检测,得到18种抗生素的平均检出率为31.23%,检出率最高的依诺沙星达到100%检出,磺胺类抗生素的检出率整体较低,但个别采样点磺胺甲恶唑的最高检出浓度接近300ng/L.
  • 摘要:底泥的污染释放对水体水质有极大的影响.当前底泥治理技术主要包括底泥曝气、底泥覆盖、化学修复、底泥原位降解(in situ Sediment Degradation,ISD)、底泥疏浚等.生态修复因原位降解污染物且无二次污染而备受关注.ISD底泥削减技术即为一项底泥综合生态修复技术,主要通过高效复合微生物菌剂的生长代谢功能,快速分解底泥污染物,抑制有害微生物繁殖.实验研究表明,辅以人工曝气技术,ISD技术对底泥有机质的降解率可达到60.67%,对总氮的降解率可达到51.63%,并能固定总磷、增加底泥总磷含量,从而抑制底泥磷的释放,增加率可达到62.5%,且能有效削减底泥12~20cm,不会引起上覆水污染物浓度的增加.是一项操作便利、经济可行的底泥修复方式.
  • 摘要:对新型锁磷剂应用于贵阳红枫湖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效果进行了相关的试验研究,包括实验室小试试验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不论是实验室小试试验还是现场试验,锁磷剂对水体中的磷的去除效果显著,对总磷的去除率达53.6%、对磷酸盐的去除率达80.5%.经锁磷剂处理后的水体的透明度明显升高,水体的藻类死亡减少明显,同时不会对水体中的溶解氧造成不良影响;不会改变水体原有的酸碱度;也不会对水中的水生动物造成毒害作用.同时,锁磷剂的絮凝后对底泥的覆盖作用有效地防止了沉降到底泥中的污染物质重新释放到水体中进而造成二次污染的污染难题.
  • 摘要:城市人工湖水体流动性较差、自净能力低、水体受污染风险大,在严格控制入湖污染物的同时,向湖泊供水已成为改善湖泊水质的重要措施.为了表现景观水体的自然性和灵动性,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湖岸多被设计成不规则形状,水面多被设计成多湖串联、曲折多弯,容易引起水体滞流、交换不充分,甚至出现死水区,导致局部湖区水质恶化,进而扩散到整个湖区.死角越多,水质恶化越快,达不到引水改善湖泊水质的总体效果.因此,为提高湖泊水体更新能力、改善水体水质,必须结合湖泊形态对人工水力循环系统进行优化布置.以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拟新开挖的人工湖为研究对象,基于规划湖泊形态设计了进出水口布置方案,基于风场等因素对运行工况进行优化,应用EFDC软件模拟研究了人工水力循环系统对湖泊水动力和水质的改善效果.根据6种工况下的流场和浓度场对比分析,可知对于城市人工景观湖泊,在相同引水量的条件下,可以通过人为设定不同的进、出水口位置以及组合,调节不同进水口引水量和不同出水口的出水量,改善湖泊的水动力条件.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该人工湖,"三进三出"的进出水口格局可以基本保证水体的整体流向平顺、缩小湖区的死水区面积、水质总体达到景观水体的水质要求,并且根据不同的季节特点或者湖区的实际水质情况,可以适当调节出水口的出水量,从而充分发挥引水的作用,使湖区水质空间分布更为均匀.本项研究成果,可为不规则形态的人工湖及其他景观水体的进出水口布局和水力循环系统设计提供借鉴作用.
  • 摘要:城市湖泊在起到防洪调蓄功能的同时,也是城市重要的景观节点,对水质有一定的要求.台风期间短历时降雨强度很大,除对湖泊水量的影响外,短历时的降雨径流携带的污染负荷较大,对湖泊水质的影响也很大,特别是对调蓄量相对较小的城市湖泊影响更大,然而目前短历时降雨对湖泊水动力和水质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以菲特台风(降雨达百年一遇)为例,采用EFDC模型构建了西湖水动力水质模型,模拟研究了菲特期间西湖水动力和TP浓度的时空变化过程,并采用菲特期间水位和水质监测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模拟可知,菲特台风对西湖水位影响较大,西湖外湖超警戒水位约71小时,苏堤白堤漫堤约为57小时.由TP模拟可知,菲特台风期间流域来水污染负荷较大,由于初雨TP浓度较高,降雨径流进入西湖后,各流域入口TP浓度升高明显,最大TP浓度在0.1mg/L以上;初雨过后降雨径流TP浓度逐渐降低,入湖口TP浓度随之降低,初雨高浓度水体以污染团的形式逐渐向下游迁移扩散,最大浓度逐渐降低,直至从圣塘闸排出,且降雨过后随着引水的恢复,西湖水质逐渐恢复正常.由于菲特期间西湖水位升高较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排涝能力对西湖水位的影响,分析可知,菲特期间西湖最高水位降至警戒水位7.3m以下,需增加圣塘闸泄洪能力至46.8m3/s,在现状基础上需再增加29m3/s;增加泄洪对西湖TP空间分布影响较小.由上述分析可知,短历时强降雨对西湖的主要威胁为对西湖防洪排涝的影响,同时初雨对湖泊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西湖完善的引配水系统可使西湖水质很快恢复,但是西湖排涝的能力仍然不足.通过本次模拟分析,可为中国其他类似城市湖泊引配水方案和排涝方案提供借鉴.
  • 摘要:为了了解赣抚平原灌区典型作物根际土壤状况,对水稻田和油菜花田两种典型作物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等肥力指标及土壤吸附能力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域有机质含量处于1.5%~3%之间,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及有关标准,土壤处于3级左右,且土壤肥力指标中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磷均与有机质均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适合进行农业的生产.②在不同浓度梯度下,两种作物根际土壤对于铵态氮和磷的吸附分别在11h和2d后达到平衡,且从平衡后的等温吸附结果可以初步得出,水稻田土壤对于铵态氮和磷的吸附均强于油菜花田土壤.③土壤对铵态氮的吸附作用均可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吸附方程来拟合,而对于磷的吸附只可用Langmuir吸附方程来拟合,方程拟合度均很好.通过Langmuir方程的计算,两种典型作物土壤对于铵态氮和磷的吸附差异性较显著,水稻田土壤对铵态氮和磷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22.58mg/kg和526.32mg/kg,而油菜花田土壤对铵态氮和磷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38.09mg/kg和454.55mg/kg.由此,进一步说明了水稻田土壤对于铵态氮和磷的吸附均强于油菜花田土壤.因此,了解该区域的肥力状况及吸附特征,针对不同肥力土壤采取不同的氮素和磷素管理措施,对实现作物增产和保护环境的双重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备受关注.2011年2月,国务院印发《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列出14个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重点省份,江西位列其中.本文概括了江西省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总结特征,针对性的提出可行性对策与建议,为江西省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
  • 摘要:本研究对内蒙古达赉湖国际重要湿地从湿地健康、功能、价值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经过实验数据后续处理,收集评价所需数据,计算评价因子,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并最终得到了内蒙古达赉湖国际重要湿地的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功能、价值评价结果,结果显示内蒙古达赉湖国际重要湿地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健康指数为5.63,健康等级为中;综合功能指数为6.21,功能等级为中.生态系统总价值达231.360亿元,每公顷湿地价值为3.13万元.综合评价结论为:内蒙古达赉湖国际重要湿地水环境质量较差;土壤盐碱化问题严重,土壤含水量较低;有轻微的外来物种入侵,土壤几乎没有受到重金属的污染,野生动物栖息地指数较高;湿地面积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强度较小;保护区内人口稀疏,物质生活指数适中,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仍有待提高.保护区供给能力较稳定;调节功能较好;文化功能较为突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适中.通过权重分析,可知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保护区的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功能影响均最为显著,建议保护区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
  • 摘要:利用2013年6月1日~2014年5月31日鄱阳湖东岸70m铁塔的涡动相关观测资料、鄱阳湖水文观测资料、鄱阳气象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等,对鄱阳湖地区湖-陆-气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地区潜热通量明显较感热通量大,感热通量最大值出现时间较潜热通量早约1.0hr.摩擦速度则是白天比夜间大,且下半夜大于上半夜,正午最强,日落日出时段最小.湖-陆-气相互作用同样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潜热通量最大出现在夏季,最小出现在冬季;而感热通量最大出现在秋季,最小出现在夏季.摩擦速度则是下半年大于上半年.该地区Bowen比全年小于1.0,夏季7月份最小,冬季2月份最大,大部分维持在0.14~0.61.分析湖体区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得到,来自湖体区的感热通量中午前后较明显,但夜间表现出季节差异,春季下半夜湖体区感热通量明显加大,夏季则整个夜间湖体区感热通量均较大,秋季相差不大,而冬季下半夜湖体区感热通量最小.潜热通量方面,来自湖体区的潜热通量总体较大,但同样存在季节差异.春季湖体区潜热通量均较大,而夏季除中午前后较小外,其余时段都明显大,秋季夜间湖体区潜热通量明显偏小,冬季午后湖体区潜热通量增大.同时,秋冬季节湖体区常会出现逆温现象.分析还得到,水面蒸发量、鄱阳湖水域面积和最高气温与潜热通量关系较大.
  • 摘要:为解决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调水水量在线监测问题,本文依据超声波时差法的方法原理,结合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调水末端测验断面水文特性,采用8声路超声波传感器等设施设备实现前端数据采集,经超声波时差法流量模型计算实时流量,再通过GPRS信道传送到中心站,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存储、转录、发布,实现WEB远程实时流量、工作状态等查询功能.经两年多的运行,系统正常稳定,其监测精度满足一类精度站要求,可为河渠人工规则断面流量自动监测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通过收集1977年~2016年来共20景无云清晰Landsat遥感影像,以及湖区水文站点的水位数据,在此基础上对鄱阳湖水域(体)进行了动态监测研究.分析了鄱阳湖水体面积遥感计算方法,研究了湖域面积年内、年际变化特征,掌握了湖区水位—面积关系,这有利于认识鄱阳湖洪水灾情的发展变化趋势,从而更好地为政府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本文立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部分县市大面积富硒土壤资源的发现,阐述了在生态经济区内富硒土壤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战略远景、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并从富硒产业空间布局、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策略、产品品牌和产品科研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建立起年产值超百亿元的特色生态区域农业经济产业,为江西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带来一个大发展.
  • 摘要:地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核心区的鄱阳县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绿色矿业发展的水平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本文在分析鄱阳县矿产资源分布特征、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探讨矿业经济发展对鄱阳县生态环境的一些潜在影响,从矿产资源规划的角度制定一些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试图达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实现鄱阳县矿业经济的绿色发展.
  • 摘要:鄱阳湖面临着用水效率低、水质恶化、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等一系列问题,保护一湖清水面临巨大压力.鄱阳湖流域与江西省行政边界高度重合,同时具有30余年的"山江湖"系统治理经验,具备通过"山水林田湖"流城综合管理,构建流域治理体系的良好基础.本文围绕"流域综合管理与生态文明"这一主题,提出以流域综合管理助推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湖泊可持续发展的设想,剖析了流域保护、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了流域综合管理与保护的科学对策.
  • 摘要:南四湖是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重要湖泊之一.2014年,南四湖地区降水持续偏小,汛期6~8月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近五成,出现严重干旱,河湖干涸,南四湖下级湖水位低于最低生态水位运行32天,最低水位低于最低生态水位0.30m,为避免南四湖遭受生态危机,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决定启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长江向南四湖实施生态应急调水.本文以2014年南四湖生态应急调水为例,依据南四湖的工程、水文和调水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南四湖的降水、入湖水量和湖内水位等指标,利用遥感影像分析评价调水效益,本次生态应急调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效显著,短时间内湖区水位抬升,湖面面积有效增加.该项目利用工程措施,采用应急理念和创新技术,通过跨流域跨水系调水,为南四湖水环境保护提供应急保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常态化和水资源管理日常化提供技术支撑,为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设提供了途径.
  • 摘要:本文以赣南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破碎度、分维数倒数、分离度3个景观格局指标,结合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数、土地利用类型适宜度指数来构建景观类型脆弱度指数模型和区域生态脆弱度指数模型.利用格网进行空间系统采样,生成区域生态脆弱度空间分布图,从景观格局、水土流失敏感性与土地利用适宜性相结合的角度对赣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未利用地的景观类型脆弱度最高,园地次之,水域或人工表面最低;②1985~2013年,林地的脆弱性指数增加,水域、人工表面和园地的脆弱性指数大体上减小;③相关分析显示,景观类型脆弱度与土壤侵蚀敏感性、破碎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④区域生态脆弱度的空间分布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目前该区域生态环境还很脆弱,严重脆弱区主要分布在信丰、于都、赣县、兴国、南康等地,西北角的生态脆弱性则相对较低.
  • 摘要:湖泊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蓄水、供水、航运、旅游和养殖等多项生态功能.淀山湖是太湖流域第二大省界湖泊,位于太湖流域下游,主要承受东太湖和苏州淀泖地区来水,淀山湖水位变化主要受上游入水量和淀山湖地区降水等流入影响,因此太湖流域的降水等是影响青浦地区水位的主要因素.本文根据泖甸水文站水位资料和太湖流域气象站点月降水量、强降水过程降水量等资料,研究了气象条件与水位变化关系,从而为开展水文气象业务服务提供技术支持.
  •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地热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地热作为一种清洁绿色能源,合理、高效地开发利用地热资源,走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地热资源分布特征,总结了地热资源形成规律.以地热区为基本单元,采用热储法、体积法、热流量法、回收率法和定水头法,预测了区内远景地热资源量,并进行了远景区划,最后,介绍了区内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并对其今后开发利用,提供了必要的建议.
  • 摘要:德兴—婺源地区是钦杭成矿带江西段重要的铜多金属矿床产地,分布着众多的铜铅锌银金钨等多金属矿床,矿床类型多样.本文在简析德兴—婺源地区铜多金属矿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对德兴—婺源地区铜多金属矿的找矿方向进行了分析,指出鄱阳湖东侧德兴—婺源地区的德兴铜矿外围及深部、八十源金矿区、塔前—朱溪地区的铜多金属矿资源新增潜力巨大,对下一步在德兴—婺源地区寻找铜多金属矿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摘要:山江湖工程是寻求鄱阳湖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实施山江湖工程,抓好鄱阳湖流域综合管理,是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和保护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的关键.本文立足长江经济带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新战略,从整体上谋划山江湖工程巩固和提升鄱阳湖流域生态优势的具体取径,提高鄱阳湖流域综合治理能力,支撑鄱阳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鄱阳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摘要:根据鄱阳湖"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独特的水文特征,将鄱阳湖进行分区,丰平水期划分为河口区、南湖区(松门山以南或星子站以南代替)、北湖区(星子以下湖泊-河道混合区),枯水期为河流区.对不同水文条件各区间降解纳污能力计算模型进行优选,拟定2003年、2005年和2010年作为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的典型年,计算典型年内各水文时段的降解纳污能力.计算结果表明:时间上,鄱阳湖丰平水期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的降解能力总体呈现丰水年>平水年,丰平水年污染物降解能力呈现丰水期>平水期,不同水文年枯水期的降解能力变化无规律.空间上,鄱阳湖丰平水期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的降解能力总体呈现入湖河流区>北湖区>南湖区,另丰水年丰水期高锰酸盐指数的降解能力北湖区>入湖河流区.鄱阳湖水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取决于鄱阳湖的水文条件,污染物降解总体是以物理降解为主,化学降解和生物降解辅之.鄱阳湖降解能力与水位呈现正相关关系,主要体现不同水文时段的水量变化规律.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的纳污能力较强,与水位、流速关系密切,体现鄱阳湖较强的氧化能力.总磷和总氮与水文要素间线性关系不明显,总磷、总氮在物化过程中的降解能力有限.
  • 摘要:针对大冶湖当前面临的湖泊填占和水质污染两个关键问题,提出护岸与护水两个相辅相成的保护途径,阐释了具体条件下禁止破坏岸线、恢复岸线、使用生态坡岸,以及保护源头清水、禁止污水直排、污染水体治理、水生态修复等保护大冶湖形态和生态的基本对策.
  • 摘要:减少城市面源污染是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中重要的一项措施,而初期雨水是形成城市面源的一个主要原因,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兴起,加强城市雨水的处理和回收再利用已成为趋势.本文系统阐述了微生态滤床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在无锡城市面源治理中的应用,对比分析了其与传统雨水处理技术的优势,并以无锡市新安医院为例,介绍了该技术的应用效果及经济社会效益,指出了该项技术的科学性、实用性、经济性,证明了该项技术在太湖地区城市面源治理中的推广价值.
  • 摘要:近50多年的气候资料分析表明,鄱阳湖区低水期(秋、冬、春季)九江各站降水量呈不显著的周期性变化,线性变化趋势不显著,且秋季与春季还呈现减少的慢变趋势、冬季呈现增多的慢变趋势.这些变化趋势对恢复与保持鄱阳湖湿地生态特征与功能有利有弊.应着力强化鄱阳湖与长江的统筹联动机制、极端天气气候预警机制与湖床保护机制等建设,积极适应气候变化.
  • 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湖泊的国家,中国湖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对促进全球湖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中国湖泊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脆弱性、调控性、开放性、不可逆性和国际性等显著特征.中国湖泊生态系统还具有生物生产、水力发电、水上航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生态保护和基因保存等多方面的功能.为实现中国湖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认识;二是做好规划;三是开展治理;四是保护生态;五是优化环境;六是重视研发;七是交流合作.
  • 摘要: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红壤旱地肥力低下,生产力不高等突出问题.基于江西进贤的野外红壤旱地定位试验,试验设置9个处理,即CK、C0Ca1、C0Ca2、C1Ca0、C2Ca0、C1Ca1、C1Ca2、C2Ca1、C2Ca2,研究改良剂(生物质炭C0∶0kg/hm2、C1∶758kg/hm2、C2∶1515kg/hm2和过氧化钙Ca0∶0kg/hm2、Ca1∶61kg/hm2、121kg/hm2)对红壤旱地碳库、微生物活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物质炭单施和配施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红壤旱地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且效果优于单施过氧化钙.C2Ca0、C2Ca1和C2Ca2处理土壤有机碳增加较显著.生物质炭和过氧化钙对提高碳库管理指数均有较好的效果,0~10cm和10~20cm土层分别平均增加了11.09%、14.07%.(2)添加生物质炭对红壤旱地酶活性均有促进作用,且对0~10cm土层土壤酶的影响较10~20cm土层明显;配施(C2Ca2)明显提高红壤旱地淀粉酶、纤维素酶和β~葡糖苷酶活性,C1Ca1明显提高红壤蔗糖酶活性,增加约66.13%.(3)施用生物质炭和过氧化钙均有利于红壤旱地作物产量的提高,在定位试验初期随着年际推移产量增加,单施生物质炭对红薯产量效果优于单施过氧化钙,且配施效果更好.总之,施加改良剂可以改善土壤有机碳组分,提高土壤与碳代谢相关酶活性,有效增加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
  • 摘要:通过对鄱阳湖区2005年和2015年两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获取研究区域内各土地类型用地面积.应用信息熵、均衡度、优势度以及空间洛伦兹曲线等方法,对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及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了区域内12个县(市)十年前后不同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期对鄱阳湖区未来统筹规划土地利用结构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05年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普遍偏低,且结构性较强,2015年平稳上升,虽然鄱阳湖区信息熵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在内部空间尺度上,鄱阳湖区的各个县(市)信息熵差异呈缩小趋势,表现为高熵值区减少,中熵值区和低熵值区增加.近十年鄱阳湖区耕地和水域分布一直保持高水平的均衡状态;土地利用类型中,未利用地分布最不均匀,未利用地在总面积减少的趋势下,分布均匀程度降低,说明鄱阳湖区各县(市)对于未利用地的开发程度差距较大.草地的不均衡程度大幅度降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不均匀程度上升,林地基本维持稳定.两种不同研究方法的结果基本契合,近十年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熵值增大,无序性增强,各地类面积差异减少;各地类洛伦兹曲线整体向绝对均匀线有靠拢趋势,说明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比较合理的变化.
  • 摘要:湿地是水陆交错的生态系统,它对气候水源的调节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湿地生态系统较其他的生态系统更加脆弱,尤其是海拔较高的高原湿地,更易受到湿地退化威胁.云南省碧塔海与纳帕海湿地位于云南迪庆自治州香格里拉地区,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是典型的高原湿地.在过去的20年中两块湿地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云南纳帕海湿地退化程度高于碧塔海湿地.为了研究云南纳帕海与碧塔海湿地退化差异,本文利用云南省1993年到2013年的Landsat—TM影像,提取出20年以来纳帕海与碧塔海湿地面积,分析20年来两块湿地退化差异.结合两块湿地自然与环境因素,根据2014年云南碧塔海与纳帕海湿地生态系统评价结果分析纳帕海湿地与碧塔海湿地20年来的湿地面积和湖面面积的退化主要因素,探究影响纳帕海和碧塔海湿地退化差异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93年到2013年纳帕海湿地面积与碧塔海湿地相比退化较明显.出现此现象的主要自然因素包括,碧塔海湿地为封闭湿地类型且周围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气候较以草甸为主的半封闭的纳帕海湿地湿润,且水资源损失少;人为因素包括纳帕海湿地主要经济活动为畜牧业,对湿地破坏大,碧塔海湿地经济活动以旅游业为主,对湿地保护力度大.研究结果为延缓纳帕海与碧塔海两块湿地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 摘要: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中,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湿地生态环境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本文针对三江源湿地的生态脆弱性,基于"成因-结果表现"模型,构建三江源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模型并结合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确定评价因子权重;结合气象、社会统计数据,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对三江源湿地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三个时期的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三江源湿地的生态脆弱性呈现从西到东、由北至南降低的趋势,尽管三江源湿地生态脆弱性整体有降低的趋势且各地区湿地生态脆弱性变化也不同,但大部分仍处于中度或重度生态脆弱的程度.
  • 摘要:巢湖湖面对流性大风与陆地大风是截然不同两种类型的局部环流,对巢湖航运、交通旅游、渔业等带来较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巢湖水上平台2014~2015年的大风资料,归纳出巢湖水面特有的对流性大风的月、季节变化特征,并对其进行诊断分析,为湖面大风预报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巢湖湖面的对流性大风,主要出现在春、夏季,尤其在4、5、7、8月出现频繁;0°层高度、-20°层高度、Td等参数在在巢湖对流大风天气的预报、预警中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雷达回波及衍生产品,尤其VIL和ET的跃增是巢湖对流性大风天气的关键预警指标.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